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駿騫 陳奕山


摘要:農民工就業問題是事關新型城鎮化推進成效的重要問題,就業信息質量是解決農民工就業問題的關鍵。本文基于南京市外來農民工的調查數據,利用層次分析法評估了各個信息源的就業信息質量,得出各信息源的在信息質量方面由高到低排序為傳統媒體、鄉土網絡、政府信息、中介信息。進一步分析了信息源就業信息質量排序高低的原因。最后給出一定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農民工;就業;層次分析法;信息源;信息質量
一、引言
在新型城鎮化不斷推進的背景下,農民工成為一個頗受關注的群體,農民工為城鎮化進程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其融入城市面臨著諸多困難,農民工呈現嚴重的信息貧困狀態,嚴重影響了他們的正常城市生活。職業信息是勞動力市場實現就業的基礎性資源,對于流動的決定是至關重要的,而農民工所需要的職業信息十分缺乏,如果要解釋中國勞動力流動中的一些特殊現象,就需要充分考慮信息不充分這一因素(陸銘,2011;姚緣和張廣勝,2013)。有針對性的面向農民工提供更有效的信息服務已成為當今信息爆炸時代的迫切需求(胡勇軍等,2014)。中共十八大提出“四化同步”更是凸顯了信息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研究農民工就業信息質量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從理論上看,信息的貧困與經濟的貧困密切相關,信息的不對稱容易造成農民工群體這類弱勢群體在工作、生活中受到不平等的待遇。中國的貧困主要在農村,但是農業部門內部的發展很難增加農村貧困人口的就業機會(David and Otsuka,1994),農民外出就業是農民擺脫貧困的主要途徑之一。農民工的信息貧困成為擺脫經濟貧困的障礙,信息貧困也導致了農民工的貧困,產生新的城市貧困群體。Sweefland(1993)將信息貧困定于為以下形式:缺少信息獲取、信息超載、信息偏見。提供機會、提高能力是反貧困的兩個重要方面(Worldbank,2001),從信息貧困角度來看,提供機會將受到各個信息源供給信息的數量和質量影響,提高能力在于提高農民工獲取、篩選、利用信息的能力。而農民工對信息質量的感知將會直接影響信息的獲取和采納效果,特別是農民工自身對就業信息質量的感知,將會直接影響其能否在城市中找到合適的工作(李晶等,2015)。
已有研究主要從與農民工相關的信息研究和信息質量評價兩個方面進行了相關研究。與農民工相關信息研究方面,葉普萬等(2008)認為農民工就業信息不對稱導致的搜尋成本增加,從而阻礙了經濟發展。并且由于農民工的信息貧困是勞動力市場分割產生二元化的原因之一,農民工不得不進入第二勞動力市場,農民工的就業和經濟利益被“制度化地”地予以剝奪。邊燕杰等(2001)認為求職者位于勞動力配置和流動的體制空洞中,有價值的信息無從獲得,與雇主的相互信任無從建立,求職者與雇主的相互約束沒有體制保證。在這種情況下,社會網絡在信息的橋梁、信任的基礎和人際關系約束的保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胡勇軍等(2014)基于廣州三個農民工聚居點及其它非農民工群體的調查數據發現:外來工與非外來工信息需求社會網有著顯著差異;遷移是本研究群體信息需求與信息獲取途徑網絡聚類的重要影響因素。姚緣和張廣勝(2013)通過對新生代農民工職業信息獲取對職業流動的影響分析認為,具有較高的職業信息需求、信息獲取渠道多、獲取方法先進的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流動次數多;運用網絡求職、擁有較先進的信息獲取方法以及多次的職業流動有利于新生代農民工職業的向上流動。信息質量評價方面,Granovetter(1973)提出了“弱關系假設”認為通過相識得到信息的人往往流動到一個地位較高、收入較豐的職位,而通過親屬和朋友得到信息的人向上流動的機會則大大減少了。陶建杰(2013)基于技術接受模型,利用結構方程模型驗證了感知易用、感知有用、使用態度、外部變量等因素在新生代農民工信息渠道使用意愿中的作用。李晶等(2015)在信息質量感知和自我知覺理論基礎上構建信息質量感知對信息獲取和信息采納影響的結構方程模型,分析表明信息內容質量感知和信息效用質量感知顯著影響消費者采納信息的行為,間接影響消費者感知決策質量。黃麗霞和鄒純龍(201 61通過模糊綜合評價法,對農民工網站影響力進行了對比分析,驗證了評價方法的有效性。
總之,已有文獻從各個方面對與農民工相關的信息做了研究,也有不少針對信息質量的研究,但是針對農民工信息質量評估的研究較少,本文將在已有研究基礎上,從信息供給層面,評估農民工就業信息質量。本文基于對南京地區的390位農民工調查,采用層次分析法對不同信息源(政府信息、中介信息、鄉土網絡信息、傳統媒體信息)提供的就業信息質量進行評價,反觀衡量信息質量各準則中,不同信息源的優劣,進而提出相關的政策建議。
二、農民工對信息源評價——基于AHP的分析
本文利用問卷數據,對與農民工密切相關的政府信息、中介信息、鄉土網絡信息、傳統媒體信息通過AHP進行評價分析。旨在通過相對的排序,分析農民工對各個信息源的評價,剖析影響信息質量評價的各個信息準則,對各個信息源需要做出改善的地方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層次分析法fAHP)是美國運籌學家A.L.Saaty等人提出的一種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系統化、層次化的分析方法。它把一個復雜的問題按其主次或支配關系分組而形成有序的遞階層次結構,通過兩兩比較判斷的方式確定每一層次的因素的相對重要性,然后在遞階層次結構內進行合成以得到決策因素相對于總目標的重要性的總排序,最后通過對排序結果的分析解決所考慮的問題。農民工對信息源的主觀評價,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①農民工對各個信息源的滿意程度,②農民工對各個信息源的需求程度,③農民工獲取、篩選、利用信息的能力,④各個信息源的供給數量和質量。
(一)數據來源
調查數據的主要來源于對南京市六個區(玄武、白下、棲霞、江寧、下關、六合)的農民工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402份,其中有效問卷390份,被調查者中男女比例約7:3,被調查者大部分為青壯年,年齡集中于26-45歲,文化程度集中在初中、高中水平。被調查者中從事第三產業的較多,職業層次較低,處于管理層的人員相對較少(伍駿騫和陳奕山,2011)。
(二)建立層次結構模型
本文根據信息特征,建立層次結構模型(如圖1):
目標層:是本文需要做出評價的目標,即信息質量評價。
可見,各信息源的在信息質量方面由高到低排序為傳統媒體、鄉土網絡、政府信息、中介信息。下面分別對應相應的準則得分以及相關的權重進行分析。
傳統媒體信息雖然綜合評價排位第一,但是在權重較高的價值性、真實性上僅分列各信息源的倒數第二位,僅優于中介組織。原因在于傳統媒體屬于信息獲取渠道中的組織渠道,就組織渠道而言,盡管各級政府近年來陸續貫徹中央關于農民工問題的相關政策,但這些信息服務大多是零散的,缺乏系統性和統籌性(陶建杰,2013)。
鄉土網絡對于農民工十分重要。本文調查中發現,農民工在第一次找工作時,占67%的被調查者是靠老鄉或者朋友介紹,利用鄉土網絡信息找工作的農民工占到了被調查者的42%。鄉土網絡是農民工在城市中最值得信賴,可以隨時通過面對面的交流獲取的信息來源。但是由于對于招工信息的時效性十分重要,而農民工的信息圈仍然是大多和農民工本人一樣的農民工,獲取、篩選信息的能力較弱,所以單純利用鄉土網絡獲取并利用招工信息有局限。Granovetter(1973)也認為諸如鄉土網絡這種強關系雖是群體內部的紐帶,但是獲得的信息重復性高,獲得信息的人得到更高工資的工作可能性更小。
從政府信息的各質量準則上看,主要是因為可獲得性、易理解性和匹配性都僅列第三位。而調查中發現農民工對政府的招工信息關心和利用程度都較低(伍駿騫和陳奕山,2011)。的確由于招工信息量大且分散,一旦一個農民工利用了,就會阻止其他農民工利用該信息,需要不斷的更新信息。另一方面,政府機構面向外來工的信息提供活動包括大型的、在全國范圍內進行的“春風行動”,也包括各省市勞動力輸入地、輸出地的勞動力轉移培訓以及在轉移前后提供的便利活動,這些是相對集中的信息提供活動,面向外來工的、分散的、經常的信息提供活動是薄弱的。本文認為,在市場經濟下,政府應該將市場信息提供活動讓渡給市場職能單位,只擔負起必要的管理服務職責。
中介信息不論在各個準則上還是在綜合評價上都幾乎是最差。如前所述,有最多農民工關注招工信息來源是中介機構,但是真正利用中介機構找工作的卻僅有25%左右。可見,中介機構沒有很好的擔負起市場信息傳遞職責。中介信息的獲取需要外來工的成本支出,需要有中介信譽作保障的信息真實性的確認,中介信息由于接觸成本壁壘和真實性欠缺等不足,在外來工群體中的形象欠佳,無法真正發揮其理應具有的作用,難以有效實現與外來工密切相關的信息的價值。
另外,農民工利用網絡信息找工作的十分少,在AHP分析中并沒有討論。調查中,僅有27%被調查農民工上過網,而利用網絡找工作的則幾乎為零。但是,實際上網絡資源十分豐富并且真實有效,不僅有口碑極好的各大招聘網站,而且有專門針對農民工找工作信息的“農民工招聘網”、“農民技工工作網和招工網”(原名中勞網)等(黃麗霞和鄒純龍,2016)。
三、相關結論及政策建議
本文利用層次分析法對影響各個信息源信息質量準則進行了評價,得出各信息源的在信息質量方面由高到低排序為傳統媒體、鄉土網絡、政府信息、中介信息。并針對各個信息源的在信息質量準則上的優劣勢做出了評價分析。通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第一,在促進農民工市民化基礎上,建立有利于農民工的勞動就業政策。本文提出有利于農民工的勞動就業政策,旨在借鑒“有利于窮人”的經濟增長(pto-poor growth)理念,不僅需要向農民工提供公平的市民化待遇,更需要瞄準農民工的切身利益訴求,促進相關產業發展,提供更多的工作機會(例如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和低進入門檻的產業集群發展)。
第二,權衡農民工基本需求和既有能力,引導農民工從多渠道獲取就業信息。由于不同農民工有不同的職位需求和從業能力,因此一方面應該進一步規范勞務市場,另一方面鼓勵有一定技能、能力較強的農民工進入人才市場找工作。
第三,培養農民工利用信息找工作的能力。由于招工信息具有外溢性,而農民工對鄉土網絡的認可、利用度都較高,因此,對某一農民工的培訓,能夠對與該農民工密切相關的人群不同程度上受益。所以一方面,輸出地政府在勞動力輸出時,可以進行相關職業技術培訓和獲取信息、鑒別信息能力的培訓,另一方面,輸入地政府應該加強城市公共服務,不僅要通過宣傳欄、宣傳冊、網絡、專題講座等方式向農民工提供相關的就業信息服務,而且要讓農民工獲知可以通過這些方式得到就業信息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