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華
摘要:教學中通過探索研究基建立了一套五步提高效率的物理教學模式,模式中體現了物理思維的課堂化,物理課堂的科學化,物理教學的模式化。為促進學生學習物理知識,實現終身探索研究物理打下了較好的基礎。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對物理知識理解,實現了教學中,獲取物理知識和培養學生能力的雙豐收,得到了學生、家長、學校、社會的普遍認可
關鍵詞:物理教學 教學效率 五步
近年,中學物理教學涌現了各式各樣的教學模式,無論是提高興趣,還是采用先進教學設備,或是有先進的教學理念指導,都從不同的角度探究了物理課堂教學的模式。但我認為物理教學中知識點雖然變化不大,但教與學的過程卻是千變萬化,課堂教學是一門永遠值得研究的課題,也是從事一線物理教學教師永遠值得思考的課題。各種各樣的教學模式的多樣化是課堂實踐和教育理論相結合,一次又一次碰撞產生的火花。教師只有經過最深沉的理論思考和不斷地實踐探索才能不斷提高完善,在探索教學模式的路上是永無止境。
教學中我始終堅持五步提高中學物理課堂教學效率,建立了一套五步提高效率的物理教學模式,模式中實現了物理思維課堂化,物理課堂的科學化,物理教學模式化。為促進學生學習物理知識,實現終身探索研究物理打下了較好的基礎。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知識水平和理解力,實現了教學中,獲取物理知識和培養學生能力的雙豐收,得到了學生、家長、學校、社會的普遍認可。
五步物理課堂教學模式理論基礎來源于希爾克。弗朗茲·希爾克是享有盛名的大學教授,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擔任《文化和教育》雜志領導人,于1962年出版了一部名為《比較教育:歷史、理論和實踐》的著作。在這部著作中,他系統地收集并完善了1920年以來的教育思想,并在教育雜志上發展多篇文章傳播這些思想。希爾克提出比較研究有四個步驟或階段,他稱這四個階段為:“描述”“解釋”“并列”和“比較”。在這四個階段上針對教學實際,在教學延伸第五個階段“同化”。描述→解釋→并列→比較→同化。構成了一條貫穿物理教學始終理論基礎。
一、教學的描述意義是發現
描述的過程是發現問題的過程,通過這種的描述引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激發。通過靈活多樣的描述,教師的描述、學生的描述等,教師可先讓學生觀察實物、模型、圖表、幻燈片或聽一段錄音、看一段錄像,將他們的注意力吸引到物理問題上。教師通過物理學人物的描述,物理學家探索物理之謎的坎坷曲折經歷,會激發學生的濃厚學習興趣。
教師的描述性引入。初中學生普遍具有好奇心理,愛觀察一些鮮明、生動的實驗,在觀察中他們會急于想了解實驗中出現的多種現象變化的原因,要求解惑的心情特別迫切。這時,老師的描述可以是語言與行為的結合。
總之,這種描述使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師所希望他們關注的教學內容上,從而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教師要敢于創新描述的方式,采用靈活多樣的方式導入新課。
二、解釋的形式即展示
解釋不僅包含學生對學生的解釋,還包括教師對學生的解釋,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相解釋。
在教學中,學生對知識學習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針對共性和個性的問題進行解釋是必要的,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環節。這種解釋要有預設,要體現解釋的即時性,同時還要體現解釋的及時性。深入淺出的解釋,還是學生對知識認同和學習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徑。關鍵點的重要解釋點撥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上課時,教師不能只滿足于讓學生感到新奇或吸引學生的注意,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技能,在解決問題的探究過程中獲得成功的愉悅,這樣才能使學生的學習動機持久地保持下去,不斷地點撥解釋,才能引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習的持久力。例如,在學習電路時,學生對于電路的認識感到比較困難,這時,可以把電路與水流路徑相類比,導線與水管類比,用電器與水輪機類比,電源類比抽水機。這樣的解釋,使學生對電路的認識就非常深刻,再遇到類似電路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不再感到電學困難。
三、并列的意義是凸顯練習
并列的意義是一種舉一反三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練習不僅是對知識的練習,更是對獲取知識方法的練習。這里的練習不僅僅是一般的練習,而是精講精練是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最大發揮。精,不是為了節省時間而減少量,而是針對不同程度的對象,難易不同的教學內容,有的放矢,恰如其分地用形象、生動、精練、準確的專項練習,每個練習都是針對性急強的訓練。同時重視課堂教學內容的安排,不拘泥以課本的章節,而是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從教學內容的側重“知識”安排到教學內容的側重學生“學習”安排,強調要抓住學生學習的過程和獲取知識的方式培養。僅僅精講精練還不夠,更重要的是,講完后還要總結做不同類型題的思路和方法,只有真正將兩者有機結合,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課堂效率。
比如,有這種類型的題:對于電路中串聯和并聯電阻、電流、電壓、電功率、電功之間的關系,是根據公式從正比到反比的理解是此類題解題的關鍵,通過練習使各種知識得到的強化過程。
四、比較即點撥
比較是學習的高級形式,通過積極地思維比較使學習得到升華,這種比較不僅是相關知識的相同比較,從而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找到學習的方法,和獲取知識的我能力提高,不斷地促進學習水平,形成終身學習能力。
在物理課堂教學中,由于有些物理規律比較抽象,所以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因此在進行課堂教學前教師應做好充分的準備。只有教師點撥的時機把握得好,點撥得好,學生才會豁然開朗。另外,教師點撥后,要給學生留有充分的思考時間,還要鼓勵學生提出疑問,找出教師的不足之處,并且讓學生親自去嘗試、去體驗,也可以鼓勵他們用逆向思維去思考問題,這樣不僅可以開發學生的大腦,而且還可以加深對題型、物理規律的認識和印象。記得在上課有關蒸發這一物理現象時,天氣比較炎熱,課堂上一位同學邊聽課邊用書朝臉上扇風,我像他一樣邊講邊用書扇,全班同學都這樣做,大家的感受都很涼爽,但為什么用書朝臉上扇,會感到涼快這一知識點的點撥,要從身上的汗液開始,就簡單的多,如果只是從蒸發吸熱,即使是點撥但也只是膚淺,而從汗液入手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結果。點撥完成后接著,讓同學們再舉幾個生活中與此相關的例子,就會使學生的學習不僅獲取知識,而且提高了能力。
五、同化是知識的內化
同化過程實質是知識與能力的形成過程。是一種教師的檢測,也可以是自我的檢測,是內化的知識形成能力去實踐的過程。
內化的知識只有通過課堂檢測,才能了解學生學習的情況。課堂教學是教師引導學生掌握知識、提高能力的一個過程,在實施的過程中,檢測是不可缺少的環節,檢測的結果會反作用于同化的過程。好的檢測既是一種訓練又是一種提高。檢測后,教師可發現學生對知識掌握的怎樣,能力提高到何種程度,哪些同學已達到了目標,哪些同學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教師可制定出相應的措施予以幫助。
所以,只有當進行了課堂檢測之后,教師才能發現學生學習中的不足,才能及時的調整方法,改變策略,從而達到理想的目標。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通過五步教學模式,實現教學內容的描述、問題的發現、解釋、展示,練習,點撥,知識的同化、內化,就會使教學形成一種科學化的教學模式。使教師的教,符合認知發展的規律;使學生的學,符合學生的學習接受規律,最大程度上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很好的把握五步教學模式,在教學中靈活的運用,會起到很好的效果,使學生學的愉快,教師教的輕松形成和諧的課堂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