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新禮
【關鍵詞】 數學教學;生活實際;運用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
08—0101—01
陶行知說:“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教育。”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能認識到數學存在于現實生活中,并被廣泛應用于現實世界,才能切實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可見,數學教學“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感受到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是有用的,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呢?
一、從生活實際中抽象出數學知識
1. 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數學概念、計算法則。小學數學中的許多概念都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找到相應的實例,教學中,教師要結合生活實例給學生講述數學概念,拉近抽象的數學知識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進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常見的數量關系“工作時間×工作效率=工作總量”中的“工作效率”,學生不易理解。為了幫助學生解決這個難點,筆者在班里舉行了一次縫紐扣比賽。教學時,聯系縫紐扣的活動,學生就容易理解工作效率就是指單位時間內所作的工作量。
2. 從貼近學生實際水平的現實出發,引出概念。例如,教學“面積單位”一節內容時,出示大小差別比較明顯的兩個三角形,讓學生比較它們面積的大小,最后學生得出結論:面積的大小可以用眼睛看出來;再出示兩個等寬不等長、面積差不多的長方形讓學生比較大小,得出結論:面積的大小可以用疊比的方法比較出來;然后出示不等長也不等寬、面積差不多的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讓學生比較大小,學生深思后得出結論:可以畫方格,再通過比較方格數的多少來比較面積的大小;最后出示兩個方格數相等,但面積明顯不等的圖形,引導學生討論,方格數相等為什么面積不相等?從這個現實問題中得出:方格的大小必須有統一的標準。這時引出“面積單位”,已是水到渠成了。這樣教學,學生不僅掌握了面積單位的概念,而且了解了面積單位產生于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
二、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1. 聯系實際,增強學生的數學意識。通過了解數學知識在實際中的廣泛運用,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問題、用數學的頭腦想問題、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例如,學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后,可以讓學生觀察生活中哪些地方運用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學習了“圓”的知識后,讓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說明為什么車輪的形狀是圓的而不是三角形?
2. 創設情境,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比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一課時,筆者利用事先準備好的漂亮圖片創設情境,講故事引入:“夏季的一天,一只小蜻蜓在草地上飛來飛去捉蚊子,忽然飛來了一只美麗的小蝴蝶,繞著小蜻蜓飛來飛去。小蜻蜓生氣了,小蝴蝶卻笑著說它們是一家人,小蜻蜓不相信,小蝴蝶帶著小蜻蜓去找它們家族的成員,它們找到了樹葉,小蝴蝶說在圖形王國里它們三個是一家人”。同學們,為什么小蝴蝶要這樣說呢?這樣引入新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 加強實踐,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小學生年齡小,抽象思維能力弱,教師應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和創造各種圖形或物體,積極參與實踐,教給學生操作方法,讓學生通過觀察、測量、拼擺、畫圖、實驗等方法實踐,激發思維去思考,從中自主發現數學知識,掌握數學知識。例如,教學完“比和比例”后,筆者把學生帶到操場上,要學生測量計算操場邊的水杉樹的高度。學生討論半天,還沒有得出好的結論。此時,筆者取來一根長兩米的竹竿,筆直插在樹的旁邊。這時陽光燦爛,馬上出現了竹竿的影子,量得這影子長1米。啟發學生思考:從竿長是影子的2倍,你能想出測樹高的辦法嗎?學生積極思考后,得出方案:樹高也是它的影長的2倍。學生們很快從測量樹影的長,算出了樹高。在這個活動中,學生增長了知識,鍛煉了能力。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