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美婷
【摘 要】本文從小學數學思想的內涵入手著重分析了數學思想在小學數學教學滲透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探索了數學思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滲透策略。
【關鍵詞】數學思想;小學;數學教學;滲透;策略
數學思想是學生數學學習的觀念,對學生認知機構的完善和學生數學素養的培養有著重要作用。而數學作為小學階段的基礎學科,學生數學素養和數學思想的培養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尤其在素質教育理念下,小學數學教學重點強調數學思想的滲透。但是,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思想的滲透在教師方面和生源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需要數學教學解決。研究數學思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滲透不僅能夠有效提高數學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而且對學生素質發展有著深刻意義。
1.小學數學思想的內涵
首先,抽象思想。抽象思想主要人們在對數學知識和數學特點學習并分析的基礎上,找到數學本質和數學規律的過程。抽象思想是小學數學學習的重要思想方法之一,要求學生能夠從現實數學材料中抽象出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但是,抽象思想來源于客觀世界,是人們的知識和經驗的積累;其次,推理思想。數學推理思想主要指從一個命題到另一個命題的推理過程,推理思想能夠研究數學對象之間存在的邏輯關系,進而構成完整的數學知識體系;最后,模型思想。數學模型思想主要指運用數學思想、數學語言和數學知識阿里研究典型問題規律的思想。數學模型思想能夠使數學走進客觀世界,實現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
2.數學思想在小學數學教學滲透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教師個人理念缺失。部分小學數學教師缺乏對新課程理念下,數學教學要求的研讀和學習,仍采用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沒有開展數學教學改革。甚至有些數學教師對數學思想的相關知識不了解,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缺乏對數學思想的運用;其次,教師科學知識缺失。部分年齡較大的小學數學教師缺乏終身學習意識,沒有對先進的數學教學方法和數學教學理念進行學,對數學相關學科知識和教育教學知識不了解,知識結構欠缺;最后,學生的水平差異。經濟發達地區的小學生源質量較高,家長比較重視學生的課外輔導,小學生對數學思想有著一定的了解,而部分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教學質量不高,生源質量較低,很多小學生都沒有聽說過數學思想,數學思想的培養面臨著較大的困難。
3.數學思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滲透策略
3.1分類思想的滲透
首先,小學數學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對數學教學內容進行分類,將同一性質和知識系統的教學內容分為一類,開展分類教學。例如,在教小學生識別奇數和偶數的時候,教師可以列出一些數字,然后讓學生分類整理出奇數和偶數;其次,小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小學教師在滲透數學思想的過程中可以將分類思想分配到不同階段和不同教學內容之中,使分類思想重復出現在學生的數學學習中,加強學生對分類思想的掌握。
3.2數形結合思想的滲透
數形結合思想主要運用于幾何教學中,將數量關系轉化為幾何圖形關系,進而解決圖形問題。例如,小學數學教師在講授數軸知識的時候,應積極運用數形結合思想,將數字與數軸上的點一一對應。另外,小學教師在講解分數和小數的時候,可以采用數形結合思想,以數軸的方式將分數和小數具體呈現在數軸上,加強學生對分數和小數的認知。
3.3抽象思想的滲透
首先,數學抽象思想保留了數學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人們可以用數字來衡量數量、長度、時間、高度等。例如,人們在建筑工程施工中進行運用基地測量的方法來確定建筑物的占地面積和建筑物高度、寬度等具體數據,經過數據計算,得出建筑物的具體形狀;其次,數學抽象思想能夠將低層次數學概念上升到高層次的數學概念。例如,數學教師可以運用數學抽象思想在整數的基礎上開展小數概念教學、實數概念教學、分數概念教學等。另外,數學教師還可以在點、線、面概念的基礎上開展空間教學。
3.4模型思想的滲透
首先,小學數學教師應精心選擇數學問題,以問題為載體建設數學模型,激發學生的數學建模興趣。例如,教師在講解四則混合運算的過程中,可以將四則混合運算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情境相聯系,以學生超市分類購物為具體問題引導學生構建數學模型;其次,小學數學教師應抓住數學本質,在搜集和分析數學材料的基礎上發現數學問題之間的共性,抓住數學建模關鍵,在典型問題和共性規律教學中滲透數學模型思想。
3.5推理思想的滲透
首先,歸納推理思想的滲透。歸納推理思想主要指從小到大推理命題內涵的過程,主要包括舉例法、類比法、歸納法等方法,從學生已經掌握的數學知識來推理沒有掌握的數學知識;其次,演繹推理思想的滲透。演繹推理思想主要指從從一般到特殊的推理過程,一般情況下采用三段論式的推理方式,通常運用與數學乘法運算規則、加法運算規則、面積公式等的推理。
【參考文獻】
[1]姜嫦君,劉靜霞.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0(02)
[2]熊華.加強數學思想滲透發展數學思維能力——對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數學廣角”修訂的幾點思考[J].課程·教材·教法,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