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全欣
摘要:所謂創新意識是指學生能獨立思考、靈活和綜合的利用所學的數學知識、方法和思想,創造性地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在日常的教學中,可以從六個方面入手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關鍵詞:數學教學 創新意識 實踐活動 探索學習
一、引導探索學習,誘發學生的創新靈感
在教學中,要讓學生獨立思考,放手大膽地讓學生嘗試探求新知。學生自己能發現的知識,教師決不暗示,學生自己能通過自學課本掌握的,教師決不代替講解。讓學生在獨立思考中學會,促進其思維的發展。
如在教學“圓的周長”中測量圓的周長時,我先問學生:“在學習正方形、長方形時,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們的周長,而圓的周長是一條封閉曲線,怎樣測出它的周長呢?你們可以用直尺和白布條去測量實驗桌上的幾個圓的周長,有幾種測法?”請大家實驗一下。頃刻課堂上人人動手參與,我用這種方法,你用那種方法,氣氛十分活躍。爾后,大家紛紛發表自己的實驗結果。我在肯定學生的思維方法后,因勢利導,說明用繩測、滾動的辦法測量圓的周長都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們能不能找出一條求圓的周長的普遍規律呢?接著利用媒體顯示:兩個大小不同的圓,在同一點旋轉一周后留下的痕跡。“你們看到的圓的周長的長短與誰有關系?有什么關系?”大家再實驗,直到得出:圓的周長是直徑的л倍。這樣,通過操作、討論、觀察、思考,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探索問題,既掌握了知識,又發展了思維。
二、培養思維能力,喚起學生的創新欲望
1.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快慰,促進積極思維
小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盛。當他們正確回答一個比較難的問題或解決了一道難題后,都會從心底升起一股興奮感。因此,我們要保護學生內在的學習積極性,給他們滿足的機會,進而產生學習成功感,引發積極探索的興趣和動機。
2.設計問題的深度和廣度應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
在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學生猜想提出“個位是0、3、6、9的數能被3整除。”我引導學生舉例先初步驗證,再用實驗驗證,通過用小圓珠擺一擺、算一算,接著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在這樣的環境中聽不到呵斥和嘆息的聲音,看不到苦惱、僵持的狀態。學生充分體驗了成功的喜悅,提高了學習效率。
三、通過開放性題目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開放題的開放性、靈活性、多變性,可以給學生的思維創設一個更廣闊的空間,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在實際教學中要多設計各種形式的開放性題目,讓學生在思考中逐步創新,逐步發展。
傳統教學中,教師只以一種解法來解答,這對學生來說就無創新可言,思考能力也較弱。而我在教學中常常鼓勵學生要多問自己有無別的解法,鼓勵他們積極對常規解法進行質疑、評價,拓寬思路以尋求獨特、新穎的解題方法。
比如,在教學按比例分配應用題“一個農場計劃在100公頃的地里播種大豆和玉米,播種面積的比是3∶2兩種作物各播種多少公頃”。
常規解法是先求總份數3+2=5再想大豆占播種面積的3/5用100×3/5;計算玉米占播種面積的2/5,用100×2/5計算。在此基礎上我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自己向自己不斷提問、不斷分析,尋求多種解題渠道和解題方法結果出現了很多種解法。
第二種解法,大豆用100÷(3+2)×3來計算,玉米用100÷(3+2)×2來計算。
第三種解法,玉米用100÷(1+3/2)來計算,大豆用100-100÷(1+3/2)或100÷(1+3/2)×3/2來計算。
第四種解法,大豆用100÷(1+2/3)來計算,玉米用100-100÷(1+2/3)或100÷(1+2/3)×2/3來計算。
同時,學生還對每一種解題方法分別作了解題思路的闡述,提高了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后三種是學生創新思維的具體體現,是學生強烈創新意識的最終表現。
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數學教學本身具有理論性強的特點,理論的講解枯燥乏味,難以吸引小學生的興趣,也有很多小學生對數學課程有著厭學情緒,這時教師就要注意采用新鮮多樣的方式來吸引小學生的興趣。例如,利用多媒體、幻燈片等形式,以形象生動的方式展現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生在學習數學上的興趣。數學課上教師還要注重將數學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拉近數學與小學生之間的距離,激發他們學習數學、應用數學的興趣,從而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效率。首先,是重視直觀的教學方法,如在教授小學一年級“加減法”的時候,可以讓同學們自制一些小工具,這樣課堂上玩耍的過程中就學會了知識,同時也使學生學習變得直觀化和簡單化。其次,我們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盡量將一些大家都熟悉的生活場景引入到課堂來,通過生動有趣的故事,在中間穿插一些數學知識,并通過模型、實物等教具,配合多媒體等教育設施,形象而又直觀地引導學生去掌握新知識。在課堂外,給學生創造自由的發展空間。因為小學數學學科本身以理解為主,只要在課堂上真正理解消化了,我們可以適當地減少家庭作業。畢竟在如此小的年紀搞題海戰術實在不是一件痛快的事。為了保持學生在課堂中的熱情和興趣,盡量不要給學生的課外生活布下陰影。課外作業以質量取勝。適量的人性的家庭作業能夠使學生對數學這一重要學科保持持久的正面的重視。所以我們在給小學生布置數學課外作業時,必須對題量和題型做細致的考察。歸根到底,作業的意義就是為了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而不是作為懲罰學生的硬性指標。
五、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來培養小學生的創新意識
在小組合作中,學生通過交流可以對所討論的問題產生不同角度的認識和思考,有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其創新意識。通過小組合作,在學生之間能夠對問題進行廣泛討論,也能找到更多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在實踐活動中教師帶領學生走曲徑小路,觀賞美景時就可以假設問題:對于曲折的小路,如何計算出它的長度?并號召學生展開討論,學生有的說用尺子,有的說用測……通過學生之間小組合作討論的方式,能夠對學生的思維產生啟發,這對創新思維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創新型的思維方式對于創新意識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在創新思維的引導下,小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勢必會增強。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新思維的培養可以通過一些有效的訓練方法來實現,如逆向思維的訓練,有時會對數學問題的解答產生更為簡便高效的作用;聯想思維的訓練,能夠幫助學生從多角度來思考問題,對全面思考問題具有很好的效果,聯想能夠拓展思維的廣度和深度,是創新意識培養的基礎。
六、通過實踐活動的方式培養小學生的創新意識
小學數學課程中要更多地加入實踐課,讓學生在實踐中形成對數學知識的認識,在實踐中創造并感知,從而激發小學生創新意識的養成。實踐能夠在小學生的頭腦中形成更為穩定的知識,因為從具體形象的事中才能強化人們對知識內容的感知和記憶。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讓學生動手實踐和自主探索發現規律。通過割補、平移,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自己總結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小學生在自己的實踐探索過程中不但會加強知識的認識,還會形成自己動手的成就感,也會提高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總之,創新意識對個人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因此要從小學階段就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這也是當前教育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筆者針對小學數學教學的特點提出六個方面的建議,引導探索學習,誘發創新靈感、培養思維能力,喚起創新欲望、通過開放性題目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激發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小組合作的方式以及實踐活動的方式。小學數學教師要積極地探索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來不斷提高小學生的創新意識,為今后的人生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為國家的人才培養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