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少數民族特色經濟發展現狀呈現資源過度依賴性、主體分散性和產業結構單一性,面臨著區域性、渠道、產業鏈等方面的困境。“互聯網+”具有交叉融合性、重構生態性和創新驅動性,但少數民族特色經濟與“互聯網+”融合發展存在四方面問題:一是少數民族地區對“互聯網+”認識不足,二是少數民族地區“互聯網+”基礎設施更加薄弱,三是特色經濟傳統發展路徑與“互聯網+”融合度不高,四是特色經濟政策措施與“互聯網+”快速發展不相匹配。在此基礎上,基于“互聯網+”視角提出少數民族特色經濟發展四大路徑:制定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經濟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總體規劃,完善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經濟與“互聯網+”融合發展保障體系,加快推進少數民族特色經濟對“互聯網+”平臺的應用,依托“互聯網+”拓展和延伸少數民族特色經濟產業鏈條。
【關鍵詞】“互聯網+”;少數民族;特色經濟;發展路徑
【作 者】鄭志來,鹽城師范學院商學院博士、副教授。江蘇鹽城,224051。
【中圖分類號】F12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 - 454X(2017)01 - 0158 - 006
一、引言
2012年11月于揚在第五屆移動互聯網博覽會首次提出了“互聯網+”概念,2014年11月李克強總理在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指出互聯網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工具,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聯網+”行動計劃,2015年7月國務院出臺了《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互聯網+”在政府、民生、行業等方面進行廣泛應用和融合,產生了新興業態、新型服務模式以及新商業模式。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經濟沿襲著傳統發展路徑,依賴于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生產方式,經營主體散、雜、小、亂,市場空間和容量相對有限,與“互聯網+”融合發展沒有體現。當前學者對于“互聯網+”融合發展和少數民族特色經濟研究相對獨立,代表性文獻有:寧家駿(2015)從存量、增量和監管三方面分析了“互聯網+”行動計劃實施背景、內涵及主要內容,強調“互聯網+”本質是對傳統產業的在線化、數據化;[1 ]趙振(2015)提出了“互聯網+”作為互聯網2.0實現產業結構去中心化、經濟活動的泛數據化、社會生活的物聯網化,提出了“場景+產品”的有機組合是“互聯網+”模式的關鍵路徑;[2 ]王保龍(2016)提出了“互聯網+”與傳統產業集群進行結合,產生政府主導型、行業巨頭主導型、第三方平臺促進型等三種“互聯網+”產業集群模式;[3 ]呂尚彬(2016)分析了“互聯網+”時代的平臺戰略,提出了構建互聯網核島、自主演化的互聯網生態圈、開放平臺邊界等三大平臺戰略關鍵點;[4 ]魏曙光(2011)從國家層面、地方政府層面、企業層面分析了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經濟發展的政策建議,提出從政策、資金、稅收、金融等方面為少數民族特色經濟發展提供支持;[5 ]于坤(2013)提出了民族文化生態與東北少數民族特色經濟的協調發展,成為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新的增長點,并從健全政策法規、創新視角提出了大力發展民族文化旅游產業。[6 ]通過對既有文獻的研究不難發現,目前還沒有學者從“互聯網+”視角分析少數民族特色經濟發展路徑問題,本文基于“互聯網+”視角分析了少數民族特色經濟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少數民族特色經濟與“互聯網+”融合的發展路徑,創新之處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本文首次從“互聯網+”視角分析少數民族特色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二是基于“互聯網+”視角提出了少數民族特色經濟發展的四大路徑。
二、少數民族特色經濟發展現狀
(一)少數民族特色經濟發展總體概況
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我國少數民族人口為10643萬,占全國總人口的8.4%,少數民族地區土地面積超過了600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總面積64.2%,少數民族地區礦產資源、動植物資源、水力資源、旅游資源等自然資源占比超過60%,不難看出,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是全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速度和質量事關全國經濟發展的成敗。我國少數民族具有的獨特民族文化、獨特自然資源條件、獨特生產方式等形成了本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特色經濟,從經濟總量上來看,少數民族特色經濟主要包括特色文化產業、特色用品產業、特色醫藥產業、特色旅游產業等四大支柱性產業。2015年,全國第一、二、三產比重為9.0:40.5:50.5,而少數民族地區第一產業比重平均維持在30%左右,不難得出,特色經濟發展有助于解決少數民族地區第一產業占比過高的問題,并成為大力發展二、三產業的重要突破口。
我國少數民族特色經濟總體呈現三大特性:一是資源過度依賴性,少數民族特色經濟發展具有路徑依賴性,基本沿襲傳統的既有模式,比如,少數民族地區特色旅游產業,依托少數民族獨特的人文、自然資源,供給側產品結構不合理,不能滿足消費者需求,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簡單觀光旅游供給偏多,而休閑、體驗深度游供給不足,二是旅游產品代表性不強,旅游產品設計沒有與民族文化相結合,導致了旅游用品民族特色性不夠;二是特色經濟主體分散性,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經濟主體呈現小眾化、分散化特點,導致了市場競爭無序性,很難形成規模效應,比如,2015年寧夏特色用品產業中清真食品工業企業數量達到了900家左右,而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不足150家,占比僅為16%,行業集中度CR8小于20%,屬于分散競爭型;三是特色經濟產業結構單一性,少數民族地區現有產業結構多以農林牧業為主,具有經營規模小、發展水平低、經濟效益差等顯著特點,產業前后延伸拓展不夠,導致產業鏈條不長,產業附加值不高。
(二)少數民族特色經濟發展面臨的困境
少數民族特色經濟發展具有內在和外在制約性因素,具體來看主要面臨著四方面困境:一是地域性對少數民族特色經濟存在制約,我國少數民族具有較強地域性,少數民族聚居地區集中在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這些地區交通設施、產業基礎等條件相對落后,處在邊境區域的少數民族,其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更低;二是少數民族特色經濟前置不足,主要表現在信息不對稱,少數民族特色經濟缺乏有效營銷手段和品牌影響力,導致了特色經濟供給與消費者需求無法有效匹配,帶來的結果就是特色經濟輻射圈相對封閉有限,對少數民族經濟帶動不明顯;三是少數民族特色經濟延伸不夠,處于原生態一次開發階段,一次開發對應的產品和服務附加值不高,對少數民族居民收入提高不明顯,特色經濟較高附加值對應在二次開發和外在延伸階段;四是少數民族特色經濟發展渠道受限,其發展依賴于傳統路徑模式,資源配置在產業鏈條存在不均,過多資源集中在特色經濟供給端,而相關設計、物流、品牌營銷等環節存在不足,營銷渠道仍以線下為主。
三、“互聯網+”視角下少數民族特色經濟存在問題
(一)“互聯網+”的內涵與特征
“互聯網+”是信息化和工業化高層次融合的升級版,互聯網是信息化的主要特征,“互聯網+”的核心依靠是創新,將互聯網與農業、工業和服務業等傳統產業相融合,所以說,“互聯網+”是互聯網創新發展的新業態,經濟社會發展與互聯網思維的相互實踐與融合,推動了經濟社會形態不斷發生演變,為經濟主體改革創新提供了更大發展平臺。需要注意的是,“互聯網+”不是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簡單相加,而是要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云計算、大數據、互聯網平臺,創造性、顛覆性地與傳統產業融合、相加,產生新生態。
“互聯網+”具有區別于其他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特征,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交叉融合性,“互聯網+”的深度融合必然要求不同領域相互交叉,“+”的本質就是交叉跨界,核心就是傳統產業轉變發展方式,運用互聯網思維進行創新,交叉就需要各領域相互開放相互包容,只有開放包容,才能具備深度融合的基礎;第二,重構生態性,“互聯網+”打破原有經濟結構、社會結構、地緣結構、文化結構,傳統產業面臨著全新的生態環境,傳統產業需要融入到“互聯網+”中重新構建產業生態,將原先孤島式發展模式轉變為開放體系下的生態模式;第三,創新驅動性,傳統經濟以資本、勞動等要素資源的投入來驅動經濟增長,典型特征就是數量增加,屬于粗放的資源驅動型增長方式,“互聯網+”以創新驅動產業轉型升級,典型特征就是結構變化和效率提高,屬于節約的技術驅動型增長方式。
(二)“互聯網+”視角下少數民族特色經濟面臨的問題
“互聯網+”時代對少數民族特色經濟發展具有重大影響,一方面“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相融合,顛覆了傳統產業的發展模式;另一方面“互聯網+”本身屬于新興業態和新型商業模式,但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經濟與“互聯網+”融合發展存在不足,面臨著不少困難,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少數民族地區缺乏對“互聯網+”的正確認識,一方面少數民族地區由于經濟、歷史、區域、文化等原因對“互聯網+”認識不足,進而缺乏積極擁抱“互聯網+”的開放心態,在現實中就不會主動運用“互聯網+”的理念和模式;另一方面少數民族地區相較于其他地區在“互聯網+”認識度上存在差異性,對“互聯網+”存在著懷疑和觀望心態,一是不相信“互聯網+”會對當地特色經濟產生積極作用,二是過分擔心“互聯網+”成為民族地區特色經濟商業模式和生活方式的顛覆性力量,所以相較于其他區域,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經濟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相對滯后;第二,少數民族地區“互聯網+”的基礎設施更加薄弱,2013年國務院印發《“寬帶中國”戰略及實施方案》,“寬帶中國”戰略推進地區間存在非均衡性,基本特點是東部發展快、西部發展慢,經濟發達地區發展快、經濟落后地區發展慢,少數民族地區滿足了這兩個條件,網絡基礎設施、數據基礎設施的建設相對比較滯后,截至2016年3月,我國固定寬帶家庭普及率52.6%,移動寬帶用戶普及率58.1%,排在最后的為云南、貴州、甘肅等少數民族聚居地區,根據洪美云對新疆少數民族地區互聯網使用率的調研情況來看,當地互聯網普及率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第三,少數民族特色經濟的傳統發展路徑與“互聯網+”融合度不高,相對比較封閉,輻射范圍局限于所在區域本民族內部,特色經濟沿襲著傳統營銷渠道、生產方式、產品和服務半徑,“互聯網+”是新型的業態和商業模式,特色經濟與“互聯網+”融合需要相應的變革和創新成本,少數民族地區由于缺少相應政策、資金、人才等措施的激勵,在收益無法確定的前提下不愿承擔相應的創新成本,特色經濟發展路徑就沒有依托“互聯網+”平臺延伸產品和服務半徑、拓寬產品和服務渠道、創新特色經濟生產方式,出現了少數民族區域內外消費者對特色經濟產品和服務存在認識上的差異,造成了少數民族特色經濟供給與區域外市場需求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阻礙了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經濟市場空間的進一步發展;第四,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經濟政策措施與“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不相匹配,“互聯網+”滲透到零售、金融、文化、旅游、農業等眾多行業,而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經濟針對“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政策措施明顯落后于“互聯網+”的發展,一方面國家扶持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經濟“互聯網+”發展的政策不明顯,另一方面少數民族地區自身促進“互聯網+”發展政策也不到位,造成了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經濟政策措施與“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不相匹配。
四、“互聯網+”視角下少數民族特色經濟的發展路徑
本節針對前面分析的“互聯網+”視角下少數民族特色經濟存在的四個問題,提出“互聯網+”視角下少數民族特色經濟融合發展優化的路徑:制定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經濟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總體規劃,完善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經濟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保障體系,加快推進少數民族特色經濟對“互聯網+”平臺的應用,依托“互聯網+”拓展和延伸少數民族特色經濟的產業鏈條。
(一)制定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經濟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總體規劃
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經濟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總體規劃具體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在頂層設計上制定國家促進少數民族地區“互聯網+”發展的總體規劃,推動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經濟與“互聯網+”融合發展指導意見盡快出臺,促進互聯網與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經濟各產業融合創新,在技術、標準、政策等多個方面實現互聯網與少數民族特色經濟的充分對接,形成“互聯網+民族特色文化”“互聯網+民族特色旅游”“互聯網+民族特色醫藥”等新興業態;另一方面在國家總體規劃的基礎上少數民族地區盡快出臺本地區特色經濟與“互聯網+”融合發展規劃,結合本地區特色經濟所涉及的具體產業,進一步明確與“互聯網+”融合發展配套的政策、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的落實情況;再一方面,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經濟與“互聯網+”融合發展還可以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其中。[11 ]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經濟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總體規劃主要涉及兩大內容:一是少數民族地區在鼓勵創新的前提下逐步完善和規范新的生產服務方式,其核心就是市場監管方面,由于監管不力“互聯網+”與傳統行業融合發展,出現了不少問題,比如互聯網金融領域P2P網絡借貸平臺跑路現象,截至2016年4月累計停業及出問題的平臺有1598家(數據來源:網貸之家),強化少數民族地區部門間協同監管,形成民族特色經濟與“互聯網+”融合市場的監管合力,營造良好的可持續發展環境;二是在保證監管安全的前提下給予少數民族特色經濟與“互聯網+”融合發展機會和空間,少數民族地區應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鼓勵和吸引民族地區以外的資金進入。
(二)完善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經濟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保障體系
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經濟與“互聯網+”融合發展保障體系涉及“互聯網+”網絡基礎設施和數據基礎設施兩大方面建設,具體體現在五個方面:一是少數民族地區“互聯網+”人才發展計劃,少數民族地區由于經濟、區域等方面原因很難吸引“互聯網+”優秀人才,依靠人才市場自主配置,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經濟與“互聯網+”融合發展始終處于人才洼地,少數民族地區“互聯網+”人才發展途徑需要借助于政府的有序引導,主要有兩大渠道:一是國家在政策上給予扶持,通過定向幫扶辦法將優秀人才定期輸送到少數民族地區;二是少數民族地區政府自身加大培養“互聯網+”人才力度,并做好自身人才穩定工作;三是少數民族地區“互聯網+”資金支持計劃,少數民族地區“互聯網+”涉及的網絡基礎設施,需要政府加大資金投入,政府應該專門成立少數民族地區“互聯網+”發展專項基金,在“互聯網+”網絡基礎設施硬件上首先要實現民族區域間無差異化;四是少數民族地區“互聯網+”專項鼓勵政策,國家在“互聯網+”發展上在鼓勵性政策措施上向民族地區傾斜,打破既有路徑依賴和馬太效應,對于新技術、新業態發展給予欠發達地區更多政策鼓勵,這是進一步縮短區域間差距有效途徑,比如很多大數據中心落戶貴州,對貴州“互聯網+”發展提供重要支撐,對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經濟與“互聯網+”融合發展提供了保障;五是少數民族地區“互聯網+”數據開放和技術保障,研究并出臺少數民族地區公共數據開放戰略,將公共信息與數據率先開放,打破少數民族特色經濟產業信息孤島,加強信息資源的供給與傳播,以提升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經濟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可用性,同時做好少數民族地區技術保障,并逐步建立數據安全保護體系和數據開發利用的標準。
(三)加快推進少數民族特色經濟對“互聯網+”的平臺應用
隨著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新技術的發展,傳統行業正在以互聯網為平臺進行融合創新,同樣“互聯網+”平臺與少數民族特色產業深度融合對民族特色經濟發展具有深遠影響,現有的互聯網平臺上的眾多服務和應用可以助力少數民族特色經濟中各行業的信息化與服務能力的提升。在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經濟相關主體信息化方面,支持和推進廣大少數民族地區企業進一步對低成本、高效率的互聯網平臺資源進行開發利用,深入挖掘互聯網平臺價值,全面提升民族地區企業競爭力。比如,以微信為代表的“互聯網+”平臺,屬于“快速迭代式”創新模式,能迅速滿足用戶需求、解決用戶難題,同時通過開放接口和開放平臺,推動了“生態協同式”的產業創新,帶來了新產品、新模式與新生態,促進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還有阿里巴巴、百度等一批“互聯網+”平臺型企業已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產業生態系統,基于這些“互聯網+”平臺又創造出了新業態。少數民族地區加快特色經濟與“互聯網+”平臺融合和應用,一方面這些“互聯網+”平臺降低少數民族特色經濟相關主體成本以及市場準入門檻,另一方面提高了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經濟運營效率、輻射面和成功率,形成了互利共生的生態系統。
(四)依托“互聯網+”拓展和延伸少數民族特色經濟產業鏈條
“互聯網+”成為少數民族特色經濟發展新平臺,“互聯網+”對少數民族經濟重塑提供了新路徑,在廣度上,“互聯網+”對少數民族特色文化產業、特色用品產業、特色醫藥產業、特色旅游產業等產業形成了全面融合;在深度上,“互聯網+”從信息傳輸向電子商務的網絡銷售、特色經濟運營、生產制造以及通過與終端消費者互動對產品和服務的設計等產業鏈條進行滲透。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經濟產業鏈過短,主要集中在特色經濟供給生產端,比如民族地區特色旅游產業主要收入來自于旅游門票、住宿、餐飲等傳統收入,造成了旅游推廣不足、旅游時間短、附加值不高,旅游推廣不足屬于旅游產業鏈前置開發不夠,旅游時間不長屬于旅游體驗深度不足,附加值不高屬于旅游產品后續開發不夠,前置、體驗、后續屬于完整產業鏈。依托“互聯網+”可以進一步拓展和延伸少數民族特色經濟產業鏈條,主要解決少數民族特色經濟產業鏈中存在的三大問題:一是產業鏈前置不足,“互聯網+”顛覆少數民族特色經濟傳統產業創新模式,基于需求端互動式產品和服務設計;二是產業鏈深度體驗不足,“互聯網+”將工業時代的規模生產轉向滿足個性化需求的新型生產模式,增加了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經濟需求端的用戶體驗;三是產業鏈延伸不夠,“互聯網+”可拉長少數民族特色經濟傳統產業鏈條,提升特色經濟附加值。通過產業鏈條開放融合,打破信息不對稱、減少中間環節,提升少數民族地區勞動生產率,從而提升民族地區特色經濟資源使用效率。
五、政策建議
通過前面分析,“互聯網+”視角下少數民族特色經濟發展四大路徑,需要政府在政策制定思路、具體措施上把握好三方面關系:一是少數民族區域內外經濟一體化與民族特色經濟差異化協同發展,在增強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同時,注重民族特色經濟差異性開放與開發;二是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經濟供給側體現民族文化、資源、生產方式特色和差異性,體現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滿足差異化的消費升級需求;三是注重政府引導和市場配置協同發展,在政府有序引導基礎上尊重和發揮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經濟主體的自主性和創造性。
參考文獻:
[1] 寧家駿.“互聯網+”行動計劃的實施背景、內涵及主要內容[J].電子政務,2015(6).
[2] 趙振.“互聯網+”跨界經營:創造性破壞視角[J].中國工業經濟,2015(10).
[3] 王保龍.互聯網+產業集群模式與戰略價值研究[J].管理現代化,2016(2).
[4] 呂尚彬.“互聯網+”時代的平臺戰略與平臺媒體構建[J].山東社會科學,2016(4).
[5] 魏曙光.少數民族特色產業創新與發展的對策建議[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1(12).
[6] 于坤.民族文化生態背景下東北少數民族特色經濟發展探討 [J].企業經濟,2013(11).
[7] 柳洲.“互聯網+”與產業集群互聯網化升級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5(8).
[8] 聶林海.“互聯網+”時代的電子商務[J]. 中國流通經濟,2015(1).
[9] 方清云.論都市化進程中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變遷[J].理論月刊,2012(2).
[10] 洪美云.新疆南疆少數民族地區網絡媒體使用情況調查[J].實事求是,2016(1).
[11] 楊紅波.生態文明視角下廣西少數民族自治縣縣域經濟跨越發展研究[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5).
AN APPROACH TO PROBLEMS AND OPTION OF PATH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EATURE ECONOMY OF ETHNIC MINORITY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ET+
Zheng Zhilai
Abstract:The current state of feature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ethnic minority has shown characters of excessive dependence on resources,dispersion of the main subject and singular industrial structure,facing the dilemma of region,channel,industrial chain and so on.“Internet +”has driven cross integration,ecological reconstruction and innovation,but problems in the fusion and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featured economy of minority and the“Internet +”remain in following four aspects:insufficient acknowledgement to the“Internet+”in minority areas,poorer infrastructural construction of “Internet+”,low degree of fusion between the featured economy of minority and the“Internet +”,policy and solution for featured economy do not matc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Internet +”. On the basis of this,four paths of the feature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ethnic minority are put forwar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Internet +”:an overall planning for the fusion and development is needed to make,the guarantee system is needed to improve,the application platform is needed to accelerate rapidly,relying on the“Internet +”to extend industrial chain of minority featured economy.
Keywords:Internet +;minority;featured economy;path of development
﹝責任編輯:陳家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