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小學數學教育應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應堅持以學生的需求為導向,以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為目標,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當下的數學教學由于教師供給的失衡,學生出現了“隱性饑餓”的癥狀。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的教應為學生的學服務,要根據學生的需求合理調整教師的供給。
【關鍵詞】“隱性饑餓”;供給側改革;核心素養;供需平衡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25-0029-03
【作者簡介】劉佳,江蘇省宜興市城南實驗小學(江蘇宜興,214200)副校長,一級教師,宜興市數學學科帶頭人。
“隱性饑餓”是指機體缺乏某種必需的營養,同時又存在其他營養過度攝入而產生的隱蔽性的饑餓癥狀。當下的數學教學中,因教師供給的失衡,學生出現了“隱性饑餓”的癥狀。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急需進行教學的供給側改革。一要改變觀念,以學生的需求為導向,從“教”的立場回歸“學”的立場,回到教育的本義上;二要改變策略,根據學生的需求調整教師的供給,關注學生的核心素養,實現“供需平衡”。
一、當下數學課堂供需失衡現象的反思
由于教師供給的偏差,學生雖然解題能力強、考試成績好,但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嚴重缺失,供需失衡導致了學生出現“隱性饑餓”的癥狀。要改變學生“隱性饑餓”的現狀,教師須從教學的核心出發,反思教學供給中存在的問題,“對癥下藥”。
1.從數學教學的核心看——既要扎實練就“雙基”又要有效落實“四基”。
過去的“雙基”指的是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新課標提出“四基”,包括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掌握科學的數學思想方法對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乃至終身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作為供給方的教師,備課時不應只見教材中的知識與技能,還要挖掘隱含的思想方法,設計好相應的數學活動;上課時要讓學生充分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過程,喚起他們深層的數學思考,使他們感悟數學思想方法、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有效落實“四基”。
2.從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看——既要教給學生知識又要教會學生學習。
教師在教知識的同時更要教會學生學習,提升他們的學習能力,這是可持續發展的有力保證。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一要創設輕松的學習氛圍,使學生享受學習的樂趣,體驗成功的快樂,形成飽滿的學習熱情;二要啟發引導,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掌握高效的學習方法,養成勤于思考的學習習慣;三要提供開放、廣闊的學習空間,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形成學習策略。
3.從教育的終極價值看——既要達成三維目標又要培養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是人可持續發展的根,數學教學除了要達成三維目標還要特別關注核心素養的培養。作為供給方,教師要明確小學數學課程應培養的核心素養是什么;要思考每個單元、每節課培養的核心素養的目標如何制定;要琢磨哪些教學環節落實哪些核心素養,培養到什么程度;要教會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反思、學會學習,成為知識豐富、思維深刻、品格正直、心靈自由的人。
二、從“隱形饑餓”走向供需平衡的教學策略
要進行滿足學生需求的供給側改革,教師要提高教學供給的質量,讓“供給結構”有效對接“需求變化”,讓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完美對接,真正實現供需平衡。
(一)做加法——深入挖掘,加強隱性知識教學
新課標明確了隱性知識的重要性,在教學中,教師要學會做加法,深入挖掘教材中的隱性知識,加強隱性知識的教學。
1.增加活動經驗積累。
案例1 蘇教版五下《和的奇偶性》
教師出示1+3+5+……+29,讓學生先猜測和的奇偶性,然后從兩個數相加入手研究和的奇偶性與加數的關系。學生通過舉例得出結論后,教師追問:3個、4個、更多個不是0的自然數連加,和是奇數還是偶數?學生運用剛才積累的經驗舉例驗證,得出結論,發現規律。
上述案例,教師先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猜測,然后從最簡單的兩個數相加入手舉例驗證,再到3個、4個甚至更多個不是0的自然數連加和的奇偶性的探究,學生經歷的猜測、舉例、推理、驗證等一系列活動就是一個典型的積累基本活動經驗的過程。在獲得活動經驗的同時,他們也形成了良好的情感體驗,并自覺地將這些體驗和經驗遷移到后續的學習中。
2.加強思想方法滲透。
案例2 蘇教版五上《小數大小比較》
讓學生比較0.3和0.8的大小,學生得出結果后讓他們用不同方法說明。
生1:在后面加“角”,8角大于3角。
生2:用正方形表示(如圖1)。
師:一個正方形表示什么?
生3:表示0.1。
上述案例,學生通過畫圖,用正方形表示、比較小數的大小,是學生初具數形結合思想和模型思想的體現。教師追問“一個正方形還可以表示什么”賦予了正方形更多的“模型”意義,幫助學生逐步建構比較任意兩個數的大小的方法模型,幫助學生理解知識的同時有效滲透基本數學思想。
(二)做減法——減少形式,凸顯數學本質
當下,教師重形式不重實效的做法屢見不鮮:多完全放手少果斷介入,多熱鬧非凡少冷靜思考。教師要學會做減法,減少虛無形式,凸顯數學本質。
1.減少虛假自主,于關鍵處介入。
案例3 蘇教版六上《認識百分數》
課前,教師布置學生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數。課中,讓學生以小組形式交流:在哪找到的?找到的百分數表示什么含義?整堂課,學生自己講解、提問、板書,課堂氣氛熱烈??稍谡n堂總結環節,當教師問到為什么百分數又叫作百分比或百分率時,學生面面相覷,無人能答。
上述課堂呈現出教師放手后的“虛假繁榮”。讓學生自主學習固然好,但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層次決定了缺少教師的引導,有效的學將是一句空話。上述案例中,在學生說出收集到的百分數后,教師如能及時介入,請學生觀察這些百分數的相同點并思考:為什么叫百分數?百分數和分數有什么聯系和區別?相信學生學習將真正深入概念的核心本質。
2.減少無謂操作,于無向處指向。
案例4 蘇教版四下《三角形的認識》
在學生得出三邊關系后,教師再次深入知識核心:有兩根小棒,一根長7厘米,一根長9厘米,把其中一根剪成兩段,你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嗎?(不提供小棒)當學生想出三種不同的剪法后,讓他們繼續思考是否還有其他可能。
上述案例變動手操作為想象操作,少了表面的熱鬧,多了自由靈活的思考路徑和自由馳騁的想象空間,使學生的探究活動直入概念的核心。讓學生想象是否還有其他可能,為存在思維定勢的學生指引新的思考方向,在教師“指向”后,學生將思考得更全面、更深入、更合理。
(三)做乘法——課外拓展,提升核心素養
教師關注學生素養的提升,若在保障課堂教學質量的前提下做乘法,課外繼續拓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定會加倍提升。
1.在數學游戲中形成素養。
案例5 “24點”游戲活動
教師宣布游戲規則后,學生開始進行漸進式闖關游戲。第一關:兩張牌對對碰,直接用乘法口訣計算。第二關:三張牌連連看,經過兩步計算得到24。第三關:四張牌巧巧算,讓學生主動探索、合作交流,嘗試用不同方法和策略得出答案,不斷積累經驗,感悟算24點方法的多樣性。
上述游戲活動既增強了學生的計算技能,又激發了學生思考的主動性,培養了他們勤于思考、嘗試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的習慣。課外利用數學游戲促使學生主動實踐、探究、體驗、感悟,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提升他們的數學素養。
2.在數學研究性學習中提升素養。
案例6 “蒜葉成長記”研究性學習活動
蘇教版五上“統計”單元學完,教師要求學生回家種植三盆蒜葉,一盆水培、兩盆土培,兩盆土培的分別放在陽光下和陰暗處,讓學生進行觀察、記錄。要求水培的從第2天起每天測量根須生長情況,土培的每2天測量一次最長蒜葉的生長情況,記錄測量數據。一個月后將記錄數據畫成“蒜葉和根須生長情況折線統計圖”,進行比較。
在上述研究性學習活動中,學生用眼觀察、用手操作、用腦思考,不僅感受了探究的樂趣和應用的價值,而且體會到了研究的科學性和結論的嚴謹性。他們勇于探究、敢于創新,養成了良好的思考問題的習慣。諸如此類活動的開展,為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提供了很好的平臺。
(四)做除法——以少勝多,喚醒內生動力
教育的本質在于喚醒,即喚醒學生的生長自覺和內生動力。教師要學會做除法,以少勝多,讓學生學會批判、質疑,學會自我反思和自我生長。
1.喚醒批判質疑的能力。
案例7 蘇教版二下《除法豎式》
談話引入:昨天老師布置大家預習今天要學習的新內容,在預習的過程中你有什么疑問嗎? 學生提出疑惑:為什么除法的豎式要寫成書上這種格式,我們以前學的加法、減法、乘法的豎式都不是這種格式?
上述案例中,教師提前布置預習,喚醒了學生質疑的意識,并以此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深入反思,培養他們敢于爭辯、理性質疑、自我反省等良好的思維品質。教師要鼓勵學生用批判的眼光審視教材、教師、同伴和自我,成為具有理性精神的創造型人才。
2.喚醒自我反思的能力。
案例8 教學蘇教版五上《商的近似值》時,教師出示下列題目:每套衣服用布2.2米,50米布可以做多少套這樣的衣服?
生1:50÷2.2≈23(套)
生2:50÷2.2≈22(套)
師:一道題會有兩種不同答案嗎?
生3:50÷2.2結果雖然比22.7多,但還是不夠做23套,所以答案是22。
師:取近似值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四舍五入,還要根據實際情況決定。
上述案例中,教師注重引導而不強制,注重釋放而不控制,注重參與而不決斷,讓學生與自己深度對話,喚醒他們自我反思的意識,增強自我反思的能力。由知識生長出方法,由經驗生長出智慧,讓學生擁有自我生長的能力。
作為“供給方”的教師要竭力改變自己,服務好作為“需求方”的學生,根據他們的需求合理改革教師的供給,關注核心素養,做好供給“四則運算”,使學生從“隱性饑餓”走向供需平衡。
【參考文獻】
[1]鄭毓信.數學思維與數學方法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
[2]王一鳴,陳昌盛,李承健.人民日報人民要論:正確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N].人民日報,2016-03-29(07).
[3]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田洪艷.孩子遭遇“隱性饑餓”癥[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中學教研版,2009(3):55.
注:本文獲2016年江蘇省“教海探航”征文競賽特等獎,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