吳征
摘 要:影像資料比起文字與圖像資料具有更強大的直觀性和客觀性以及更強大的生動性和豐富性。而電影的聲像檔案資料,記錄了我國不同時期電影的發展情況;同時又啟迪著我們今天的電影創作,為今天的電影工作者提供著值得研究的美學課題,在我國的電影史、社會發展史上,都具有著一定的歷史價值和研究價值。尤其是在經濟高速度發展的當下,人們的精神文明吸取進一步提升,因此研究電影聲像資料的管理已經逐漸為人們所重視,基于這個原因,我們探索了電影管理的措施。
關鍵詞:光影交錯;譜出;聲像檔案;新時代
與文字檔案的官方性不同, 電影發展過程自始至終與科學家的努力以及民間商業、 娛樂需求是密不可分的。 而最初的電影拍攝者也大多直接來自民間普通的照片攝影師, 所以他們鏡頭所關注的焦點很難進入權力的政治中心, 而是更多的對準日常的居民生活。
正如阿爾伯特·卡恩在二十多年中多次在巴黎同一地點拍攝街上行人的影片折射了法國二十多年的歷史變遷一樣。另外,與文字只能根據事后回憶來描繪歷史面貌相比,電影記錄的能力“無與倫比的精確、經濟以及快速”。 所以,電影發明發展的民間性以及電影本身的對物質現實的機械記錄特性恰好彌補了文字檔案在社會記憶方面的缺陷。
一、電影業聲像檔案概述
電影聲像資料檔案是指在電影創作、生產、發行、放映過程中形成的文字、圖片、標準拷貝、數字母版、影片素材等具有保存價值的資料,是電影企業在行使職責和從事本單位工作活動中形成的、具有保存利用價值的照片、底片、錄音帶、錄像帶、光盤、磁盤、專題片等聲像材料,在電影檔案家族里有著文字檔案不可替代的作用。對國家、社會和個人有保存價值并輔以文字說明的歷史記錄,種類豐富。作為專門檔案門類的影片檔案,以其直觀、形象、真實的特點記錄和再現了時代社會生活場景中的人物和事件,是具有珍貴保存和利用價值的時代文化遺存。
二、聲像檔案管理的意義
1.平衡社會記憶結構
正如我們多數人對1997 年香港回歸的記憶多是來自那些記錄著香港人歡呼雀躍喜迎回歸的影像, 但是與鏡頭下直接記錄的畫面成不對等狀態的是大多數普通的香港民眾對香港回歸有著集體無意識的恐慌、焦慮、身份的迷失。 《香港制造》、《玻璃之城》、《老港正傳》等電影恰好反映了這種復雜矛盾的九七心理, 而且這種心理更為客觀、更具民眾感。我們不是在否定官方影像記錄的意義,而意在說明電影檔案在補充民間記憶、平衡社會記憶方面發揮著重要力量。 又如“文革”在許多中國人的記憶里是一段是非混淆、 顛倒黑白的歷史,很多電影如《藍風箏》、《霸王別姬》,就充滿了對“文革”無情的控訴。姜文構建的“文革”,并不是要取代主流意識的“文革”史,而只不過是要尋找自己曾被“官方記憶”所遮蔽的“個人記憶”,而這些“個人記憶”與“主流(官方)記憶”交融在一起才構成了一個更加客觀、完整的社會記憶。我們也看到很多電影將鏡頭聚焦在社會底層的百姓, 如 《安陽嬰兒》中的下崗工人、妓女、黑社會,《三峽好人》中的煤礦工人,《媽媽》 中的幽閉癥兒童等, 這些對社會邊緣、弱勢人群的關注,恰好記錄了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普通人的生活狀態。
2.電影檔案參與構建社會記憶
艾利森·蘭茨貝格在“Prosthetic Memory: The Transformation ofAmericanRemembrance in the Age of Mass Cul-ture”一書中創造了“異體記憶”這一概念,即通過大眾媒體(包括博物館、歷史影片),某人把從未目睹過的歷史事件變成自己記憶的一部分。“在塑造青少年對于越戰時代的歷史認知方面, 《阿甘正傳》所發揮的作用要比父母、 教師、 教科書及其他媒介都要大”,“關于越戰調查中 ,60%的受訪者都提到了《阿甘正傳》”,“78%的被調查學生承認,他們在學校研究美國歷史時都會觀看《阿甘正傳》,《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涉及當代美國歷史上的肯尼迪遇刺、越戰、登月計劃、水門事件、民權運動等重要歷史事件, 這些事件對于 80、90 年代以后出生的人來說是從未經歷過的,但是這些事件通過電影被深深烙進了大腦的記憶區域, 客觀的歷史現象被經驗性的社會記憶所取代。除了“異體記憶”,有關電影的記憶大體也可分為兩類:
第一,共同的電影記憶。一些電影可能曾經產生萬人空巷的效果,可能曾經引領一個時代的潮流,可能成為一代人甚至幾代人共同的回憶。 以香港黃飛鴻電影系列為例,從 1949 年第一部《黃飛鴻傳上集之鞭風滅燭》到 2012 年《黃飛鴻與我》,黃飛鴻系列電影縱橫香港影壇半個多世紀, 共有百余部電影問世,黃飛鴻無論是 60、70 年代《醉拳》中的少年形象,還是 80、90 年代李連杰與趙文卓演繹的壯年形象,都早已深入民心, 同一題材電影不斷翻拍, 因時而變,反映出香港人的身份認同都處于不斷變化之中,各個時期的黃飛鴻形象早已突破年代、 社會地位隔閡,成為全香港人共同的記憶。 2012 年,香港電影資料館收集了從 1949 年到2012 年 26 部黃飛鴻電影,并進行了放映, 放映期間因人數爆滿, 場次不斷增加。
第二,電影中共同的記憶。這些電影的內容反映了一代人逝去的青春,變遷的城市外貌等,看到這些電影總會讓人回憶起某些人、某些事、某些城市、某些年代。青島檔案館網上展覽就展出了“檔案記憶中的青島與電影”,青島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的自然條件和中西合璧的人文景觀,使青島在 20 世紀初就成為電影的外景地之一,從 50 年代 《海魂》、《冰上姐妹》,到 80 年代《苦惱人的笑》,再到近幾年的《海洋天堂》、《戀之風景》, 這些在青島取景的電影足可以構成不同時代的城市記憶。
三、電影企業聲像資料檔案管理存在的問題
1.聲像資料檔案管理缺乏專業設備
沒有專用的恒溫、恒濕、防磁的箱柜存放聲像資料檔案。影片檔案盒常常出現銹斑、密閉不嚴的現象,從而導致電影膠片粘連、變脆、生霉,加之供檢索利用的標示片名、序號等內容不規范,給影片檔案的管理和利用帶來不便。這些問題直接影響了聲像檔案的完整和保管利用,也成為困擾各檔案館的難題。
2.開發利用聲像資料手段滯后
聲像資料有較強的時效性和特殊的歸檔要求,照片底片需要一起歸檔,影像需輔以文字加以說明,如果沒有及時歸檔,多數照片、底片就會分家,失去了應有的保存價值和利用價值。錄像資料的每一次播放、剪輯、復制都會對母帶的圖像質量造成損害,長時間的放置也會使其圖像的色彩和清晰度逐漸衰減。主要原因是檔案管理意識不強,對聲像檔案管理缺乏重視,聲像檔案質量、歸檔率難以保證。內部機制不靈活,管理手段滯后,遲遲走不上科學化、規范化的管理軌道。檔案管理者對聲像檔案開發利用意識不夠,缺乏開發利用動力,或缺乏聲像檔案專題編研能力。
四、整合措施
1.加快電影企業聲像檔案數字化管理
聲像檔案數字化的實現注入新的活力,使其由傳統管理方法向現代管理模式轉變,由死板的形式變得有聲有色,由音頻信號變為數字信號,從而延長了其壽命,增強了利用效果。由于高溫潮濕,磁帶發霉、消磁、咬帶導致報廢的現象較為常見。如果將電影錄像帶轉為電影光盤,可以防止磁帶報廢,方便今后利用。采用編輯出版聲像檔案光盤的方法,將數字化的聲像檔案分類編輯,并刻錄成圖像光盤,方便保存,降低成本,減少重要聲像檔案的人為損害。聲像檔案要獨立成卷,使用聲像柜或密閉鐵柜單獨存放,控制庫房溫濕度,遠離光線、磁場等;錄音帶、錄像帶采取定期倒帶檢查等保護措施,盡量延長聲像檔案的壽命。
2.加大投入力度,規范聲像檔案編研
完善聲像檔案的管理手段聲像檔案管理工作需要具備基本的軟件及硬件設施,只有加大資金的投入力度,才能夠進一步實現聲像檔案資料的完整性。企業單位的領導需要將聲像檔案管理信息工作列為重要的工程,積極解決聲像檔案信息建設的經費,發揮企業單位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從多渠道獲得更多的資金支持,規范聲像檔案編研。創新意識是企業得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保證,企業單位的聲像檔案管理工作必須創新聲像檔案管理思路,提出更多能夠跟得上時代節奏的工作方法,改變傳統的工作方式,通過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技術去革新工作。因此,要想做好聲像檔案管理創新工作,必須不斷豐富和完善知識結構,培養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并將其貫穿于工作的始終。規范聲像檔案管的收集工作,將不同類型的檔案資料根據范圍、時間、要求等進行收集。此外,為了方便聲像檔案的保管和利用,通過對檔案的排列、編目、組合、分類,對檔案進行科學的整理。
參考文獻:
[1]劉磊.社會記憶視角下電影檔案價值及其實踐探析[D].山東大學,2014.
[2]趙愛國,劉磊.電影的檔案價值探析[J].檔案學通訊,2013,03: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