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春
【摘 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現代化人才是是當前教育和核心內容,而當前的初中體育教學中,學生的主動參與度不高,無論是對學生自身發展還是社會需求來看,都是不利的,如何有效提高初中體育教學質量,成為廣大體育教師所面臨的嚴峻考驗。本文通過分析學生主動參與程度低下的原因,對提升學生主動參與體育教學的策略進行探索。
【關鍵詞】參與度;興趣;初中體育;以人為本
一、初中體育教學現狀分析
在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的大力推動下,近年來,各中小學在校園設施的建設中,無論時體育經費還是場地、器材的投入較往年都有著大幅度的提高,各體育教師的地位也有所提升,但是,對于初中體育教學過程中,學生對于體育課的喜歡或參與程度不斷沒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在體育課上除了規定的項目,被要求全體參加外,進入自由活動或練習階段,除了少數學生組織籃球活動外,其他學生普遍表現出,興趣不大,無精打采,聚堆閑聊,更有甚者,有學生帶著課本找一個角落去學習。這樣的情況在中學體育教學過程中并不少見,教學現狀與期望之間的巨大差距,讓很多人難以理解,更沒有完成素質教育的要求和目標。
二、中學生對體育課程主動參與度不高的原因分析
從我國過去的教育體制的影響下,體育課雖然一直是中小學教育中一部分,但是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體育作為非考試學科,被排擠、占用、忽視的情況大家已經習以為常了。
其中非體育專業教師,認為,讓學生在操場上揮汗如雨后,還要在花費半節課的時間去平復體育課上的情緒,體育除了消耗學生的過剩的精力,對于中考、高考來說并沒有什么益處,反而使弊大于利的,很多教師并不贊成學生將精力投入在體育鍛煉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于體育教育的興趣的形成。
體育教師方面,在傳統觀念的禁錮下,體育專業的教師也逐漸看不清體育的本來含義和對學生身心發展的積極因素了,即便素質教育推行后,體育課的地位有所上升但是長期以往的教學模式讓學生難以形成主動參與運動的意識,同時體育教師在自身業務能力、素質上也存在一定的問題,有的教師業務水平不高、教學方法吹牛就,對教學缺乏責任心等,導致在課程設置上教學模式陳舊、單調,所用器材老舊、場地匱乏的情況, 導致我國現階段的體育教學活動過于單一,傳統田徑、籃球、足球、排球的教學對于中學生來說,難以形成興趣點,再加上授課的模式,簡單的理論講解與練習,難以調動起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學生方面,學生的主動參與度不高的原因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在學生中存在這樣一部分同學,他們自身的身體素質并不好,在體育課上,有時候很難按照教師的要求完成教學任務,在任務完成的數量和質量上都遠遠比不上其他同學,進而導致其對于體育活動的參與度不高。其次,我們不能否認,有的同學可能在曾經的體育課或體育活動上受過身體或精神上的傷害,有著不良的運動史,使其自信心很低,對于強制要求的體育活動能夠盡量完成,但是主動參與性很差。最后,在學生群體中,也有同學認為體育運動是浪費時間,不如將精力放到文化課上,甚至利用體育課的時間去補習或復習文化知識。
以上幾個方面的原因綜合導致了當前的初中體育教學中,學生的主動參與度不高,課堂效果不佳。
三、提升學生主動參與度的策略
1.構建良好的體育運動環境,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
良好的運用環境,有利于學生更快更好的融入到體育教育中來,同時構建良好的體育運動環境,可以使學生更容易產生運用的欲望,因此在提高學生主動參與體育教學的過程中,首先要從改善運動環境開始。通過構建合理的器材場地和輕松的學習環境,讓學會僧能夠盡情的享受運動器械帶來的樂趣。其次,要改變傳統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以新課標要求為基礎,結合素質教育的要求,選擇合適的教材和教學模式,將理論與實踐進行有機的結合,充分的利用體育教學的優勢,將原本的限制條件轉換為優勢條件,引進更多先進科學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不斷的創新。不再將體育課局限在跑步、籃球、足球等傳統項目上,可以通過舉辦體育比賽,加強校園整體的體育運用氛圍,舉辦知識競賽,提高學生的理論知識體系的構建。從形式、內容等多個方面入手,突破禁錮,找到新的發展契機。
2.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激發學生興趣,采用以人為本的教學方法
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教育教學工作的一項重要前提,對于初中體育教學來說,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兩者之間的關系要比其他文化課程的建立更容易些,通過建立輕松、自由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和老師都產生一種愉悅的情緒,從而使整堂課無論是氣氛還是效果上都能夠有所提高。
根據人的身心發展規律,作為初中生,已經進入有意注意的黃金階段,自我約束能力都要比小學有很大的提升,對于學生而言,大部分學生還是愿意上體育課的,但是由于教學模式和形式的局限性,導致學生有參與的興趣卻沒有參與的行為。因此在當前的體育教學中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從教學你內容、形式、模式上進行創新,抓住學生的好奇心理,通過有效的引導,讓學生能夠在體育課上有新的收獲和體會。特別是在學習領域目標的總體要求下,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年齡、性格、愛好、教學目標、實用性等多方面的內容進行分析后,對適合學生身心發展的教學內容進行模塊化,在基本內容講解完成后,有學生進行自主判斷和選擇,并在后期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教學活動,這樣,通過因材施教性原則,讓學生能夠在自己更適合或者更喜歡的項目內有更好的發展。這樣一來不僅能夠完成教育目標,也能夠對學生的身體素質的提高有所幫助,同時可以有效的挖掘學生的興趣和潛力, 大大的提高了體育運動的價值和學生的自主參與度。
四、總結
總而言之,在初中體育的教學過程中,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采取適合中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手段和途徑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的積極性,通過構建良好的體育運動環境來提高參與體育教學的機會,通過多樣化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和學習動機,從而逐步為學生形成終身運動、全面健身的理念,完成初中體育教育教學目標,有效的提高學生主動參與體育教學的程度。
【參考文獻】
[1]莊輝.試論初中體育教學方法的多樣化[J].教書育人,2016(07):57
[2]牛一偉.初中體育教學淺議[J].知音勵志,2015(20):13
[3]鈕文勝.如何讓學生主動參與體育課堂教學[J].考試周刊,2011(5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