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哲
摘 要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已經迎來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新媒體”時代。新媒體以便捷、高效、飛速的信息傳輸模式,成為深入社會和人民大眾的重要傳播手段。以互聯網和手機為代表的新媒體具備了強大的輿論引導力,成為培養人們社會責任的重要載體。文章針對興盛下的新媒體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及其價值、意義、問題進行探究,供大家借鑒參考。
關鍵詞 新媒體;承擔;社會責任;傳播;互動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07-0119-02
根據相關部門做出的統計數據,截至2016年,我國網民達7.31億,普及率達到53.2%,成為全球最大的互聯網信息傳播市場。從這一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人們迎來了一個全新的媒介傳播時代——新媒體時代。新媒體的產生和互聯網電子信息技術密不可分,在征集網絡民意的基礎上,新媒體將網絡媒體、電視媒體等多種媒介傳輸模式融合在一起,成為推動社會輿論的巨大動力。因此,在媒體傳輸技術不斷深化的今天,新媒體要想獲得成就的發展,打造良心的信息交互循環,就必須從根本上強化社會責任意識,以推動社會發展、增進信息交融為使命,彰顯社會主流價值觀念,恰當地處理網絡信心爆炸中存在的各項負面信息,與傳統媒體一起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
1 當前形勢下新媒體的發展背景
新媒體是相對于舊媒體而言的一種新型媒體信息傳播形勢,借助于科學技術的發展,媒體傳播形式和技術之間的競爭不斷加劇,傳統的廣播、電視、紙媒等信息傳輸形式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發展需求。在整體發展背景上,面臨著數字化、國際化、市場化的發展需求,導致廣播電視媒體工作者所肩負的社會責任更加艱巨。
1.1 數字化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新聞媒體的數字化發展趨勢愈加鮮明。通過互聯網和手機的相互結合,每個人都可以將拍攝到的照片、圖片、視頻進行存儲或交流。數字化發展使媒體工作者具備較強的凝聚力,人們的自主性、參與性得到了不斷的增加。從根本上說,新媒體所具備的數字特性已經成為社會新聞輿論的發展源頭,特別是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信息環境上,數字化的發展趨勢更加
完善。
1.2 國際化
當今環境下,新媒體的傳播方式不再是報紙、廣播、電視的天下,而是一個形式豐富的網絡媒體格局。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使人們的傳播方式更加多元化。無論國籍、地域、性別、年齡、文化,不同的人們都能夠通過網絡論壇、社區、微博、微信等宣傳形式,定位現代媒介的傳輸特性,使信息的交流跨越各種限制,積極參與到網絡虛擬空間的構建中。這種國際化的融合趨勢使媒體的社會責任產生了極大的變化,并依托網絡的開放性,確保新媒體傳輸意識更加鮮明。
1.3 市場化
通過網絡世界和現實社會的相互融合,人們參與媒體經濟的積極性越來越高。伴隨著手機的普及,網絡媒體和移動通訊技術的融合使網絡經濟環境日趨緊張。媒體在進行信息傳輸的過程中,不能只是單純地考慮一對一的信息傳輸,而是要面向不同的媒體大眾,充分滿足實際的市場經濟需求。
2 當前形勢下新媒體應承擔的社會責任
在新媒體的蓬勃發展中,媒體和人民群眾的生活關系十分緊密,具備多種多樣的社會責任。新媒體作為一種現代化的信息傳播方式,承擔著傳播信息、輿論引導、監督社會、傳承文化的責任,具體分析如下。
2.1 傳播信息的責任
上海交通大學輿論研究所發布的《中國年度微博報告》顯示,中國微博服務的訪問規模已經達到了125 211.7萬人。“人人都是媒體”的平民傳播概念更加鮮明。西方國家對新媒體的價值認定為“第四種社會權利”,指的正是新媒體新聞傳播所發揮的作用。新媒體中涵蓋的網絡信息十分豐富,它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組織,首先具備的就是傳播信息的文化責任——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具備了較高的導向性。從整體上說,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時代背景下,對信息的掌握程度往往決定著一個人的眼界、一個企業的前景、一個民族的實力,甚至直接影響到了一個國家的未來發展。因此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新媒體工作者需要充分認識到信息傳輸的價值、責任,將客觀、公正的新聞事實呈現在大眾面前,提高新媒體工作的科學意識。
2.2 輿論引導的責任
在普曼的“擬態環境論”中,曾經針對大眾媒體傳播提出了獨特的見解。普曼認為,媒體在節目中所凝結的價值觀念和社會內容,將會在受眾心中產生一定的形象。這一現象也被稱為“擬態環境”。從根本上說,網絡媒體環境中傳播的熱門話題、價值觀念、思想特點關系到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和道德觀念,因此能夠為廣大觀眾提供真實客觀公正的新聞信息,使媒體工作者成為新聞信息的傳播者。傳播信息的責任不僅僅是媒體和廣大媒體人應該恪守的基本原則,也是每一個人作為觀眾所需要具備的道德底線。因此,廣大新聞工作者在關注每一個傳播話題的同時,更要關注它的社會屬性和信息價值。尤其是在采編工作和新聞報道中,要更加注重新聞信息流通的價值性,在輿論環境中構建一個自由、理性、客觀的信息傳播環境。
2.3 監督社會的責任
從根本上說,媒體代表著社會信息的集中匯聚之地,它具備履行社會監督的職責和義務。媒體是建立在法律、人倫上的一種道德約束,它的建立本身就是對事實的追蹤,在新媒體傳播的發展層面上,對于一些違法的事件或是不良的社會現象進行批判和披露,能夠對社會各個媒體進行深度的監督和報道。使更多的人們能夠心存善意,具備積極的發展能量,促使媒體工作者能夠從事情的真相中獲得公眾的信賴,建立媒體的威嚴和公信力。
2.4 傳承文化的責任
在媒體所具備的各項社會職責中,通過對新媒體的相互結合,能夠將中華民族積淀的傳統文化融入到信息的傳播之中,繼而對所傳遞的文化信息保持長久的繼承和發展。特別是對于一些即將消失的傳統文化,媒體更要擔當起“傳播者”的作用。挽救眾多即將消失的傳統文化,對眾多傳統文化守護者進行采訪報道和宣傳,在擔當教育價值的同時,也具備較強的宣傳作用,促使媒體公共傳播的文化價值更加深刻。
3 如何增進新媒體應承擔的社會責任
3.1 樹立媒體責任理論的導向性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在和媒體工作者座談時表示,廣大媒體工作者要始終堅定自身的黨性修養,加強對媒體責任的理論學習,進一步提升媒體的道德責任感。新媒體工作者要針對當前的輿論發展形式,堅定自身的立場,客觀的看待和處理不良信息對新媒體工作造成的發展阻礙,將媒體的經濟效益、社會影響和公益價值融為一體,正確地發揮媒體工作的導向簇擁,促進新媒體工作的健康發展。
3.2 尊重新聞事實的客觀真相
對于新媒體工作來說,無論是工作在采訪一線的記者,還是工作在后期編輯設備上的制作人員,都要本著尊重事實真相的原則,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盡量還原事件的真實面貌。要對新媒體工作中一些虛假、炒作、獵奇的新聞保持謹慎的態度,尊重自身的職業需求,要將內部規范管理和外部審查機制融為一體,對網絡直播、節目制作、評論活動等線上線下的活動進行標準的審核,確定媒體節目能夠符合社會主流觀念,具備良好的導向性。
3.3 建立科學的新媒體評價制度
為了讓新媒體工作具備更加深遠的發展成效,傳媒機構要建立一個開放式、立體式和綜合式的評價機制,并結合社會責任的發展需求,制定出符合我國國情的新媒體社會責任評價制度。在提升媒體價值的同時,開設一些具備代表性的優秀教育欄目,使這些具備深刻文化內涵和教育意義的欄目能夠影響更多的人,繼而培養廣大媒體工作者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的氣氛和能力。除此之外,還要鼓勵廣大媒體工作夠保持改革創新,對社會責任意識具備客觀的認識,增加新媒體工作的社會影響力,促進網絡媒體和傳統媒體的有機融合。
4 總結
綜上所述,新媒體所包含的便捷、高效、飛速的信息傳輸模式對廣大受眾來說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新媒體傳播工作中,廣大媒體工作者要成為重要的思想傳播舵手,強化法律規范、媒體操守和職業道德。在媒體工作中始終融入創新發展意識,使新媒體傳播能夠成為深入社會和人民大眾的重要教育手段。同時要立足社會主流價值觀念之上,建立正確的引導方向,更好地處理網絡信息傳播的各項作用,使新媒體教育工作具備較強的社會輿論引導力,成為培養人們社會責任的重要載體。
參考文獻
[1]陸地,梁斐.廣電媒體如何強化自己的社會責任[J].新聞與傳播,2012(11):70.
[2]梁艷.全球化語境下中國新聞媒體教育功能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2.
[3]傅亦軍.談媒體社會責任的原則與對策[J].新聞實踐,2010(12):25-27.
[4]莫文.熱點事件報道與媒體社會責任[J].新聞愛好者,2010(1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