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帥
摘要:語用學中的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是人們在日常言語交際中需要遵守的兩條重要原則。美國語言學家、哲學家格賴斯(Grice)提出了合作原則及合作原則包括的四條準則,他指出交際雙方總是互相合作,來達成一個共同的愿望,使會話順利進行。但合作原則沒有解釋交際者為什么有時要故意違反合作原則,而以含蓄、間接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意圖。于是英國學者利奇(Leech)提出了禮貌原則以及禮貌原則包含的六條準則。本文通過合作原則與禮貌原則在言語交際中的具體運用的實例,來進一步說明禮貌原則是合作原則的補充,同時它們之間又存在著一種相互退讓的關系。為實現交際的目的,交際的雙方應更靈活、得體地運用這兩條重要的原則。
關鍵詞:合作原則 禮貌原則 言語交際
中圖分類號:H03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23-0101-02
一、合作原則
1967年,美國語言學家、哲學家格賴斯(Grice)在哈佛大學的演講《邏輯與會話》中提出了合作原則(Cooperative Principle)。他指出,在正常的交際情況下,人們總是互相合作,達成一個共同的愿望,即“合作原則”,即根據會話目的或交流方向,提供交際所需的話語或信息,使會話順利進行(Grice, 1975)。例如在一個陰天,甲問乙“帶沒帶傘”,乙帶傘了,但他回答“天空很晴朗”。顯然在這次會話中,乙沒有提供甲所需要的信息,沒有遵守合作原則,也就是說他們的會話注定是失敗的。
格賴斯(Grice)還提出合作原則包括的四條準則:(1)量準則:所提供的信息應是交際所需的,且不多也不少(提供的話語包含交際目的所需要的信息;提供的話語不應超出所需要的信息);(2)質準則:所提供的信息是真實的(不要說虛假的話;不要說缺乏足夠證據的話);(3)關系準則:所提供的信息要關聯或相關;(4)方式準則:提供信息時要清楚明白(避免含糊其辭;避免歧義;要簡練;要井井有條)(何自然,2010)。從上述四條準則中我們可以看出:交際雙方說話時傳遞的信息多少是由量準則決定的;話語的真實性是由質準則決定的;話語內容的相關性是由關系準則決定的;話語要簡練有序且避免使用歧義、含糊的詞語是由方式準則來決定的。依據這些準則,我們可以用最直接、最合理的言語來進行會話,達到交際的目的。但這四條準則是約定俗成的,并不是絕對不可違反的。說話人有時不遵守合作原則,是出于禮貌的考慮。出于禮貌,說話人不愿坦誠言明,出于禮貌,說話人顧左右而言他,因此在日常言語交際中,我們還要遵守禮貌原則。
二、禮貌原則
禮貌原則最早是在1983年由英國學者利奇(Leech)提出的,后由我國學者顧曰國在1992年提出了符合我國國情的禮貌準則,下面主要從國外與國內分別對禮貌原則進行闡述。
(一)國外
1983年,英國學者利奇(Leech)提出了禮貌原則。在他看來,禮貌原則可以補充合作原則,與合作原則互補。禮貌原則包含六條準則:(1)得體準則:盡量讓別人少吃虧,讓別人多受益;(2)慷慨準則:盡量讓自己少受益,讓自己多吃虧;(3)贊譽準則:盡量少貶低別人,多贊譽別人;(4)謙遜準則:盡量少贊譽自己,多貶低自己;(5)一致準則:盡量減少雙方的分歧,增加雙方的一致;(6)同情準則:盡量減少雙方的反感,增大對別人的同情(何自然,2010)。從上述六條準則中我們可以看出:說話人說話時應盡量讓自己多吃虧,多貶低自己,多尊重和贊美別人,讓交際雙方感到彼此受到尊重,來實現交際的目的,促進言語交際的成功。當然,交際者并不是在何時何地都要遵守禮貌原則,例如在緊要的、意外的情況中,在激烈辯論、緊迫工作的場合中,或在熟悉要好的朋友間等,禮貌原則位居于次要地位。
(二)國內
1992年,我國學者顧曰國提出了五條符合中國國情的禮貌準則:(1)“自卑而尊人”與貶己尊人準則:指謂自己或與自己相關的事物時要貶,要謙,指謂聽者或與聽者有關聯的事物要抬要尊;(2)“上下有義,貴賤有分,長幼有等”與稱呼準則:稱呼語代表了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社會關系;(3)“彬彬有禮”與文雅準則:選用雅言,禁用穢語;多用委婉,少用直言;(4)“臉”“面子”與求同準則:說、聽者在諸多方面力求和諧一致,盡量滿足對方的欲望;(5)“有德者必有言”與德、言、行準則:指在行為動機上盡量減少他人付出的代價,盡量增大對他人的益處;在言辭上,盡量夸大別人給自己的好處,盡量說小自己付出的代價(顧曰國,1992)。
通過上述對國外國內禮貌原則的闡述,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利奇提出禮貌原則中的贊譽準則和一致準則與我國學者提出的“臉”“面子”與求同準則有相近之處;謙遜準則是貶己尊人準則的一部分;他的同情準則也體現出了我國文化中的一種禮貌現象。對于中英禮貌最大的差異在于貶己尊人準則,可以說它是最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禮貌現象。
三、合作原則與禮貌原則在言語交際中的運用
(一)合作原則在言語交際中的運用
在日常交際中,合作原則起到了有效的保障作用,使交際得以順利進行。下面我們來看看它在言語交際中的具體運用:
1.量準則
A:那個女孩是誰?B:她是瑪麗。
聽話人回答了足夠的信息量而且回答的內容也是說話人所期待的,從而遵守了合作原則中的量準則。
2.質準則
A:你認為她適合這份工作嗎?B:當然適合。
聽話人回答的內容是真實的,不說假話,從而遵守了合作原則中的質準則。
3.關系準則
A:那個男孩很帥氣。B:是的,他很帥氣。
聽話人回答的內容與說話人所問的內容具有相關性,從而遵守了合作原則中的關系準則。
4.方式準則
A:我們現在去購物,好嗎?B:好主意。
說話人和聽話人在在實際交流中,回答者的內容簡明扼要,沒有用含糊的詞語來回答,從而遵守了合作原則中的方式準則。
5.有時出于禮貌的考慮,交際雙方違反了合作原則
(1)A:她是個很好的人。B:瑪麗是個天才。
這兩句都是反語。推導出的語用含義與句子字面意義正好相反:“她是個不太好的人”“瑪麗很愚蠢”。如果交際者直接表達出真實含義,那就會違反禮貌準則中的的贊譽準則和謙遜準則。交際者使用反語,違反合作原則中質準則來遵守禮貌準則。
(2)A:我們都很想念瑪麗和安迪,是嗎?B:我們會想念安迪。
聽話人顯然違反了量的準則,因為說話人的目的是要證實大家都想念瑪麗和安迪,而聽話人只說想念安迪,不提瑪麗。聽話人出于禮貌,遵守禮貌準則的一致準則,沒在后面補充說,不想念瑪麗。因此聽話人故意違反合作原則中量的準則,尊重瑪麗,給大家留點面子。
(3)A:你看看我的新衣怎么樣?B:嗯,它的顏色很好看。
聽話人可能不喜歡說話人的新衣,但他沒有直接說。他的回答出于遵守禮貌原則中的一致準則,從而違反了合作原則中的關系準則。
(4)A:你妹妹呢?B:她可能在家也可能在學校。
聽話人不知道他的妹妹在哪,他沒有直接回答:“不知道”。他故意違反了合作原則的方式準則,是出自禮貌上的需要。
通過上述實例,我們可以得知交際者會以含蓄、間接的方式來表達自己,有時故意違反合作原則是出于禮貌的考慮。因此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禮貌原則是合作原則的補充,即很好地解釋了合作原則無法解釋的問題,同時它們之間又存在著一種相互退讓的關系。
(二)禮貌原則在言語交際中的運用
禮貌原則在日常的言語交際中可以起到一定的潤滑劑的作用。它維護了說話人和聽話人同等的社會地位和他們之間的友好關系。在這樣的前提下,交際雙方才可能順利地進行交際。下面我們來看看禮貌原則在言語交際中的具體運用:
1.得體準則
A:我想去度假但又不知道去哪?B:你是否想過去海南島?
聽話人提出建議,他卻以“你有否想過”的方式讓對方受益,從而體現出禮貌中的得體準則。
2.慷慨準則
A:很感謝你送我去機場,但是我自己可以打車從這里去。B:不用客氣的,而且我喜歡給你送行。
聽話人故意多讓自己多吃虧,讓說話人感受到自己的小付出,而且難以回絕他的一番盛情。這體現出了禮貌原則中的慷慨準則。
3. 贊譽準則與謙虛準則
A:你把一切安排的太完美了。B:謝謝,我有一個好秘書。
說話人贊譽了聽話人,但聽話人很謙虛,巧妙地把功勞讓給了秘書。這就體現了禮貌中的贊譽準則與謙虛準則。同樣道理,贊譽準則與謙虛準則也屬于同一問題的兩個方面。
4. 一致準則
A:今天是個陽光明媚的一天,我想在樹下寫作業。B:我想和你一起,但是我認為在外面很難寫作業。
根據禮貌的一致準則,盡量減少與對方的分歧,盡量增加雙方的一致,所以我們在不同意或不接受對方的看法或提議時應盡量用最為禮貌或婉轉的方式來表達“不”。
5. 同情準則
A:你看起來很是疲憊。B:我剛剛收到一個消息:我爺爺住院了。A:很抱歉聽到這個消息,希望沒什么事。
聽話人A聽說了說話人B的爺爺住院的這個消息,用恰當的方式表達對B的同情,并盡力替對方分憂。這就體現了禮貌的同情準則。
通過上述實例,我們可知在日常生活的交際中,如果交際的雙方說話時盡量多讓對方受益,多一些方便,讓自己多吃虧,多付出,多善于運用禮貌原則,使雙方感到一些尊重,使對方對自己多一些好感,這樣會容易實現交際雙方的交際目的和交流方向,使交際順利地完成。但是,交際者在會話時只遵守禮貌原則,只用一些禮貌用語來達到交際的目的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要將語域、語境、文化背景和中西文化差異等因素考慮其中,這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才會更和諧,更美好。
四、結語
本文敘述了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以及遵守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的各個準則。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是言語交際的雙方要遵守的兩條重要原則。禮貌原則是對合作原則的一種補充,同時它們之間也存在著一種相互退讓的關系。在交際時,如果雙方多考慮一點合作原則,就會忽視禮貌原則;如果雙方多考慮一點禮貌原則,那么合作原則就會位于次要的位置。因此,為使交際雙方順利進行交流,交際者應更靈活、得體地運用這兩條重要的原則,實現交際的目的。當然在這一過程中,交際者雙方還應將語域、語境、文化背景和中西文化差異等因素考慮其中。
參考文獻:
[1]顧曰國.禮貌、語用和文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2,28(4): 10-17.
[2]何自然.新編語用學概論[M].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0.
[3]Grice, H. P. Logic and Conversation [J]. In Cole & Morgan (eds.). Syntax and Semantics Vo1. 3: Speech Acts. NewYork: Academic Press, 1975.
[4]Leech, G.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M]. New York:Logman Inc, 1983.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