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光景
摘 要:我們之所以每年都要舉辦“文化遺產日”活動,舉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論壇,之所以要立法、立規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所以要發動廣大人民群眾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所以要合理利用、傳承發展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說明了什么?說明我國、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著時時刻刻、天天月月在消失的嚴峻形勢,面臨著兩個前所未有,那就是黨和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前所未有的重視;另外就是全球經濟一體化和泊來文化前所未有的沖擊。
關鍵詞:保護 傳承 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 (2017) 04-0269-02
一、怎樣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首先是立法保護,如果不立法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那只是部門行為在行使和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難以形成政府行為,難以做到有法可依。從國際層次面來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72年制定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和自然遺產公約》,把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納入保護的范圍;1987年又提出了<<保護傳統文化和民俗的建議>>,建議各國把民族傳統和民俗文化納入保護范圍。
2001年提出了<<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2003年又通過了保護制定的<<貴州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條例》頒布施行,這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中走在第一位。2004年12月,我國政府正式加入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05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了<<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工作的意見>>。從上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起,文化部就民族民間文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出臺了一系列部門行政規章, 可以說,在立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層面上,在國際立法的影響下,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法規建設在逐步走向成指導全國文化系統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經過多年來的調研和反復論證,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于2011年6月1日頒布施行。這是非物質文化領域的一件大事,更是文化系統的一件盛事。之后不到一年,貴州省人大常委會于2012年3月30日審議通過了<<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并又當年5月1日頒布施行。
可以說,在立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層次上,在國際立法的影響下,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法規建設在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
其次是合理利用的保護與傳承。我們在多年的實踐中得知,任何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旦在社會里、在族群中失去功能,那就意味著失去傳承,也就會自然地消失。只有依法對其合理利用,與旅游開發有機結合,使其文化之魂,文化之神恢復活力,使各族人民重新認識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價值,增強其文化自信,喚起其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自覺。我省從江縣的侗族大歌節,臺江縣的苗族龍舟節,每每在節日期間,成千上萬的省內外,國內外游客前往參與,使之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得到雙贏。萬眾對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觀看和參與,是對此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及其文化內涵的認可,更是此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自信價值的公信與自信 。
二、增強保護意識,履行保護職責
我們強調的增強保護意識,是指努力增強社會全民自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而履行保護職責,是指各級人民政府要帶頭維護<<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尊嚴,要帶頭依法行政,要帶頭履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職責。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現代工商業文明的沖擊下,在鄉村城鎮化建設浪潮的拍擊下,這些年來,由于政府和民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和意義的認識不不到位,認同不到位,忽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所以造成許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幾乎每天都在消失。可以這樣講,一日拖延,就是一種失職。實際上在這方面,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者早已感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十多年來,從一開始興起的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到后來改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今天,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已取得了重大成果,特別是作為世界大國之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今天已經做到了依法保護與合理利用,傳承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我們這個偉大民眾更有了自信,是我們偉大國家更有了希望。
一個民族,一個區域至今還保留和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那就是這個民族,這個區域傳統文化的最深的根和源,換句話說,是傳統文化的基因。因為,它始終傳承著這個民族,或區域文化身份的原生態和原型意象,以及該民族,區域族群的思維方式,心理圖式和審美觀,是民族識別的重要依據。或者可以說是一個民族的族徽。我們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多價值的宣傳,喚起社會全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和認同,尤其是中青年人,讓他們認識和尊重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先祖們傳下來的瑰寶,從而自覺加入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偉大實踐中來。
依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各級政府的重要職責,政府要依法行政,要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領導,要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年度計劃和長遠規劃,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機構建設和隊伍建設,要不斷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投入,要把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提高到關系國家文化安全的高度上來給予重視,關心和支持。
<<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第六條明確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將保護,保存經費府應當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并將保護,保存經費例入本級財政預算”。這一條就是用法律來規定各級人民政府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角色。那就是說,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全程中,政府是最基本的保護主體,并主要通過提供科學合理的保護政策,健全的保護組織機構,相對完善的法規行政規章體系,充足的資金保障與健全的基金運作體制系統來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以充分履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政府職責。
三、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之生態保護
在全球化和現代化進程中,世界的文化生態正發生著巨大變化,許多國家獨特的薀涵著民族精神家園、承載著民族歷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猛烈沖擊。有不少學者發出這樣的警告:在現代化大潮中,每一分鐘全球就能有一首民歌、一個樂種、一種手藝、一個節慶、一種禮儀等等永遠地消失了。“文化生態” 是借用生態學的方法來研究文化現象而產生的一個概念。有專家指出;“文化生態”<或稱 ‘文化背景>主要是指相互交往的文化群體憑以從事文化創造、文化傳播及其它文化活動的背景和條件,文化生態本身又構成一 種文化成分。非物質文化遺產創造,傳承發展要賴于良好的文化生態,文化多樣創 造的文明成就并傳承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生態之內涵 十分豐富,它是一民族、一個族群,一個社區居民 棲息環境、農耕文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宗教文化、節日文化、習俗文化等諸多方面因素共同構成的文化結構系統。它與村寨、社區所處的不同性的文化生態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的重要前提基礎。陽光包含多樣色彩,世界才能這樣斑斕奪目,氣象萬千:大自然由于物種多樣生存和繁衍,人類才實實在在地感到棲息環境的五彩繽紛;因為各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多樣形式的呈現,世界文化園才這樣百花齊放,萬紫千紅。保護文化多樣性文化生態,就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史,尊重先輩 地區環境、山水風光、人文地理相互 依存 ,有與外 民族、外族群、外社區的文化交流鑒定,更有自己祖先的傳承,發揚和光電。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現的大多數人來說,好象是與已無關。所代化變遷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生態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現代因素的影響,因而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相對的適當開發性和不穩定性。正是這樣,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生態保護,應例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之一。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每一項目,同時也要關注同一民族、同一族 群 、同一社區一個或幾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本身得以生存和傳承發展的文化生態。苗族的木機構吊腳樓,美人靠,布依族的石板房,布依族的石板房 ,侗族的鼓樓、風雨橋等等,以及各民族棲居在半坡的山寨,在田壩的侗寨,在河邊的布依寨等等,這些獨特的耕作環境和自然風光,是各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存的獨特的文化生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生態派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活生生的形態體現,反之,多樣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又相對地維系了其賴以生存的文化生態。可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文化生態也是重要的一項工作。
綜上所述,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在工商業文明快速發展過程中,主流 社會自覺不自覺的放棄自己生活傳統。民族村寨、社區里流行歌曲 、乃至搖滾樂、在回響,對享有更多更好的物質條件和爭取更多的經濟收入無疑已找了眾 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地人們生活當務之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對于他們當中的大多數人來說,好象是與己無關。所以,依法保護各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保護中華民族文化多樣性和維護 國家文化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頒布 實施,意味著中華各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尊重、得到法的保護,這就昭示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人民性得到關愛和重視,民族文化之 根得以便好復活,人民從根上進一步認識自己,從而用先輩傳承下來的多樣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精髓 和精神創新和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為實現中國夢多作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