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蓓蕾
摘 要:在幼兒教育中要擅長抓住幼兒的學習特點,幼兒在學習中的固定思維還沒有成形,愛玩是他們的天性,而且好奇心和動手能力也是其學習心理的需要,因此在幼兒園中開展區域活動是滿足幼兒學習特點的需要,采用區域活動教學方式是促進幼兒個性發展和實施個別化教育的有效途徑。但是,在當前我國幼兒園中開展的區域活動教育還是存在各方面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存在的問題,需要幼兒教育專家和家長的支持,集思廣益,需求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提高幼兒區域活動教育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幼兒教育;區域活動;教學策略
隨著《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頒布實施,越來越多的教育學者都普遍接受并認同幼兒的教育理念,而落實這一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徑則表現為幼兒園區域活動。幼兒園區域活動不僅符合了幼兒愛玩的本性,還滿足了幼兒在學習上和動手能力上的心理需求,讓他們在動手活動中反復練習,不斷提升自身的心智。區域活動是幼兒在接受集體教育后的另一種補充,實現了幼兒教育中的個別教育,有助于幼兒個性的發展,被幼兒們所喜愛。但是,在實質的區域活動教育實施中卻受到各方面的阻礙,因此,需要進行不斷的探索和解決。
一、幼兒園區域活動開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幼兒活動區域的創建和材料投放的不合理
即使幼兒教師都知道在進行材料投放時要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而定,但是在真正實施過程中還是存在很盲目的現象,沒有真正地按照幼兒的需求進行,導致理論與實踐無法統一的原因主要在于:(1)教師缺乏一種觀察幼兒的能力,對幼兒在學習中作出的一系列反應和動作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分析,而只是很淺顯地認為,對于幼兒的區域活動教育只要投放的材料夠多,幼兒才能有更快的發展,而完全忽視了幼兒自身在學習過程中的具體情況。(2)教師在活動開展中沒有及時對幼兒學習進行介入指導和系統的評價,教師在幼兒活動中普遍出現兩種比較極端的行為:一是干預過多,導致幼兒的發展空間比較小;二是一味地放任,對幼兒的學習活動缺乏評價和指導,這樣也會導致材料和區域活動教育形式化,起不到實質性作用,體現不出開展區域活動教育的價值。
2.自制教育工具不精細,缺乏對幼兒的吸引力
由于幼兒園在辦學過程中會出現教育經費不足的現象,因此,對于教育過程中使用的一些教具時常需要教師自己動手去制作,但是由于自制的教具與買來的無論是在設計上,還是在細節上都存在一定的差異,導致自制的教具比較粗糙,幼兒在使用中不能反復進行操作,很容易使教具損壞,如果教師不能及時針對損壞的教具重新制作或者修補,幼兒容易對教具失去操作興趣,因而影響區域活動開展效果。
3.班級上的幼兒數量較多,空間不夠
由于我國幼兒園辦學中,公立幼兒園發展有一定的限制,不能滿足目前社會現實的需求,導致幼兒進入公立幼兒園難的情況出現,即使在公立幼兒園中的幼兒們也因為數量過多,使得教師在龐大的幼兒人數中難以開展區域活動教學,但是班級幼兒人數過多的現狀目前還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暫時也沒有比較好的方案去改善這種現狀,因此很多幼兒教師面對這種情況最直接的解決方式就是放棄幼兒區域活動教育,這對幼兒的成長也造成一定的阻礙。
4.幼兒園針對區域教學的教研薄弱
幼兒園在開展區域教育活動中會出現諸多問題,例如,材料投放不合理、教具的粗糙簡陋以及幼兒數量的控制等等,幼兒園沒有及時進行教研活動去想辦法解決,沒有一個良好的解決方案去針對這些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和限制了幼兒教師開展區域教學的腳步。
二、應對措施
1.應根據幼兒年齡的特征設置和安排區域
幼兒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會呈現出不同的年齡特點,例如對于小班的幼兒,因為缺乏生活經驗以及動手能力較弱,在區域的設置上則不適宜過多復雜的區域設置,一般設置兩三個區域則可。而中班的幼兒經過年齡的增長接觸到的事物變多,對生活經驗多少有一定的接觸,在動手操作能力方面也有所發展,因此區域的設置可以適當增加,不斷滿足幼兒身心發育過程中對事物好奇和認知的興趣。大班的幼兒在語言表達能力方面已經有很大的提升,邏輯思維也在不斷發展,教師在區域設置中不僅在數量上要適當增加,其材料的投放力度和難度也要相應增加。為了詳細了解掌握幼兒在語言、動手能力、邏輯思維以及認知能力方面的具體情況,教師每個學期都會對幼兒進行一系列的測評,針對測評結果,有針對性地進行區域設置以及材料投放方式,盡可能根據幼兒不同階段的情況合理設置區域,讓教具更具有可操作性、獨特性以及層次性,滿足不同階段幼兒發展的需要。
2.教師應該進行必要的操作示范
教師在詳細了解幼兒不同階段的情況后,有針對性地對其進行小組的劃分,并根據不同的小組特點給予不同的教具操作,教師在劃分好小組后,對小組成員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具操作的演示,一方面可以讓幼兒掌握到教具正確的操作方式,另一方面也可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3.合理使用區域,并使組織形式多樣化
確保幼兒在區域中可以自由活動的前提條件就是保障區域內有一個良好的環境。但是就目前我國幼兒園辦學環境來看,由于幼兒人數過多,而辦學空間有限,因此產生了室內空間顯得比較狹小的情況,針對這類情況就需要教師在組織區域活動時合理地使用和劃分區域,機動靈活地組織活動形式。區域活動的組織形式可以采用個人選擇與小組結合的模式,例如,教師將區域活動范圍有計劃地劃分為幾個不同區域,采取區域插卡的方式,如果幼兒發現該區域的卡位已滿,可以采取兩種方式去解決,一是與他人協商,看是否能夠換區域活動;二是選擇其他適合自己的區域活動。這種方式一方面可以培養幼兒與他人溝通交流的能力,另一方面讓幼兒從小就養成遵守紀律的好習慣。這種區域劃分活動可以分散幼兒,避免由于空間狹小帶來的不良影響。
4.每日教研是教師提高區域活動教學能力的重要保障
觀察幼兒,了解幼兒的發展階段是教師組織區域活動的前提。對教師而言如何觀察幼兒的具體情況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一般觀察法,即教師要在活動過程中觀察每一個區域的情況,主要觀察幼兒在操作中的各種情況,當發現問題出現時要想辦法找出應對的解決措施。二是教師與教師之間要互相配合,因為每一個教師對幼兒的觀察和指導范圍和程度有限,不能做到面面俱到,這時就需要教師之間相互配合,便于教師針對幼兒的情況進行跟蹤觀察,有針對性地對個別幼兒進行課程指導,促進幼兒個性以及能力的發展。
5.爭取家長的最大支持和配合
家長是幼兒的行為教師,幼兒與家長在一定相處的時間也是最長的,因而幼兒教師在組織區域活動中盡可能地多舉辦一些親子活動,在活動中讓家長與幼兒更親密地接觸,了解幼兒的發展需求,同時通過活動讓家長了解到區域教學對孩子未來自主性學習能力培養的重要性,最大限度地爭取到家長的支持。
綜上所述,我國對教育理念的轉變,導致幼兒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尊重幼兒的發展需求是幼兒教學中的重要觀念。而區域活動的開展正是響應幼兒對學習需求性而定,因此重視區域活動教學也是發展幼兒教育的關鍵部分。目前,我國在幼兒教育中的區域教學活動存在的一系列問題,開始引起了幼兒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并針對具體情況有策略地進行一系列措施的改進,希望通過這些解決措施能夠大大提高區域活動教學在幼兒教育中的效果和質量。
參考文獻:
[1]趙玲麗.幼兒園小班故事教學策略淺析[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教育研究),2016(Z3).
[2]邸曉霞.幼兒園“故事中心課程”教學策略[J].讀書文摘,2015(24).
[3]鄭霞.幼兒教學中手工活動教學策略的實施探討[J].學周刊,2015(32).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