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楊波
摘 要:推行現代學徒制需要校企雙方共同參與,協同育人。煙臺職業學院電子工程系以校企共建專業為試點,積極探索創新合作模式。校企雙方合作招生,合作管理,合作就業,實現學生的零距離上崗,讓學生真正體會到職業教育的無窮魅力,成為經濟社會急需的高技能技術型人才。
關鍵詞:現代學徒制 校企合作 研究 實踐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 (2017) 04-0155-02
2017年3月22日,煙臺職業學院與煙臺東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合作企業共同舉行了現代學徒制的拜師儀式。18位師傅與電子工程系2016級現代學徒制試點班的50位徒弟進行了師徒結對,雙方簽訂了師徒協議,徒弟代表還鄭重地向師傅敬茶、鞠躬行拜師禮。根據協議,學生可以在企業里跟崗實習,面對面向師傅學習技能。一年前的2016年3月,電子工程系的應用電子技術專業被山東省教育廳和省財政廳確定為山東省高職院校第二批現代學徒制試點專業。其實早在2012年9月,電子工程系就與河北網訊數碼科技有限公司簽署協議,在通信技術(移動通信工程技術與管理方向)專業開展聯合辦學,共建專業。2013年4月,該系又與北京大學下屬的IT職業教育機構-北大青鳥APTECH煙臺校區(煙臺中北軟件技術服務有限公司)、煙臺創跡軟件開發有限公司,三方聯合共建電子信息工程技術(軟件測試)專業,校企雙方采用“聯合招生、委托培養、定向就業”的訂單培養模式,培養并輸出“學歷+技能復合型”高薪人才。
一、現代學徒制視域下的校企共建內容
推行現代學徒制的電子工程系在校企合作方面與企業進行了五個方面的緊密對接。
1.校企合力,共同招生
校企雙方的合作實現了關口前移,從招生開始,企業全過程參與,全方位介入。校企聯手,使學生成為“即招即用”型高技能、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系里招收新生,企業參與進來,經雙向選擇簽訂就業協議,雙通道確立學生雙重身份。
2.校企共育,專業共建
為推行現代學徒制,系里大力修訂現行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培養質量評價標準,引入行業企業標準、國家職業資格證書鑒定標準,由企業專家與學院教師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培養質量評價標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性有了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也得到有效提高。
3.校企共管,工學育人
在通信技術專業,基于行業需求,建立了面向工程應用的人才培養模式,領跑4G,把企業的工作場景、工作方式、工作流程移到實驗課上來,在企業實際環境下進行項目開發。一方面,企業派教師進校給學生授課,讓企業的教師直接參與到教學管理中;另一方面,學校與企業雙方不斷交替,改變學生固有的思維模式與習慣,培養學生的創新品質和精神。
4.校企互融,文化互通
推行企業員工與學生共同參與的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的互融,將企業文化引入校園,校園文化深入企業,實現場地變換,文化不斷的目標。企業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也不斷將企業文化貫穿到教育教學中,讓學生時刻感受到企業文化就在校園,就在身邊。
5.是雙選雙推,優質就業
在共建專業中,學生沒有擇業的壓力,企業直接把用人單位請到學校,讓學生零距離接觸,用人單位來到學校與學生能夠密切接觸,增進了相互了解的機會。同時,眾多的單位使學生擇業就業的選擇余地加大,就業質量得到提高。
二、推行現代學徒制急需解決的問題
現代學徒制的精髓是讓企業深度參與,使校企合為一體,職業教育的質量才能得到提升。然而現實情況是,大多數企業不愿意與職業院校合作,怕學生進場后耽誤生產進程、怕為教育付出巨大經濟成本。此外,各類職業院校教育水平參差不齊,大多數職業院校的教材、課程滯后于企業,合作起來相當困難,也是企業的顧慮之一。如何解決這一棘手的問題,應從以下幾方面來考慮。
首先,解決學生雙重身份的兩地學習問題。校企雙方共同制定管理運行體制,讓學生能順暢的在學校和工廠間切換,其中包括:交通、安全、學生權益保障等問題,也包括教學秩序的穩定,校企兩地學生的管理、教學內容的安排、學生學習生產的紀律和成績評定;校企兩方,包括專業教師和生產師傅的分工、管理、評價等問題。要制定校企兩地學分的互認、企業技能證書、國家技能證書的考取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以及靈活學制,特別是學制延長保留學籍的制度。
其次,解決學習與工作的問題。推行現代學徒制后,學生在企業學習的時間會調整或是延長,要保證學生的素質教育和人文教育充足有效,需要打破現有的學生在校內舉行各種活動的模式,在畢業前與企業合法解除合同,而重新擇業,此時學校和企業都可以給學生推薦單位就業,以這種方式實現學生的就業擇業自由并促進學生滿意就業。推行工學交替、學分互認、靈活學制、雙師共育的管理模式。
再次,解決招生與招工的問題。從改革現代學徒制的招生制度入手,建立學校招生與企業招工相結合的制度體系。在面向企業骨干員工招生中,依據國家自主招生的相關政策和合作企業需求,對具有一定工齡、有較強的實際操作經驗和持有職業資格證書的考生實行優惠政策,通過學徒、企業、學校簽訂三方協議,實現學徒雙重身份。根據三方協議學徒與企業具有勞動關系,企業提供學徒工崗位和相應的薪酬福利,學校全程監督,確保學徒與企業的合法權益,逐步構建現代學徒制企業招工與學校招生的互惠相融制度。
最后,解決師資隊伍能力水平的問題。雙師團隊是實施現代學徒制校企的雙元育人、交互訓教的先決必備條件。雙元育人,即學校的知識導師與企業的技能導師共同實施訓教的制度。知識導師負責專業理論知識傳授、技術與基本技能的培養,技能導師負責崗位技能傳授。可見,現代學徒制的師資團隊應具備以下的基本能力:職業崗位分析能力;課程內容的開發與課程體系的構建能力;課程教學過程的組織、管理與考核能力。為了保證現代學徒制的人才培養質量,校企雙方應根據以上基本要求建立導師的基本任職標準。除考慮現代學徒制教學所需的崗位工作能力、職業教育能力外,還應考慮師資團隊為企業技術升級的服務能力,同時還要構建校企互培共用的長效機制。實施現代學徒制導師的崗前培養制度和達標上崗制度。交互訓教是指學校知識導師和企業技能導師,通過交互授課的方式培養學徒。其中,知識導師一般以集體授課與理論研討為主,企業導師以師帶徒方式授課。因此,企業導師的授課人數多于學校的知識導師,基于上述情況在高職的現代學徒制工作中應適當擴大企業導師的比例。
三、推行現代學徒制校企雙方面臨的新任務
1.在人才培養模式的選擇方面,按照現代學徒制校企雙主體育人的基本要求,各司其職,各負其責
企業單位負責提供學徒工作崗位、學習的場所,確保學習時間,學校要以適應企業崗位需求為導向,確保專業理論知識與崗位工作技術技能的有機銜接,并實施現代學徒的雙證書制。校企共同探索與實踐彈性學習制度,兼顧學習和工作,采用以工作崗位培養為主的半工半讀,工學交替的教育教學方式。工學交替,崗位成才的人才培養模式的特色。校企雙方必須在人才培養模式的選擇教學內容的開發、課程與課程體系的構建。學徒的學業考核與評價和訓教過程的管理等方面進行必須的改革與創新。
2.實訓和教學(簡稱訓教)內容的開發和課程與課程體系的構建
校企雙方應以企業崗位現實需求與未來發展需求為依據,在兼顧學徒個人發展需要的前提下,從職業工作崗位任務分析入手,按照專業理論知識、專業技能與工作崗位任務相一致原則,根據理論知識體系和學生認知規律設計課程,構建崗位群工作過程相統一的專業課程體系,以適應學徒工學交替崗位成才的需求。
3.創新學徒學業考核與評價體系
校企雙方要將職業認證考核標準與崗位晉升等級考核標準作為課程考核的重要指標,探索課程考核與崗位資格考核貫通工作業績考核、師傅評價與學習成績的互認和銜接。逐步建立以行業企業為主導,以應用為目的的學校、校企、行業或顧客三方評價機制,促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評價標準與評價主體的有效銜接,探索高職現代學徒制學生與企業培訓員工技能水平評價的互認互通,推進以能力為核心的評價模式改革、建立適用于學徒工學交替、崗位成才的學徒自我評價、導師評價、校企評價和行業評價的質量管理體系,使現代學徒制學徒學業考核評價逐步形成制度化、規范化。
4.訓教過程管理的創新
校企雙方要根據雙方的實際情況,共建現代學徒制的管理機構,負責組織、協調與管理工作,共同制定適應校企在崗訓教、學徒工學交替、崗位成才需求的剛柔相濟的彈性教學管理制度,對人才培養目標和結果認定標準采用剛性管理,對人才培養的方式、教學形式、管理方式和監控評價手段采用柔性管理。
產業結構是人才培養模式選擇的根據,專業性質和企業需求是選擇實現方式與途徑的依據。在實施現代學徒制時,積極推進校企深度合作,加強內涵建設,將職業教育植根于企業之中,這才能推進現代學徒制的順利實施,這也是煙臺職業學院電子工程系今后前進的方向。
參考文獻
[1]關晶,石偉平.西方現代學徒制的特征及啟示[J].職業技術教育.2011(31)
[2]陳軍向.國外現代學徒制對我國職業教育的啟示[J].山西青年.2017(01)
[3]王亞薇.現代學徒制的實施困境與改進策略[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06)
[4]梁美.基于現代學徒制的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廣西教育.2015(19)
[5]湯光華.現代學徒制實施的困境和對策探索[J].黃銀秀,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5(02)
[6]孟鑫沛,肖永祥.基于“校中廠”平臺的高職現代學徒制教學探索與實踐[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5(06)
[7]王俊美.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校本實踐研究——以無錫機電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為例[J].職教通訊.2015(05)
[8]林立春.現代學徒制在高職院校人才培養中的研究與實踐[J].輕工科技.2015(02)
[9]歐海勇.我國現代學徒制招生的研究與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