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幫仁
【摘 要】我國高校輔導員歷經了從“政治指導員”到“政治輔導員”再到“輔導員”,從兼職到兼職為主、兼專結合再到專職為主、專兼結合的歷史變遷與角色定位。但就目前這支隊伍的建設情況而言,其角色定位或工作性質因其各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有待于進一步健全和完善。
【關鍵詞】高校輔導員;歷史變遷;角色定位
高校輔導員制度不只是中國才有,西方比我們更早,但因其國情、社情、校情等方面的差異而有所不同。以美國而言,美國的輔導員(即學生事務專職人員)早在20世紀初就產生,到現在已上百年的歷史。我國高校輔導員制度有其獨特的發展歷史和背景。如果從1936年6月開始設立(政治)輔導員到2006年7月關于輔導員隊伍建設的正式文件發布實施,我國的輔導員制度發展剛好走過70年歷史。時過境遷,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以及高等教育自身發展的需要,我國高校輔導員的角色定位已隨之變遷。
一、從政治指導員到政治輔導員
我國的輔導員發展可概括為從“政治指導員”到“政治輔導員”再到“輔導員”這么一個歷程。1936年在中國工農紅軍大學設立的輔導員實為政治指導員,還不能稱之為政治輔導員,其角色定位與部隊里的政委相當,這時的政治指導員主要對學員加強階級意識、黨派意識、斗爭意識等方面的教育,角色定位相對單一、簡單。新中國成立后,隨著國內外矛盾斗爭的變遷,為適應高等教育事業發展出現新的變化,1952年10月教育部下發了《關于在高等學校有重點地試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文件提出要在高等學校設立政治工作機構,名為“政治輔導處”,經中央同意,從清華大學本科三年級中選拔了20多名政治輔導員,可以說這是我國第一批具有現代意義的輔導員,政治輔導處的設立,也標志著高校輔導員制度的正式產生。
1961年在中央通過了《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暫行工作條例(草案)》,該條例明確規定:“為了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在一、二年級設政治輔導員或者班主任,從專職的黨政干部、政治理論課教師和其他青年教師中挑選有一定政治工作經驗的人擔任。同時,要逐步培養和配備一批專職的政治輔導員。”該條例明確地說明了高校輔導員的作用、來源和要求,而且強調的是專職政治輔導員。1964年教育部發布的《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政治工作和建設政治工作結構試點問題的報告》里進一步提出:“在二、三年級配齊班級的專職政治工作干部,其編制為1:100的比例。”盡管提法有點小變化,但所謂專職輔導員實為專職政治工作干部,規定了所占比例。一年后,教育部下發了《關于輔導員工作條例》,首次以法規的形式明確了政治輔導員的地位、作用、職責等,根據文件精神,到1966年,我國高校要基本都建立起了一支政治輔導員隊伍。
從1936年的政治指導員到1966年的政治輔導員剛好三十年,政治輔導員從兼職到專職,其輔導員隊伍不斷壯大和加強,輔導員制度從最初的試點到設置機構得以不斷完善,其工作職責和角色定位也逐漸清晰起來。但在這個時期,輔導員前面還是有一個明確的定語或限制,即政治輔導員,主要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教育,具體而言即開展共產主義信仰、道德以及黨的優良傳統和愛國主義、國際共產主義等方面的教育活動,主題雖明確,但形式也較單一。
此后是十多年的“文化大革命”,我國的高等教育幾乎處于停滯狀態,高校政治思想工作也無從談起。1978年,中央召開了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在其起草修改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暫行工作條例》里關于對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與之前的說法大體一樣,即設立政治輔導員。到了1980年,教育部頒布了《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導意見》,該意見指出:“高等學校的學生政工干部,他們既是黨的政治工作隊伍的一部分,又是師資隊伍的一部分,擔負著全面培養學生的重要任務。”這個文件為此后很長一段時間我國高校輔導員的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該文件首次明確政治輔導員的雙重身份,既是政治工作隊伍的一部分,又是師資隊伍的一部分,其中也包括馬列主義理論教師。
二、從政治輔導員到輔導員
1987年在《中共中央關于改進和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決定》中再一次強調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人員是教師隊伍的組成部分,并且列入教師編制,實行教師聘任制。明確要求各高校黨委和校長共同抓好、重視這項工作,最終形成一支少數專職、多數兼職、專兼結合的學生輔導員隊伍。2000年7月,中央教育部黨組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的若干意見》中規定:“高等學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員包括專職人員和兼職人員。”從1987年的《決定》中要求各高校領導管理層重視這項工作,到2000年的《若干意見》中第四條明確提出“加強領導,健全制度,嚴格要求,嚴格管理”,從僅是“重視……”到“健全制度……”足見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這一時期擔任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員基本上來自于學校內部教師或管理人員和高年級黨員學生,而從事的工作主要還是思想政治工作,這一時期的輔導員其角色定位仍為政治輔導員。從工作性質看,主要還是以兼職為主,專兼結合為主。
2004年,中央和國務院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從文件的標題看,將之前一貫表述的“思想政治工作”變為“思想政治教育”,文中其“政治輔導員”的提法改為“輔導員”。這是一種理念或觀念的轉變,意義深遠。2005年,教育部根據該文件出臺了《關于加強高校輔導員、班主任隊伍建設的意見》,在第四條意見當中指出:“要統籌規劃專職輔導員的發展。鼓勵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讀相關學位和業務進修,長期從事輔導員工作,向職業化、專家化方向發展。”這是首次在文件出現輔導員工作要向向職業化、專家化方向發展。
2006年教育部頒布24號令《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該規定對高校輔導員的要求與職責、配備與選聘、培養與發展、管理與考核都作了具體而明確的規定,“高等學校總體上要按師生比不低于l:200的比例設置本、專科生一線專職輔導員崗位。輔導員的配備應專職為主、專兼結合,每個院(系)的每個年級應當設專職輔導員。”其配備要求“專職為主、專兼結合”,這也是我國目前各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的主要依據和發展方向,該《規定》也是我國目前各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的主要指導性文件。同年教思政廳([2006]2號)印發《2006年-2010年普通高校輔導員培訓計劃》,該文件對有力地推動了普通本專科學院專職輔導員向職業化、專業化路徑的發展。
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據了解,這是中央26年來首次召開以“思想政治”為主題的會議。會議印發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發〔2016〕31號)(以下簡稱《意見》)。從中央到地方政府、從教育部到地方各教育部門,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根據《意見》要求,出臺相應的制度性文件,進一步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而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始終離不開處于前線的高校輔導員隊伍,加強這支隊伍建設也刻不容緩。
綜上所述,我國高校輔導員角色定位歷經了從“政治指導員”到“政治輔導員”再到“輔導員”,從兼職到兼職為主、兼專結合再到專職為主、專兼結合的歷史變遷與角色定位。這一方面是受到國內外政治大環境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之影響,另一方面為適應我國高等教育事業自身發展之需求,以及當下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之訴求。但就目前這支隊伍的建設情況而言,其角色定位或工作性質因其各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有待于進一步健全和完善。
【參考文獻】
[1] 參考中央教育部黨組.《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的若干意見》[Z].(教黨[2000]21號),2000年7月
[2]參考教育部.《關于加強高校輔導員、班主任隊伍建設的意見》[Z].教社政[2005]2號
[3]《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令(第24號)[Z].2006-09-01.該規定明確要求每個班級都要配備一名兼職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