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青
摘 要:在漢語詞匯里,“非遺”出現在2006年。那一年,中國提出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才有了“非遺”。2017年3月,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在京舉行,舉世矚目。傳統文化仍然是與會代表、委員們津津樂道的熱門話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協理事李延聲提出,“非遺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保護非遺文化,是我們提高文化自信最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這一課題,發人深思。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保護 傳承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 (2017) 04-0250-01“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什么?說到底,所謂“非遺”就是那些來自于先輩們生產生活的語言、文字、道德、哲學、藝術、技藝、風俗等等一切的習慣和技能,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歷史文化的一部分。很多人不明白,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這些文化遺產數不勝數,歷經世世代代流傳而不絕,干嘛還要大張旗鼓地去保護與傳承?一個沉重的現實是,在兩方強勢文化的沖擊下。承載著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特征和生存方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一點點地衰退和消失,民族文化的大家族在一點點變小,民族精神的DNA發生了變異。習近平總書記在建黨95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 近年來,非遺做為一個國家文化的重要部分,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大力推進下,非遺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了大力弘揚。但在文化活態傳承的過程中,如何做好有效保護少數民族非遺工作,又如何讓非遺教育傳承不再流于形式,使其逐漸與當代藝術創作、城市日常生活融為一體等,很多問題擺在文化工作者的眼前,亟待解決。
一、存在的問題
1.目前非遺保護工作采取主動保護方式缺乏活力
政府主動進行保護方式的優點是見效快,作用顯著,能用最短的時間保留住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而言是被動接受,自身缺乏生存活力。
2.非遺保護工作資金投入不足
近年來,國家級、省級非遺項目資金投入力度不斷加強,但因地方財政困難,部分市縣級非遺項目投資力度還是不大。由于缺乏資金來源,一些項目仍處于自生自滅的生存狀態。
3.缺乏相應的專門工作機構和專職人員且業務人員基礎薄弱
現從事非遺工作的都由各級文化部門兼任,而且沒有專業人才或人才流失嚴重,現有工作人員基本上都是兼職人員,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缺乏基本知識,缺少業務培訓。
4.傳承人的培養問題
各地在為傳承人提供權利保障的同時,均規定了傳承人應當承擔相應的義務,特別是傳承人必須授收徒弟。但實際上大多數傳承人很難完成他們授徒義務,其原因并非傳承人不負責任,而多半是“無徒可教”。因此,傳承人的危機問題,不僅在于對現行傳承人的保護,更在于年輕人不愿意學習老年人的技藝,民族文化傳承后繼乏人。
5.外來文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沖擊
普遍來看,世界各國對于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尚處于起步階段。同時,當今時代下,時尚文化、外來文化都充斥著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盲目的追逐所謂的時尚文化,崇拜外來文化。加之廣大的人民群眾缺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解和認同,外來文化和時尚文化就很容易先入為主影響非物質文化的發展;二、相應對策及建議
激發生存活力,政府主動保護與自身開發保護相結合。在政府繼續加大保護力度的基礎上,由政府引導,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市場機制,參與市場競爭,以市場競爭的壓力激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活力,重新找回自己的生存價值,使這些項目的傳承能夠進入活態傳承與發展的良性循環之路。一方面應加強與省、市財政部門的聯系,多爭取非遺保護專項資金,并使其充分發揮作用。另一方面可以考慮加強與旅游部門的溝通,建立協調機制,整合域內許多可觀賞性的非遺項目(包括瀕危的、失傳后根據相關資料挖掘整理復原的),將其組織成為一臺或幾臺非遺精粹節目進行展演,這一做法不僅可以使來旅游的人更全面的了解當地歷史文化背景,增加非遺保護收入,打造出旅游城市的一張靚麗的名片,也使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活態保護傳承引入良性發展的軌道。
一是設立專門非遺工作機構,配備專職非遺工作人員,加大人員的非遺培訓工作力度,全面提升工作人員的非遺業務水平,使工作人員能真正為深入發掘基層民眾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好申遺各項工作,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工作進一步科學化、規范化開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保護傳承,傳承是關鍵。一方面應不斷引導培育人們弘揚傳承傳統文化的情結,使人們自覺自愿地認知傳統、回歸傳統、傳承傳統,是非遺傳承的關鍵。另一方面應建議文化部、教育部聯合出臺引領全國非遺保護與教育相結合的法規政策。在幼兒園、中小學選取體驗性、趣味性強的非遺項目,通過非遺活動周、非遺主題班會等方式,著重開展非遺普及教育。對少數民族地區的高考、中考的升學考試,制定相應考評制度,以加分的形式鼓勵初高中生傳承非遺項目。以職業大、中專院校為主體設置少數民族非遺專業,培養非遺技藝人才。以本科高校為主體,采取開設專業、選修課等方式,培養非遺保護、傳承的研究型人才及非遺市場化運營人才等,形成系統完善的非遺教育體系。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手段就是建立“非遺”保護機制。其實,文化間的相互影響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不可能因為保護某種文化遺產而將它完全封閉起來。我們應建立“非遺”保護機制,由政府出面起到主導的作用,利用相關政策,充分運用政府的行政手段。從資源分配到人員編制聘用,都需要一系列的調研和分析,形成長期行之有效的發展模式。同時要落實好相關配套機制,對過程中容易出現問題的部分進行充足考慮,進行機制的補充協調,保證保護機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因為失去太多,所以奮力保護。在保護文化多樣性的國際“非遺”保護的旗幟下,我們需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覺,用熱情與責任挽救這些不可再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讓它們在歷史的長河中延續下來,留下中華民族永久的記憶。我們今天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是為了強行保存已經過時的風俗習慣或傳統技藝,而是尊重我們的歷史,尊重我們祖先的創造,尊重社會歷史的自然發展規律,讓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在當下,并從中尋找持續發展與創新的靈感與力量,為我國非遺傳承、復興與保護做出貢獻。這一切,需要一個長期的努力。畢竟,我們的“非遺”保護才剛剛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