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平
摘要:育成雞均勻度不僅反映雛雞與育成雞的管理水平,也直接決定了成雞后期的生產性能。控制育成雞均勻度,需要定期隨機抽樣稱重、測脛長,及時合理調群,調整飼養密度,加強飼養管理,確保雞群的均勻度等方法措施,養殖人員在確保育成雞具備較高的成活率時,確保其充分發育。嚴格控制育成雞的體重與性成熟,以便培育出體形勻稱且具備高產潛力的雞群。
關鍵詞:控制;育成雞;均勻度;方法措施
育成雞均勻度可以反映育成雞的質量,也可以反映雛雞與育成雞的管理水平。所以育成雞均勻度的高低直接決定了成雞后期的生產性能。
1. 定期隨機抽樣稱重,測脛長
首先,養殖人員應確保每周對育成雞稱重一次,體重是判斷育成雞均勻度的有效方法,三周齡之前可以采用群體稱重的方法,而三周齡之后則可以采用個體稱重的方法,且抽取比例由雞群數量決定。且對于抽樣的雞還應做到逐只稱測,并做好記錄工作。其次,應在每周的同一天內進行稱重,以確保體重的準確性,從而充分了解雞群的生長及發育情況。再次,稱重的結果應取平均值與標準體重進行比較,而后及時調整雞群的飼喂量,確保每只雞都可以保持在標準體重范圍之內[1]。最后,在掌握體重期間,四周齡之后的雞群還應每兩周測量一次骨架,觀察雞群發育是否健康,一般是測量脛部。
2. 及時合理調群
根據測重結果判斷雞群的體重、大小以及體質情況等,而后根據這些信息及時合理的調整雞群,并做到分類管理。同時,還應及時淘汰鑒別錯誤或者發育情況較差的雞,并及時無害化處理死亡雞。除此之外,養殖人員還應挑選出體質較弱的雞群進行集中飼養,以便提升雞群的均勻度。
3. 調整飼養密度
飼養密度直接決定著雞群的均勻度,如果飼養密度過大則會使得雞群的活動受限,甚至還出出現激烈的競爭,采食與飲水都不均勻,致使部分雞體生長較慢,發育受到嚴重影響。為此,養殖人員應根據雞舍以及飼養設備設施決定雞群密度,一般7至14周齡的雞每平米控制數量在10至12至只,而15至20周齡的應每平米控制數量在6至8只[2]。
4. 確保雞群的均勻度
養殖人員應為雞群提供充足的飲水、飲食工具,并合理分配,減少雞掙食的問題。對于籠養雞,食槽內還應確保加料均勻。對于網上及地面飼養的雞群,為了確保每只雞具有足夠的料位,還應根據實際的采食情況適當增加輔料桶。同時,還應保證飼料的質量水平,在體重勻稱的情況下,可以維持上一周的飼喂量,但如果超過標準體重后,每只雞還應每天增加3至5克的料量。
5. 加強飼養管理
首先,應防止出現高溫高濕或者低溫低濕情況的出現,且育成舍內的溫度一個保持在15至30度范圍內,做好防寒與防暑措施[3]。雞舍內還應及時通風換氣,充分排除氨氣、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確保為雞群供應新鮮空氣。其次,應合理控制光照強度,且光照時間不可過長也不可過強,以防雞群出現性早熟問題。根據雞舍情況,養殖人員還應制定合理的光照制度,密閉式雞舍應采用漸減的光照制度,而開放雞舍則應保持自然光照。再次,養殖人員定期清理糞便,并對雞群的料槽、飲水器等設備進行充分消毒,預防疾病的發生。對于地面飼養的雞群,還應保持墊料的干凈整潔,以便為雞群創造良好的生長發育環境。最后應做好防疫工作,育成期應重點預防新城疫、傳染性支氣管炎等疾病,且多雨季節也應做好球蟲病的預防工作。在春秋季節時,養殖人員還要為雞群定時驅蟲,主要驅除線蟲、絳蟲等。在雞群開產之前,還應針對新城疫、傳染性支氣管炎等疾病進行免疫工作。育成雞的防疫工作較為復雜,為此,養殖人員還應完善免疫程序,并做到科學合理使用疫苗,避免因過度抓雞而造成應激反應。
結束語
記得育成期主要指的是有育雛結束至開產前的一段時間,育成雞質量水平將直接影響著蛋雞一生的生產性能。為此,養殖人員在育成期時應確保育成雞具備較高的成活率,確保其發育充分。同時,還應嚴格控制育成雞的體重與性成熟,以便培育出體形勻稱且具備高產潛力的雞群。
參考文獻:
[1]陳合強,王宏勝,施海東,等.影響肉種雞均勻度的因素及提高措施[J].養禽與禽病防治,2012,(09):15-16.
[2]邢紅文,趙建新,等.嶺南黃雞育成期飼養管理技術[J].新疆畜牧業,2012,(11):47-48.
[3]孫海龍.肉種雞產蛋前期體重和均勻度控制要點[J].北方牧業,2014,(09):22.
(作者單位:542801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八步區黃洞瑤族鄉水產畜牧獸醫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