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曉涌?オ?
摘要: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需求產生動機。要使青年有做志愿的動機,就需要通過志愿搭橋,完善組織機制和創新項目運作,在服務社會大眾的生理、情感和歸屬等基本需求前提下,激發青年對尊重和自我實現的終極需求,以需供需,動力循環,最終實現需求側與供給側的統一,建立志愿服務的長效機制。
關鍵詞:志愿服務;需求理論;機制研究
志愿服務基于人類的基礎關系,對個體來講是強制力之外,自愿參加社會服務的重要途徑。隨著志愿事業的深入,青年學生“被志愿”和“志愿失靈”現象涌現,做志愿開始計算工時,與必修學分和評獎評優掛鉤;一些盈利機構打著公益的幌子,以低價或獎勵等形式榨取廉價勞動力。誠然,利益、學分誘導了大批青年被動投身志愿,短時間內充實了志愿隊伍,但自愿性和無償性始終是志愿的根本特征,將志愿與利益掛鉤必然影響志愿服務的縱深發展。因此,如何從根本上調動青年積極性,使志愿行動真正服務社會成為志愿服務良性發展的一大難點。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本文在中國海洋大學法政學院試點的基礎上,充分調研,構建起“以需供需”的“動力-循環型”志愿服務機制。
一、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行為由動機產生,動機起源于人的需求。1943 年,分析人的行為內在驅動力的《人類激勵理論》一文問世,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首次提出了“需求層次”理論,理論建立在兩個前提基本之上: 一是動機是產生人類行為的根本原因,有動機,才能有行為;二是人的需求具有向上的層次性,人類對需求的追求是層次性和遞進性滿足。根據馬斯洛的具體劃分,人的需要可以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五個層次。五個層次逐級遞升,低一層次的需要相對滿足了才會向高一層次發展。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發展志愿事業,首先要明確兩個關鍵:首先,黨和國家大力發展志愿,各級組織和高校積極響應,究其根本服務的是社會的需求,作為高校組織,結合青年學生特長和所學專業,理清社會最亟需解決的需求都有哪些是當務之急;第二,志愿服務已成為新時期共青團組織吸引凝聚和服務影響青年的重要手段,想要發動更多的青年學生投身志愿行動,就需要了解青年的需求,從激發需求角度出發,使“我愛志愿”真真切切的融入青年成長成才和發展的全過程。
二、社會大眾的需求:生理、安全的基本滿足
黨和國家開展志愿服務的動機是滿足社會大眾的需要,最底層需求的滿足解決的是最基本和最尖銳的矛盾。因此,理清社會現狀,聚焦社會對基本的生存和安全的需求,是拓展志愿服務陣地的當務之急。
社會和諧需求。據統計,在農村,我國尚有7000多萬農民生活貧困;2015年,進城務工人數為27747萬人,不僅產生了902萬留守兒童,還帶來大量的新市民子女,他們或游離在城市和農村邊緣,或缺乏父母照料,求學和基本權益難以保障;此外,中國老齡化人口數量每年也以驚人速度增加,養老、醫療帶來的社會服務成本居高不下,如果處理不當,這些問題就可能成為社會的不和諧因素。
社會文明需求。社會文明是主體文明(個人發展、家庭幸福等)、關系文明(人際、鄰里關系等)、觀念文明(社會風尚、道德等)、制度文明(社會政策和法律等)和行為文明(社會工作和管理)等的總和。隨著社會進程加快,人際關系、鄰里關系和文明行為成為社會進步的重要衡量標尺,社會文明程度高,經濟基礎牢固,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社會不文明的現象和行為凸顯,那么經濟發展受限,居民幸福感將嚴重下降。
公共服務需求。完整意義的社會保障包括經濟保障和服務保障兩方面,向特困群體提供經濟資助,或是在遭受突發自然或人為災害時提供基本保障等需要大量物資,需要更多的是國家財政的大力支持,而十八大以來,社會轉型的關鍵期,社會服務類需求日益膨脹,單純依靠政府購買難以滿足,需要更多的社會力量投身其中,才能減輕黨和政府的壓力,實現良性運轉。
三、青年的需求:尊重與自我價值實現的需要
志愿服務基于人自身內在的良知、信任和責任,是個性外化和個人權利的表現。動機產生需求,青年學生處于學習提升的上升期,渴望通過學習和實踐獲得理論知識、人生體驗和精神追求,更渴望以己之力服務他人,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從而獲得滿足感和榮譽感,被周邊和社會大眾所尊重。而志愿服務的屬性正與青年學生的上述需求相契合,參加志愿服務,可以使青年將所學知識與社會需求相結合,比如參加支教義教行動,可以用扎實的理論知識幫助貧困兒童補習功課,開闊眼界;法學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向需要用法律捍衛自己權利的群眾提供幫助;醫學學生運用專業幫助患病者祛除病痛等。這些行為既鞏固了已經習得的專業知識和理論水平,又在服務他人的過程中體味人生百態,獲得別樣的人生感悟和精神滿足,也因這一善舉使得志愿者們被社會大眾所熟知,并且獲得贊賞和尊重,實現終極需求。這種滿足感和被需要的體驗是其他社會實踐無法給予的,而這種體驗也是一種驅動力,推動著大學生前赴后繼,持續的參與志愿行動,最終實現志愿服務的長效發展。
四、以需供需,構建“動力-循環型”志愿服務機制
志愿服務包含奉獻、友愛、互助和進步四個方面,作為一項高尚的事業,它就像一座青春之橋,一頭連著國家,一頭連著青年;一頭連著民族夢想,一頭連著青春擔當。社會大眾對于社會安定、公共服務和社會文明有需求,并且這些需求迫在眉睫,僅靠政府購買無法滿足,也沒有如此多的人力投入其中,而當代青年大學生所面臨的社會形勢嚴峻,他們渴望在大學期間提升自我,以期望可以用所學知識服務社會,造福百姓,他們青春昂揚,希望被認同,實現自我價值,被接納和尊重,而這兩種需求恰恰完美對接,志愿服務以無私奉獻、熱心真誠的精神,著眼于主體的全面發展,促進人際關系和鄰里關系的和諧,根據國家發展大勢,宣傳新觀念和新制度,普及法律,促進社會文明。以社會需求供給大學生的需求,滿足大學生實現價值的需求,以青年的需求滿足社會大眾對于基礎服務的需求,實現社會良性運轉,兩者互為前提,互相供給,最終形成良性而持續的循環圈,既實現了青年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更展現了當代青年的責任和擔當,凝聚起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奮斗”的青春正能量。
五、 “動力-循環性”志愿服務機制對策研究
在“動力-循環性”志愿服務模式中,需要的是志愿服務供給者全程參與,從中協調和維護,提供持續動力和保障,最終實現“以需供需”循環圈的永動模式。高校作為組織志愿服務的提供者,如何挖掘志愿者潛力,對接“以需供需”,是實現志愿服務的長足發展的根本之策。
(一)對接社會需求點,打造學以致用和提升自我的公開課
社會需求包羅萬象,針對青年的能力和實際需求,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其一響應國家戰略。對接國家方針戰略,利用專業知識開展政策宣傳和社會服務。如法政團委對接依法治國,籌劃建立青島大學生司法行政實踐基地,聘任普法使者在法律文化節和“憲法日”期間普法,助推“一帶一路”建設;指導“沿海核電項目”和“中國與巴基斯坦等國貿易項目”暑期調研,引領特別是少數民族志愿者服務一方,學以致用。其二宣傳新發展理念。通過暑期三下鄉和環境保護類志愿社團,把政策宣傳和綠色發展作為志愿服務的增長點,開展形式多樣的凈灘行動,助力美麗中國建設。其三服務民生權益,讓青春之花綻放在最基層。例如:著眼人口老齡化,與12349便民服務中心對接,組織志愿者參加“敬老孝親”、愛暖賓川志愿服務,用青春輝映金色夕陽。關愛新市民子女和留守兒童,通過愛心包裹和支教義教,開展暖心行動,青島東川路小學、王埠小學、郯城大唐學府、菏澤定陶等地都留下了志愿者積極奉獻的身影。
(二)完善組織機制,提升服務活力。
做公益,大學生有熱情但稍顯迷茫,有激情但缺乏恒心,有低效率的時間投入但缺乏高質量的實踐平臺,要想讓志愿者精神持續閃光,就不能僅依靠青年自發的善念和善舉,需要制度化的組織、規范化的管理、科學化的運作護航,才能行穩致遠。以學院為主體,設立志愿部,團委專人負責,建立志愿檔案,落實培訓、激勵和安全保障機制,“順其所思,予其所需,同其所感,投其所好”,把志愿服務的好做法轉化為指導實踐的常機制。評選志愿服務先鋒,培育先鋒模范,發揮典型引領作用,使樹先鋒成為凝聚青年的具體抓手,服務大局的有效載體, 當好橋梁的有益途徑和從嚴治團的生力軍。發掘優質志愿信息,把信息帶溫度地傳達給青年;把青年的奉獻和成長,帶著地氣兒報告給黨。敢于和善于讓團支部和社團做主角,通過學院團支部創新項目試點,培育志愿服務精品,孕育出一條特色志愿之路。
(三) 創新項目運作,增強服務實效
做志愿,需要擁有一雙發現的眼睛,要敢于把萌芽中的想法孵化成品牌,善于把已有的小活動做成精品。法政團委主動培育、形成了壹元工程貧困山區幫扶、雨潤新芽支教團、情系天山少數民族互助項目、愿為善小關愛留守兒童、和普法宣傳島城行五個志愿服務創新項目,使學生可以根據興趣和自身特點進行自助式和交叉式選擇,在全院形成了人人愿做志愿、善做志愿和常做志愿的新局面,而這些品牌,已經不僅是一種符號,更是一群有志青年擔當社會責任、傳播青春正能量的真實寫照。
[參考文獻]
[1]王民忠,狄濤. 基于需要理論的大學生志愿服務動機研究[J]. 思想教育研究,2013,(10):61-64+87.
[2]黃暖,葉樂. 對高職學生志愿服務的內在需求調查與分析[J]. 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學科版),2010,(04):94-95
(作者單位:中國海洋大學法政學院,山東 青島 26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