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芳
摘 要:將微課程有效地應用在課堂教學中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發(fā)展趨勢。本文從微課程在導入新課、突破認知重難點、填補實驗空缺四個方面的應用闡述了微課程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的作用,詳細分析了微課程應用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關鍵詞:微課程 高中生物 課堂教學 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 (2017) 04-0140-01
微課作為一種課堂新型的教學資源,日益受到全國各地廣大一線教師和學校管理者的青睞。 微課又名"微課程",以短小的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huán)節(jié)而開展的精彩的教學活動。微課短小精練、適用性廣,可以使學生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下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學習。生物是一門知識點瑣碎、實驗章節(jié)較多的課程,在生物教學中合理的應用微課,能夠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枯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生物學習效率。一、巧用微課,激情引入新課任何一堂課,引入的設計都至關重要。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精彩的引入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以最佳學習狀態(tài)進入所學內(nèi)容。因此,教學引入是高效教學過程中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如果能在剛上課之際,播放一段像、畫、圖、聲并茂的短小精悍的微型教學視頻即微課程,就可以有效聚焦學生關注點,引發(fā)學生興趣,激活學生思維,喚醒學生智慧。當然,這就要求教師要能夠充分挖掘一個主題情境所負載的內(nèi)涵理想的教學情境,并搜集篩選資料將其制作成微視頻。 例如, 在教學《基因的表達》時,播放視頻《‘人體的阿波羅計劃—人類基因組計劃》,展現(xiàn)了人類探索生命、揭開生命奧秘的燦爛的前景,點燃學生的夢想。
二、巧用微課,化解認知重難點
高中生物學的內(nèi)容太多以微觀領域為主,已經(jīng)從細胞水平深入到了分子水平,其具體變化是微觀的。很多生命現(xiàn)象、生化反應、代謝途徑等教師難以用語言表達清楚,學生也無法深刻感知,而微視頻集聲音、圖像、文字、動畫等于一體,化靜為動,化虛為實,直觀形象,生動有趣,可以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視聽等感官需求,搭起了思維遞進的腳手架,降低了認知難度,從而突破教學重難點。 如:在《通過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調(diào)節(jié)》中,興奮的傳導是一個難點,如果用微視頻模擬興奮在神經(jīng)元內(nèi)和神經(jīng)元間的電位變化和突觸內(nèi)遞質(zhì)的釋放過程,以及電位傳導和化學刺激的轉(zhuǎn)化,學生就很容易在頭腦中形成刺激-膜電位變化-突觸遞質(zhì)-膜電位變化這條一體化興奮傳導路線,從而準確理解興奮的傳導機制。可見,形象逼真、動態(tài)直觀的微課,會使微觀問題宏觀化、宏觀問題模型化,有助于解決教學重難點、增加課堂容量、提高課堂效率。
三、巧用微課,演示實驗,填補實驗教學空缺
生物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高中生物教學離不開實驗,真實的實驗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由于教學課時、實驗設備、時空條件、實驗效果等諸多因素的限制,有些實驗內(nèi)容在教學中無法讓學生動手完成或教師演示完成。不做實驗,單純的語言講解又會使某些實驗內(nèi)容顯得抽象和枯燥,沒有說服力,學生也難以理解,課堂教學效果也就不理想。如果教師能夠借助微課程視頻,用動態(tài)的畫面演示實驗具體的操作過程和現(xiàn)象結(jié)果,就會填補實驗的空缺,達到殊途同歸的教學目的。如:《光合作用》的教學中,需要讓學生認識到光合作用所釋放出來的氧是來源于水而不是來源于二氧化碳。這個實驗要用氧的放射性同位素,實驗設備比較復雜,在中學生物實驗室里不能做。微課就可以有效地動態(tài)模擬美國科學家普賓與卡門當初的實驗,再現(xiàn)水的光解及氧的生成過程。
綜上所述,微課作為一種補充傳統(tǒng)教學的新手段,顯示出了它特有的許多的優(yōu)點。但如何充分挖掘課程資源,精心設計、有效實施,并與具體真實的教學情境相整合,進而真正促進學生的正式與非正式學習,仍需要我們每位一線教師在應用中不斷探索和研究。
參考文獻
[1]梁樂明,曹俏俏,張寶輝.微課程設計模式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3(2)
[2]胡芬蘭,陳福星.微課程制作與在數(shù)學教學中的應用[J]http://www.yxtvg.com/show/255276.html
[3]肖安慶.關于微課應用于教學中的思考[J]http://www.jxteacher.com/sanger007101/column59123/558dbe3e-ab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