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亞碩 巴晴萱 叢淑榮
摘要:財政信息化是指將信息技術應用于財政管理工作,以規范財政管理行為,提高公共財政服務水平。財政信息化建設是推進各項財政改革,提高財政管理水平的有力手段,是把握和分析宏觀經濟運行態勢的必要工具。
關鍵詞:基層信息化平臺為載體;縣鄉財政管理水平;探討
一、影響或制約基層財政管理水平和信息化建設與應用水半的主要因素
盡管基層財政信息化建設工作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初步形成了基層財政改革和信息化建設良性互動、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但基層財政信息化在網絡系統建設、業務系統應用、安全報賬系統等方面,離全面實現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的要求還有差距,影響或制約了基層財政管理水平和信息化建設與應用水平的全面提升。
二、基層財政管理對信息化工作的具體要求
隨著各項財政改革的深入推進,基層財政管理工作內容日益豐富,對財政信息化的要求越來越高。
(一)需要建設穩定、高速的業務網絡
各種財政業務應用系統在應用過程中數據量很大。鄉財縣管、村財鄉(鎮)代管、國庫集中支付系統的業務量亦相當大,這對我們的業務網絡傳輸有較高的要求,尤其在數據傳輸的集中時段,可能會出現數據擁擠堵塞的情況。
(二)需要建設高效、統一的業務平臺
民生工程、支農惠農等政策的具體實施與財政系統的許多部門有關,各部門垂直線上均有自己的業務系統與業務網絡,所以需要一個高效、統一的業務支撐平臺對數據進行統一管理以及統計分析。
(三)需及時挖掘支持數據
民生工程、支農惠農等政策的具體實施包含大量業務數據,而相關業務部門對這些數據有著具體的統計分析需求,但沒有對數據進行挖掘的能力,所以需要管理部門能及時高效地提供數據挖掘支持。
(四)需要建立完整的三農數據庫
財政補貼發放系統有較完整的三農信息數據庫,但由于農戶不夠重視和大多數據戶主外出打工等原因,數據在可靠性和完整性等方面仍有許多缺陷,影響了支農惠農政策落實的效率和效果。建立起完整的農村、農業、農民電子資料庫并進行定期的更新維護,將有效解決農村信息孤島問題,為各種涉農補貼的發放提供準確依據。
三、工作建議
(一)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基層財政信息化基礎設施
加大對基層財政信息化建設的政策扶持和資金支持力度,確保專項建設資金的及時撥付和專款專用,強化資金使用的流程控制與績效考核,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優化完善基層財政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依托縣級軟件應用平臺,大幅提升鄉鎮財政業務信息化水平,為全面實現四級財政的網絡高效運轉創造有利條件,有效改變鄉鎮財政信息化建設水平相對滯后的局面。建設完善財政信息網絡高速通道,縱向延伸到鄉鎮、街道辦事處財政所,實現“縱向到底”。橫向聯接到各級財政全部預算單位、非稅執收單位、財政業務代理金融機構,實現“橫向到邊”。
(二)注重建章立制,以精細化管理促進信息化建設
建立健全相關監管制度和措施辦法,將鄉鎮財政規范化管理和基層財政信息化建設有機結合。一是完善信息化管理制度。隨著縣鄉財政核心業務一體化信息系統的應用,不僅涉及財政系統內部,還涉及到預算單位、人民銀行和商業銀行等。要在原有制度的基礎上不斷完善網絡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財政業務系統應用管理制度、運行維護管理制度等,構建較為完備的信息化管理制度體系。二是建設實時監控管理系統。做好相應的運行維護工作,建立以技術為支撐,以流程管理為手段的縣級集中監控管理平臺,對系統運行狀態自動監控和管理,實現由事后被動處理到事前主動防范的轉變,提高運行維護的效率和質量。三是構建安全保障體系。堅持信息安全與信息化發展同步,通過對業務系統風險評估、安全測評等檢查手段,發現隱患、及時整改,全力確保了財政數據、財政信息的安全,保障了財政網絡正常運行。四是建立應急處置機制。按照“積極預防、嚴格控制、防控并重”的原則,縣鄉財政部門應制定信息系統安全事故應急預案,建立信息化管理應急機制,明確崗位、人員、任務和責任,發現不足之處及時加以整改,同時還要取得專業技術部門的指導,切實提高應急處置能力和信息安全水平。
(三)積極探索實踐,加強縣鄉財政管理信息系統的整合應用
通過應用鄉鎮財政決算系統、國庫集中收付系統、“一卡通”發放系統、項目申報系統等,實現各項財政業務工作的信息化管理。要以縣級為單位加強系統整合,統一信息系統,建立流程規范、業務協同、數據共享的一體化管理信息系統,實現預算編制、預算執行、績效管理、財政監督全方位科學規范化管理。要結合縣鄉財政信息一體化建設,逐步統一鄉鎮財政業務軟件平臺。要積極鼓勵和支持鄉鎮財政應用系統和數據集中到縣,以提高工作效率、節約財政資金、加強系統維護、強化技術支撐、保障財政信息系統安全。
(四)促進內部控制和財政信息化相融合
財政信息化與財政內部控制有著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相輔相成的關系。一方面,內部控制方法中的信息系統管理控制將內控理念、控制活動、控制措施等嵌入信息系統,使得內部控制的范圍進一步擴大,也使得內部控制的方式和手段發生了相應的變化,通過財政信息化,能起到更好防止、發現和糾正內部控制薄弱環節及控制風險的作用。另一方面,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實施內部控制,減少人為因素造成的錯弊,提高內部控制的執行力和效率,也是財政信息化建設的目標之一。
(五)積極引入財政信息化效能評估
財政信息化建設繞不開效能評估這道門檻。通過開展財政信息化效能評估,評價總結財政信息化建設的基本情況,及其與核心業務動態發展的深度融合程度、應用效果、經濟和社會效益,可準確判斷財政信息化發展現狀、深入探索財政信息化的客觀規律、科學定位財政信息化發展目標、正確指引信息化建設可持續發展,并為持續提升信息化投資效益提供決策支撐。財政信息化效能評估指標體系的設計應以評估目標為邏輯起點,遵循科學性、客觀性、可操作性、實用性的原則。至于財政信息化效能評估指標體系的設計方法,總體上應采用背景分析一應用研究一成功借鑒一體系搭建一抽樣檢驗一評審實施的設計思路。總之,設計科學、實用、可操作的信息化效能評估指標體系,是建立財政信息化效能評估機制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