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艷
摘 要: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評價,能夠促使學生自主參與學習、充分而主動地學習。下面就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有效地引導學生相互評價,談幾點看法。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學生評價
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方法比較單一,往往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講解例題,學生自做練習;教師歸納公式,學生套公式計算。便形成了“教師問—學生答—教師評”的固定教學模式,這種簡單的模仿套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學生思維的發展,不利于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促使學生自主參與學習,使學生充分而主動地學習,我認為,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評價也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一、利用學生相互評價,優化教學過程
小學生在數學課堂學習中,不可避免地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或錯誤,必須引導學生參與“評價”,讓學生對自己和同學的學習過程、方法選擇與掌握情況進行反思。課堂上,學生在匯報學習情況后,教師應組織學生對同學的交流進行匯報,作出積極的評價,讓學生采用“你認為他的解題思路對嗎?他的計算對嗎?”“你對某某同學的解題方法或計算過程還有什么補充?”等語言創設學生相互評價的機會,為學生營造相互評價的氛圍,形成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多向交流、評價。在評價過程中,教師及時了解學生是否掌握所學的新知識或技能,并對所學知識有選擇、有判斷、有解釋,使學生相互取長補短、相互啟發、相互促進,評出有價值的解題思路和正確結果,有效地推進數學教學,使學生學得有益、有趣、有效。
二、利用學生相互評價,探索新的知識
運用小組合作的方法進行教學,當教師把新知識轉化為有趣的問題后,在學生精力最集中、思維最敏捷活躍的時候,精心組織學生分組討論評價與交流,教師應特別注意啟發和誘導,進行點撥,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評價,弄清知識的來龍去脈,使學生在充分動口、動手、動腦的活動過程中,掌握新知識。比如,在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教師出示兩組口答題,小組討論回答:觀察第一組數,你有什么發現?觀察第二組數,你有什么發現?教師先引導學生在小組內討論交流,再讓小組代表發言,其他小組評價,最后概括出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這樣不僅讓學生自己獲得數學知識,而且學會了探究方法。充分體現了扎實地掌握探究的方法,真實地參與學習和評價的過程,切實地掌握新的知識。
三、利用學生相互評價,使學生牢固掌握新知
一個班里的學生水平參差不齊,課堂上在學習完新知后,教師應先出一些和新知相仿的題目讓學生練習,做完后,讓接受新知較慢的學生檢查中等學生的練習題,讓中等的檢查優等的學生,讓負責檢查的學生說出自己的評價語:是對或者錯,為什么?給評價者以自信,因為這些容易的題他們都能講出個所為然來;接著再出一些稍微難點的練習題,讓學生獨立完成,這次讓他們反過來小組內批改評價,這樣能使不能利用新知遷移而做錯題的學生及時通過小組中評價者的講解而理解解題思路和計算方法,從而學會解答或計算。這種方法充分發揮了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作用,給學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機會,維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心。
四、利用學生相互評價,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課堂上由于要參與評價,學生必須聽別人講話,要想一想他講得對不對、好不好,有對的哪些是對的,同意不同意別人的說法,同意又為什么?聽他人講解題思路想想自己的見解,有什么補充或別的方法。學生在評價過程中,需要了解別人的思路、方法,發表自己的看法,學會與同學的相互交流合作,彼此尊重理解,以虛心的態度表達、以謙虛的態度傾聽,以誠懇的態度有理有據的說服他人,學會對同學的信息進行分析和判斷,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習慣。比如,借助“一題多解”或“一題多變”的形式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探索發現,交流評價,促進他們思維發散性的提高;又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設計成具體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行獨立的探索,使學生在概括、想象、類比、歸納、猜想等思維過程中形成自己獨特的思路和見解,并讓他們以講述或書面形式表達出來,其他學生加以評價,對于學生探索過程中出現的偏差,教師要及時引導他們自我反思與變通。這樣就能為學生的探究性學習創造有利的條件,通過他們探究新知的過程,促進他們思維獨特性的提高。久而久之地讓學生參與評價,形成“生與生”“生與師”“師與生”的立體相互的評價網絡。學生便逐步形成靜心聽、認真想、大膽說的學習習慣,活躍課堂氣氛。
實踐證明,數學課堂中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讓學生互相評價,可以使學生在自己當家做主的寬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中快樂地學習。有助于新知識的理解和接受,有利于學生養成言必有據等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利于開發學生的智力,可以培養學生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