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紅
【摘 要】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教學的組織形式也在悄然的發生變化。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內涵豐富,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的多樣化的教學組織形式。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可以在小組成員間形成開放、包容的學習氛圍,使小組成員間相互激勵、相互促進;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之間的共同進步。因此,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實施新課標的需要!教師要樹立為了學習而合作的理念,加強研究和反思,努力探索,不斷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讓"小組合作學習"真正成為有益于教與學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小組合作;有效教學
然而要達到最佳的教學目標,有效地開展小組合作與交流學習,我們應做到以下幾點:
1.加強學習,轉變觀念
在數學課堂合作與交流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的職責現在已經越來越少地傳授知識,而是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是參與課堂活動的"平等中的導演"。因此,我在學生合作與交流學習的過程中,時刻要變換自己的身份,有時也根據學習任務的難度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充當引導者。這時,教師需要觀察小組的活動情況,包括學生個人的參與情況,以及與他人合作的情況;需要深入到小組中,了解學習任務的完成情況,分析他們的解法,及時發現他們的失誤,以便提供必要的提示或矯正,并能及時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對個別學生或個別小組有獨到見解或出現創新性思維火花時,教師要及時給予鼓勵和支持。在整個過程中,教師采取的都應是一種友好的、建議性的態度和行為,既不能過多地干預學生思考的過程和結果,又不能對學生的困難和疑問袖手旁觀。
2.優化組合,強化合作
2.1 小組合作交流學習的組織。合作交流小組的成員的搭配應根據學生的學業成績、學習能力、性別、興趣愛好、家庭背景進行。我班4人一組,盡量保證一個小組內的學生各具特色,能夠相互取長補短,使組內成員之間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和互補性,保證小組競爭的公平性,即遵循"組內異質"原則,形成互補,從而使小組活動有更多、更豐富的信息輸入輸出,可以激發更多的觀點,使全班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認識。組建好的合作交流學習小組間力求均衡,無明顯差異,便于公平競爭,體現"組間同質"的原則。
2.2 小組長的培養。重視小組長的培養。在小組選出自制力較強、組織能力較好的同學為小組長后,對小組長進行"崗前培訓",使其清楚小組長的職責,帶領小組進入角色,開展合作,增強小組競爭力。組長負責小組的合作交流組織、檢查監督、表揚批評等,讓學生管理學生,把權利下放,有助于學生間的交流,有利于小組合作交流的順利開展。
2.3 培養學生一定技能。我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教學生掌握必要的社會技能。例如:將組內成員明確分工,運用"手勢"發揮管理作用,同時使學生參與管理過程,如何傾聽別人的發言,養成認真聽取別人意見的習慣,自己認真思考,大膽發言,敢于把自己的探索發現過程用語言表達出來;如何"提建議";如何說服別人,評價他人等等。
3.創設問題情境
作為引導者,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情境,設身處地感受學生的所做所為,所思所想,引發學生合作學習的動機,提出合作學習的目標,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活動前向學生提出合作建議。如:教學"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小組合作推導公式前,可以提出以下幾點合作建議:(1)想與三角形有關的那些圖形。(2)用多種方法驗證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3)思考公式推導過程對我們的啟發。對特定的教學內容,可以適當指導思路和方法,如教學"我們認識的數",教學"抓花生米"這一環節時,教師應講清合作交流要求:1.每組先派一名學生抓花生米;2.抓花生米時要求只能抓一把,但要盡可能多抓;3.再小組內猜一猜,這一把花生米有多少粒;4.再由一人數一數有多少粒;5.討論:抓一把花生米與抓一把糖果的粒數哪個多?為什么?這樣把合作交流的步驟交代清楚,小組學習就能有條不紊地展開。
4.優化師生關系,當好合作者
在小組開展合作與交流時,教師的角色又變為一個合作者,要使小組合作真正有成效,教師除適時的組織、引導外,還必須置身于學習小組中,參與到學生中間去,在內容,時間,學生的情緒等方面,適時進行調控,以達到相互學習,相互提高的目的。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都要采用一種友好的,平等的,建議性地態度和行為。
在合作交流學習中,教師要積極創造條件,遵循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了解學生的生活背景,特別對那些平時不善言談、不合群的學生留有獨立思考、大膽發言的時間與空間。老師可有意識地把焦點引向這些弱勢群體,這樣一來,小組合作交流的中心就自然地轉向弱勢群體,從而增強了這些學生們的自信心和合作樂趣,進而達到共同進步的目標。
5."小組合作學習"的評價機制
我們的評價應注重學習過程,而不僅僅是結果,應圍繞著學生如何提問,如何收集信息,如何解決問題等進行評價,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如:五年級梯形的面積的教學過程中,在新課開始,讓學生猜一猜怎樣推導梯形的面積公式,學生有的說:"轉化成三角形。"有的說:"轉化成長方形。""平行四邊形"——各有見解。這時又追問:"你們是怎樣想到的?"學生回答:"我們想到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在推導的過程中,就是先把他們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所以我們想到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也許也是運用這種方法的。"對于學生的回答,我給予肯定:"真棒,你們會運用已有的經驗,進行大膽的假設。"教師的評價對學生來說,無疑是一種鼓勵和導向,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總之,"學習中的合作與交流"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絕不是一種簡單的形式,不應該成為一種外部強加的過程,而應該是一個內部需要的自然過程,這是二十一世紀對人才的要求,也是新課程所積極倡導和當前課堂教學所必需的。因此,只有充分地鼓勵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每個學生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這樣"合作與交流學習"才能體現出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