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
摘 要:從本質上來講,教育和生活是一體的,生活就是教育。小學生對生活中的許多事物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將課本知識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更能激發學生主動探索的精神。筆者結合多年工作經驗,闡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生活情境法的具體方法,旨在培養學生靈活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情境法;教學質量
兒童心理學認為,小學生對一切事物的了解和認知都來源于生活體驗。同時新課改也認為,人們在學習、工作和日常生活中都需要用到數學知識。可以這么說,數學知識存在于我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正因如此,小學數學教學必須符合該階段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即立足于現實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理解抽象的數學概念。貼近生活的數學教學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從而培養學生主動學習數學的興趣,感受數學的魅力,獲得學習的樂趣。基于以上考慮,在數學課堂中運用生活情境法傳授知識,既重視了理論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真正實現了數學知識服務于生活、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思想。
一、使用生活化的教學語言講授數學知識
數學概念、公式、試題對兒童來說非常枯燥生澀,學生只是被動接受,毫無主動探索的興趣與好奇心。加上很多教師的教學語言平鋪直敘、缺少趣味性,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導致許多學生對數學興致不高。數學知識環環相扣,一旦脫節就將如同“聽天書”,因此成績較差的學生難免產生厭學情緒,放棄數學,失去繼續學習的信心。語言始終貫穿于教學活動中,從教學語言開始生活情境法的第一步,教師用幽默、生動的語言很容易帶動學生的思維,活躍課堂氣氛,拉進師生間的距離。學生感受到老師的平易近人,與自己處于平等的位置,更容易放松心情,積極投入教學活動中,主動和老師互動,心中有疑惑也能大膽提出。比如,在學習“加減法”時,如果用“說教式”的語言講解知識,學生不僅難以理解、記憶,時間一長更容易分心和走神。為了避免這種現象,教師可以把抽象的數學運算公式通過生活化的語言表達出來。如“有一天,你的媽媽買了12個包子,她自己吃了3個,爸爸吃了4個,那么還剩下幾個包子呢?”再如,“姐姐的口袋里有8顆糖炒栗子,妹妹的口袋里有9顆糖炒栗子,她們兩個人一共有幾個糖炒栗子?”這些生活化的事例非常多見,學生對其并不陌生,教師再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把生活中的事例和數學知識結合起來,學生一聽就懂,便于理解,同時也提高了學習效率。
二、利用生活化的物品幫助學生掌握數學知識
數學學科是抽象的,數學概念看不見、摸不著,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僅憑教師語言描述,即使再生動形象,也無法讓學生徹底理解,很多定義和概念只能憑想象或者死記硬背。因此,教師在講解抽象的數學知識時,可以借助學生平時非常熟悉的物品進行教學,讓學生明白數學知識就在生活當中。比如,小學一年級關于球體、圓柱體、長方體、正方體等立體圖形的知識,如果教師只是單純地講解概念,對于六七歲的學生來說,很難理解“立體”到底是什么樣子的,“正方體、長方體”又是什么形狀的。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把生活中長見的火柴盒、兵乓球、魔方等物品展示給學生,用最直觀的方式讓學生了解抽象的數學概念,然后教師再利用這些生活化的物品講解立體圖形的知識,學生接受起來更加容易。此外,為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一起制作各種立體圖形,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鞏固理論知識。
三、生活情境的抽象化理解
抽象的數學概念可以轉為生活化物品,同樣,真實的生活情境也可以抽象成數學問題,突破教學難點,從生活中提煉出數學知識,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比如,較為復雜的算術題:386+99=?,573-99=?諸如此類。常規的數學教學,教師一般采用“分解法”解答,即386+100-1=?,573-100+1=?這種解題方式對抽象思維能力較差的學生而言理解起來很困難,反而認為更加復雜。教師可以設計一個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比如,“買東西找零錢”,幫助學生先把抽象的算術題生活化,學生在情境中能夠熟練“找零”后,再將生活情境抽象為數學知識,回到原先的算數題目上,在形象與抽象的相互轉換中,學習難度變低,教學重點更容易被學生掌握。
總之,教育要從小抓起,小學教育是基礎,數學學科對開發學生智力、開拓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都具有重要意義,生活情境教學法的實施,讓教師的“教”、學生的“學”變得輕松愉悅,對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的整體素質作用重大值得每位教育工作者用畢生精力思考與探索,以此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進步。
參考文獻:
[1]趙 明.淺析生活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23(3):110-112.
[2]羅 杰,張雪琳.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運用生活情境方法的探討[J].新課程(中旬刊),2014(5):70.
(作者單位:遼寧省蓋州市梁屯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