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余靜
摘要:培育創建健康網絡教育,理性教育和引導學生健康正確地使用網絡,提高學校教師德育職能是關鍵。根據學校實踐,加強教師網絡道德建設,進行德育智能化管理,實施建立班級網頁,開辟網上心理健康家園,借助網絡資源,開拓教化學習新途徑,開展形式多樣的比賽活動等舉措,探討網絡環境下學生道德思想建設行之有效的做法和具體措施。
關鍵詞:網絡環境;學校德育;實效
一、身正為范,加強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和網絡道德建設
1、重視培養教師的網絡道德素質。對教師進行網絡培訓,培養一批會制作計算機課件和正確使用計算機的人才,充分發揮校園網巨大潛能。教師的處事為人、一言一行、一招一式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 。如果教師對網絡知之甚少,對上網行為一味深惡痛絕,是“從未上過網的古董老師”,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教師在學生中的威信,如若他們強行制止學生上網更易激起學生的強烈逆反心理。
2、加強師資隊伍信息技術能力培訓。加強師資隊伍信息技術能力的培訓勢在必行,建立一支能適應網絡時代思想工作的教師隊伍。邀請中小學思想道德領域的專家作網絡時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報告,邀請技術專家作網絡平臺管理、網絡安全或網絡信息過濾等方面的技術講座,了解相關理論前沿,交流經驗,提高教師對網絡道德建設的認識。每個老師都要正視網絡時代學生需要引導的嚴峻現實,努力提高自身政治理論水平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藝術,深入了解網絡,切實拓展自己的知識領域,利用無限的網上資源學習網上教育方法,能夠及時收集、分析、監控網絡信息,發現學生關注的熱點和疑難問題,采取有效措施,有針對性地做好教育引導工作[1]。
3、充分發揮老師網絡教育能動性。建立健全學校網絡教育管理中心,加強網絡信息的監督與過濾,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因勢利導,加強網絡法制教育、網絡愛國主義教育,幫助學生樹立健康的上網意識,培養健康的上網人格,不斷提高學生對網絡文化的識別、自律、抗誘惑能力。網絡不僅豐富了德育教育的資源,也改變了傳統的師生關系和交往方式,將單向灌輸轉變為參與式道德實踐。學校建設德育主題網頁,圍繞德育目標,根據網絡的特點,以網絡的形式建設資源庫,組織德育活動。充分利用網絡強大的通信能力和信息存儲能力,電腦的多媒體威力,使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或在教師的指導下,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進行有效的教育。特別是教師要發揮主觀能動性負責到底,及時更新信息,定期解答學生的疑問,與學生進行詳細的交流。
二、借力現代信息技術,推動德育管理智能化
1、安裝CMIS校園管理信息系統,為學生配發IC卡,學生在校生活和學習借助“一卡通”可以自主完成圖書借閱、綠色網吧、就餐、購物等一系列校園活動,這有助于對學生的自律和規則意識的培養。隨著技術的成熟和發展,“一卡通”功能可以得到極大的擴展,IC卡上記錄了學生的盡可能多的信息,如學號、姓名和班級,家庭情況。還有學業成績、獲得學分;做過的好人好事、獲得榮譽和違紀扣分情況等等。從而建立個人信用卡制度,根據IC卡上的記錄和分數,如果記錄好的可以享受免費上綠色網吧、優先購物等優先權,否則不能參加評優評先或不能參加某項文體活動,從而規范學生的行為,使德育工作更加智能、更加有效。通過信息技術還可以建學生心理檔案,對優秀生和個別生指導,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
2、建立校園班主任工作網絡。首先我們建立起網上班級,在網上成立組織,可以在網站上直接辦理相關事務,可以進行隊務公開,新聞展示等等;其次,我們要建立班級論壇,讓學生在論壇里就各種議題各抒已見,百家爭鳴。同時,在論壇里實行等級積分制,讓遵守網絡道德的學生獲得更多的積分及較高的等級,以鼓勵他們遵守網絡道德;再者,我們可以建立學生博客,讓學生自己撰寫自己的成長故事,記錄自己的成長足跡及感想;我們還可以針對學生愛玩游戲的天性,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當學生瀏覽這些網頁內容時,也在進行自我教育,這些網絡以豐富多彩的網頁內容,既為學生增添一個廣闊的活動天地,豐富學生知識,凈化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情操,充分發揮了德育的隱性功能,潛移默化育德。
3、利用現有的家校通系統和網絡系統,構建老師與家長、家長與家長之間的互動平臺。我們可以在上面共同研究和探討教育的熱點問題,交換學生在家庭和學校的生活、學習情況,討論和解決學生身上存在的問題,大家群策群力,有的放矢,學校、家庭、社會教育形成合力,提高了教育的針對性,增強了教育的時效性。
三、開拓創新,實施多種形式網絡教育
1、建設校園網站。學校是傳播先進文化,培養文明健康風氣的地方,應綜合教育信息技術力量和有效資源為未成年人教育服務,積極創辦校園網站,積極開展一些有益于培養學生網絡道德的活動,通過開辦校園網絡文學、班級或個人網站比賽、網上知識競賽等各類積極健康的活動,引導學生健康上網、科學用網,促進教育思想、教育內容、教育手段、教育評價和教育管理的創新和現代化,充分發揮網絡教育的主力軍作用[2]。
2、開辟網上心理健康家園,療救學生網癔之癥。讓學生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是素質教育的需要,是教師教育的終極方向。有許多未成人之所以沉迷于網絡游戲,迷戀于虛擬的網絡生活,導致犯罪,甚至釀成悲劇,大多是心理健康出了問題,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網癮”需要用網絡醫治。教師可以將知名的心理健康網站告知學生,讓學生自己尋找更為隱秘的幫助,也可以利用本校的網站,為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網絡服務。在網站上開辟一個專門的空間,如聘請心理輔導專家作為網絡心理輔導員,提供在線心理輔導;讓上網成癮的青少年現身說法,起到教化作用;開設心理教育專家心理健康視頻講座;開設網上心理咨詢室,提供在線心理咨詢;開辟專欄,疏解學生學業、生理、親情友情等方面的壓力、煩惱和矛盾。
3、學以致用,開展形式多樣的比賽活動。為了轉移學生沉溺網絡游戲、聊天的視線,我們教師是否也要把這些視作“洪水猛獸”,堵住它,抑制它,我想這絕不是好辦法,一些學生對網絡游戲、聊天的癡迷用強硬的手段是難以掌控和扭轉的,唯有因勢利導,正確的疏導和引領或許才能創造出別樣境地。信息技術老師可以發揮自己專長,開展形式多樣的信息技術比賽,如學生網站、個人網頁、flash制作、小課件制作等比賽,甚至有的還可以開發益智的電腦游戲,為學生提供展現信息技術水平的園地。任科老師也可以利用網絡開展競賽活動,讓學生上網提交創作的作文、書法、圖畫、漫畫、攝影、歌曲等,由師生進行網上評價,分出等次,這些張揚個性、富有青春氣息的活動定能受到學生的歡迎喜愛。
網絡時代日新月異,每個學校每位教師利用好網絡,真正抓住學生的身心發展狀態,增強學生道德判斷能力,積極發揮網絡育人的優勢,我們堅信網絡教育這個支點,一定能撐一片晴朗天空。
參考文獻
[1] 朱榮林. 深化網絡道德教育 提升校園文化內涵[J]. 上海教育科研,2005,(08):40-41.
[2] 崔景貴. 網絡心理教育芻議[J]. 中國教育學刊,2001,(05):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