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群玲+滕瑜+李瑛娟+張文莉+蔡川雄
摘要:學徒制是“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主要形式之一。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冶金技術類專業從建立“雙導師”制、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構建產學聯合網絡,建設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及工程研究中心進行了“訂單學徒制”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實踐和探索,并對探索中存在的問題做出分析。
關鍵詞:職業教育 校企合作 訂單學徒制 雙導師制
目前,我國職業教育的積弱,使得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的“產出”遠遠不能滿足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和產業的調整與升級的技能需求。因此,“現代學徒制”高職人才培養模式越來越受到職業教育界的關注。現代的職業教育必須走“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也即國際“現代學徒制”的核心理念,已成為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現代學徒制”的內涵特征
“現代學徒制”是以校企合作為基礎,以學生(學徒)的培養為核心,以課程為紐帶,以學校、企業的深度參與和教師、師傅的深入指導為支撐的人才培養模式。與傳統的“學徒制”相比,現代學徒制的培養目標已經由單純的培養熟練技術工人發展到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同時,培養的主體身份也已由單純的學生轉變成為學徒、學生雙重身份。其學習地點包含生產一線和學校,不僅要學生(學徒)在學校普及理論文化知識,建立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的的知識框架,還要求他們具有實踐操作的能力,成為技術技能型人才。伴隨著這些變化,是其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時間和考核方式也要相應進行調整,真正的實現企業工作本位職業培訓與學校本位學歷教育的緊密結合,產教深度融合。
二、“現代學徒制”的校本研究與實踐
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冶金材料學院冶金大類專業包括冶金技術、碳素加工技術、金屬材料熱處理技術以及金屬壓力加工技術等專業群。該專業群2005年被列為學校重點建設專業和云南省高等職業教育重點示范建設專業;2008年被列為國家示范院校建設重點建設專業,2015年啟動高水平專業建設,專業得到長足的發展。專業辦學近60年來,為省內外乃至亞、非等多個國外冶金企業培養了千余名技術人員,很多畢業生已成長為冶金企業技術專家,管理骨干,甚至擔任企業負責人。畢業生就業率始終保持在97%以上,就業單位從最初的云南冶金集團、云南銅業集團、云南錫業集團、昆明鋼鐵集團等省內國有大中型冶金企業,擴展到上海寶鋼股份有限公司、江西銅業集團、中鋁集團山西鋁廠等省外國有大型冶金企業,以及福建青山鎳業股份有限公司等省外大型民營企業,云南銅業集團贊比亞謙比西公司、新加坡大眾鋼鐵廠等海外企業。
冶金類專業領域的工作經驗、操作技藝較多屬于默會知識的范疇,而常規的課堂教學方式難以獲得。需要教師(師傅)的示范及手把手傳遞以及學生(學徒)用心體會、專心模仿及身歷其境的“歷練”才能掌握。因此,實施“現代學徒制”工學結合的高職人才培養模式不僅能確保冶金類專業的高等學徒生對理論知識的學習并非紙上談兵,而是注重將知識活學活用于職場工作實際,進而大力提升其知識應用技能。冶金類專業在國家示范專業建設和高水平院校的建設中廣泛開展校企合作,對“現代學徒制”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不同形式的探索與實踐,形成了一定的經驗和做法。
(一)“訂單學徒制”班級培養
近年來,冶金材料學院與云南冶金集團、上海寶鋼股份有限公司、福建青山鎳業股份有限公司廣泛開展校企合作,成立了“寶鋼班”“宏旺班”進行“訂單學徒制”培養計劃,推行“2+1”人才培養模式。
訂單班以合同和協議的形式保障學生、企業和學校三方的職責與權利,實施過程中融合企業和學院管理標準和管理方式。具體做法是企業在二年級學生中招收學徒工,簽訂就業協議,招生即招工,上課即上崗,畢業即就業,學生在校學習期間是雙重身份。“2+1”人才培養模式中的“2”是學生前兩年在學校,校內培訓以學校為本位,讓學生(學徒)了解企業狀況、增長企業主要產品生產知識、強化相關基礎知識。而“1”則是最后一年以企業為本位,用人企業負責制訂培訓實習方案,提供相應培訓實習崗位,配備培訓師資和實習帶教師傅。進行入職培訓與頂崗實習階段,企業指導學生深化專業理論,掌握生產現場工藝技術和操作技能。同時,企業在培訓期間的做好日常管理和考察考核,為學生(學徒)指派企業師傅,對帶教成績顯著的師傅給予獎勵。為學生購買意外綜合團體保險,企業給予學生發放培訓實習生活津貼。并提供上下班通勤車、勞動防護用品、工作餐等。
實行“訂單學徒制”培養后,校企合作為學徒班量身訂制學習和工作內容,實現學習與工作的整合,真正做到學生“零距離上崗”。一方面保證了高職學生技能實踐的能力,另一方面解決了學生學徒后的留用問題。
通過學徒制培養,很多學生的特長和特點能夠得到體現,同時畢業后被原培訓企業錄用,對學生奠定職業意識,思考未來發展方向具有重要作用。學生經受過實際工作的鍛煉,可以大大提高他們的責任心和自我判斷能力,變得更加成熟。工作是學校專業培養計劃的一部分,學生從事與普通職業人一樣有報酬的工作。一方面,可以獲得經濟收入;另一方面,還可以真正融人到社會中,得到實際鍛煉。
(二)建立“雙導師”制,校企雙師育人
冶金材料學院有學校的教師和企業技術骨干組成“雙導師”教學團隊,共同制定“雙導師”教學標準。充分發揮專任教師、行業專家、企業技術骨干等人力資源作用,為學生(學徒)量身訂制學習和工作內容,校企雙師授課。
學生(學徒)在校期間,實施以學校為本位的師帶徒方式教學,企業選派技術骨干到校輔助教學,幫學生(學徒)了解企業狀況、增長企業主要產品生產知識。學生(學徒)在企業期間,實施以企業為本位的師帶徒方式教學,冶金材料學院則派出骨干教師到企業利用晚上和周末時間為學生(學徒)強化相關基礎知識,進行技能考核。
為強化專業教學團隊,冶金材料學院定期派出實踐能力方面較強的骨干教師到企業參加培訓,進行實踐操作技能訓練,并接受企業師傅在技術技能方面的專業培訓“出師”后,回校后可擔任“訂單學徒班”的各項教學任務。
(三)開發現代學徒制課程體系
對照國家職業標準,校企雙方以崗位需求為依據,對行業或企業的工作任務進行分析,將行業或企業的職業能力標準和國家的職業資格證書內容轉化成核心教學內容,按照崗位工作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將職業領域的行動開發為學習領域的課程,編寫做學教一體化項目教材,將課程資源全部上網,不但實現了課程與崗位標準之間的有機銜接,也實現了學歷教育與企業崗位培訓有機融合。
(四)構建產學聯合網絡
為適應“2+1”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滿足各類人員隨時隨地的瀏覽、學習、考核需要。冶金材料學院將已有的冶金虛擬仿真實訓教學平臺以及干燥、蒸發、萃取、傳熱、過濾等8套單元實訓操作裝置的軟、硬進行進一步改造升級,使其能夠通過互聯網進行訪問,進一步滿足校內、外學生及企業員工培訓鑒定的需要。
(五)建設校外實習、實訓基地,校內生產性實訓工廠工程研究中心
冶金材料學院與云南錫業股份有限公司、云南鋁業股份有限公司、云南冶金力神重工、云南CY集團等企業聯合建成多個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云錫校外實訓基地、云鋁校外實訓基地均被評為云南省示范校外實訓基地。合作企業向學校提供實訓基地和培訓師,并參與課程和教材建設。
在校內建設完成了集創新性、實踐性、開放性、產學研相結合為一體的多功能創新的冶金材料實訓基地,擁有火法冶金、濕法冶金、冶金虛擬仿真、冶金工藝模型等21個實訓室,達到仿真與全真結合,實驗與科研并舉。2011年被云南省教育廳命名為“云南省高職高專示范校內實習基地”。學院完成的“冶金虛擬仿真實訓教學平臺建設”項目獲得了2013年云南省政府頒發的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目前已啟動生產性實訓工廠、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設任務。校內生產性實訓工廠、工程研究中心向教師和學生的在崗學習敞開大門,還可為為企業提供培訓條件,為專業提供教學、生產、科研服務平臺。
進一步加強與企業的合作,瞄準云南省中小型及民營冶金企業科研市場,結合企業生產中遇到的困難和實際問題,以校企合作申報科研課題等形式,廣泛開展橫向科研課題,進行金屬產品精、深加工,提升專業服務產業的能力。
(六)學生、家長、學校、企業共同參與形成“四位一體”的管理模式
學生(學徒)的職業成長中,由校企合作共同完成教學過程,考核評價,組織管理。學校的主要任務是幫助學生完成理論文化知識,幫助學徒建立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的知識框架。企業完成企業文化、職業技能培養,學生作為主體參與,而家長則起到共同監督的四位一體教學管理模式。
三、“現代學徒制”實踐中存在的幾點問題
目前,“現代學徒制”的實踐僅僅開展了一些試點工作,成效并不十分突出。最主要的原因是學徒制發展中缺乏行之有效的政策支持。
首先,“現代學徒制”推行順利與否需要政府為企業培養和學校教學制定嚴格的標準,使企業明確參與學徒培訓是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同時對于參與學徒制培訓的企業給予積極的經費支持。
其次,院校教師既不是某一職業領域的專家,本身沒有參加過學徒培訓,存在理論強于技術,實踐教學經驗不足的問題。由于高質量職業培訓必需的真實工作環境資源短缺,因此高職教師職業成長條件有待改善。再次,要發揮企業的主導作用以及對人才培養的按需定制,職業教育的主要服務對象是企業,而目前企業對現代學徒制持有冷淡態度,造成企業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過程的介入力度和參與程度不足,應加大企業參與,保證校企有效合作的推動。
參考文獻:
[1]趙志群.職業教育的“校企合作”與“現代學徒制”建設[J].職業技術教育,2013,(01):21-27.
[2]趙鵬飛,陳秀虎.“現代學徒制”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3,(12):38-44.
[3]張慶玲.高職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現代學徒制實踐探索[J].職業技術教育,2014,(35):27-29.
[4]關晶,石偉平.西方現代學徒制的特征及啟示[J].職業技術教育,2011,(31):77-83.
[5]胡秀錦.“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9,(03):97-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