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秀英
摘 要:語文教學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語文離不開生活,許多文學作品都是以生活為源泉創作出來的。因此,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必須要樹立一種“大語文”的教學觀念,使學生的語文學習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以小學語文中的閱讀教學為例,分析大語文閱讀教學。
關鍵詞:大語文;小學語文;語文教學
長期以來,語文閱讀教學一直處在一種相對封閉的狀態,學生的閱讀以課堂教學為主,在學習閱讀知識的時候,他們只是被動接受教師所講解的閱讀知識,很少有機會自主參與到閱讀教學中來,這種教學現狀使得許多學生在學習閱讀知識的時候,感悟不深,難以理解一篇文章所想要表達的深層內涵。由此,在進行語文閱讀教學的時候,必須要打破這種封閉的狀態,將閱讀的主動權教給學生,提高閱讀教學質量,建立大語文閱讀教學的氛圍。下面筆者將進行具體的分析。
一、大語文閱讀的含義
在學習閱讀知識的時候一般將閱讀分為狹義的閱讀和廣義的閱讀兩種,狹義的閱讀一般主要指的是對文學作品的閱讀,在教學中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主要是通過教師的課堂講解,進而使學生能夠理解教師所講解的知識,把握文章所要表達的主題,人物的性格,語文特色以及文章中所蘊含的其他一些知識。
廣義的閱讀之所以稱之為廣義,就在于閱讀的范圍更加的寬廣,它不僅包含有通常意義上的文學作品閱讀,還包含有歷史、政治、科技等多個方面的閱讀知識,閱讀不再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學,只要學生有想要閱讀的念頭,不論是何時何地,學生都可以輕松地進行閱讀,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人們所說的大語文閱讀也可以稱之為廣義的閱讀。
二、建立大語文閱讀的重要意義
(一)大語文閱讀有利于課堂教學
在學習語文閱讀知識的時候,僅僅依靠課堂上教師的講解和課文閱讀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要大量的進行課外閱讀。例如,在課堂上教師講解一些著名作家的生平經歷和創作背景等,只是教師在課堂上簡單地三言兩語是無法在學生心中清晰建立作家形象的,只有學生自己在課外充實自己,多去閱讀才能真正的豐富自己的認知,了解相關的語文知識。例如,在教學《臨死前的嚴監生》這一課的時候,可能很多學生都不太理解為什么嚴監生這樣富有的一個人,卻因為燈盞里點的是兩莖燈草,而遲遲不肯咽氣。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在課后讀一讀吳敬梓的《儒林外史》充分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這樣也有利于教師的課堂教師。
(二)大語文閱讀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俗話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生在進行閱讀的時候,其實就是一個自主思考的過程,大語文理念所提倡的閱讀不是只局限于課堂的閱讀,在學習閱讀知識時,這種閱讀理念更加強調于學生自主參與到閱讀中,學習閱讀知識。而對于小學生來說,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必然會產生許多的問題,并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思考。
比如,在閱讀《魯濱孫漂流記》這本書的時候,可能許多學生都很疑惑,為什么“魯濱孫”漂流到了荒島二十幾年,依然能夠頑強生存下來,這在現實世界中合理嗎?可能還有的學生會將自己幻想成文章中的主人公,希望自己也能夠像他一樣去探險,經歷那些有趣的事情。通過閱讀,學生可以盡情地思考,認識到虛構與非虛構的區別,豐富自己的閱讀知識,拓展視野,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
(三)大語文閱讀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寫作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小學生的語文知識積累有限,部分學生的表達能力也比較弱,在寫作的時候,學生經常是抓耳撓腮,花費了很長時間,寫出來的作文依然是不盡如人意,如,有的學生上交的作文缺乏真情實感,有的學生語句表達不通順,這些問題對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都有一定的影響。
俗話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在學生學習寫作的過程中,教師如果能讓學生多閱讀,通過閱讀積累知識,這種現狀則能夠得到一定改善。比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的語文園地四中的習作要求是,讓學生寫一寫自己喜歡的動物,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不少學生可能都覺得自己有話說,因為自己有不少喜歡的動物,但是在教學時要如何將這些動物的特點描繪出來,使得文章生動活潑,可能不少學生就犯難了。基于這樣的原因,教師在布置學生寫這篇作文的時候,就可以讓學生先找出一些描寫動物的文章進行閱讀,然后再根據自己在生活中的觀察來描寫,這樣自然地就做到了下“筆如有神”。此外,教師還可以舉辦一些課外閱讀活動,如讓學生閱讀《城南舊事》《海底兩萬里》《愛的教育》等書籍,并在班級里定時開展語文閱讀活動,讓學生交流閱讀感想,進而提升寫作水平。
總之,語文閱讀教學作為小學生學習的基礎科目,將大語文的理念引入到教學中,有助于提升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學會自主進行語文閱讀,促進小學生的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先安.樹立大語文觀,實現學生課外閱讀目標[J].內蒙古教育,2016(11).
[2]陸建亮.推進課外閱讀,打造“大語文課堂”[J].中學課程輔導(江蘇教師),2013(22).
編輯 賀軼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