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以“互聯網+”及其與大學英語教學相融合的發展為背景,探討“互聯網+”大學英語教學的技術有效性,網絡信息技術與大學英語課程的結合整合過程、優化原則,提出“互聯網+”環境下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優化設計思路,為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提供參考。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 “互聯網+” 信息教育技術 有效性 應用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3C-0149-04
所謂“互聯網+”,就是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相互融合,借助現代信息技術互聯平臺,教育事業也能與互聯網深度融合,開創更新穎的創新教育思維,實現更多教學革新可能。大學英語教育領域應該集合并充分發揮“互聯網+”所帶來的豐富資源,實現對其教學過程的集成和優化。
一、現代“互聯網+”技術與大學英語教育
(一)發展概述。早在20世紀80年代,現代信息技術就已經逐漸融入大學教育,并運用于英語教學體系當中,這也是大學英語教學信息化的萌芽期。進入20世紀90年代,網絡背景下的大學英語自主教學模式開始呈現快速發展趨勢,各色網站也逐漸豐富普及,這為師生英語教學提供了極為豐富的資源與素材。20世紀90年代末期,基于在線學習的大學英語教育平臺建設逐漸興起,它將線下英語教學內容有效整合,還借助網絡功能加以豐富,展現了更為全面的表現形式,打破了傳統線下英語教學中對時間與空間的傳播限制,產生了極為強大的交互功能特性,也為師生第一時間提供了靈活自由的交流反饋空間,滿足了大學生英語學習的個性化需求。
2012年,我國在移動互聯網博覽會上提出“互聯網+”新概念,其作為信息時代的新名詞,體現了互聯網兼容并包的開放性業態形式,成為“互聯網+計劃”的主要出發點。在這里,“+”就意味著添加與聯合,它可以與各行各業領域形成合作融合模式,并給出全新的整體概念,實現傳統互聯網產業的完全升級,建立更為開放、平等、互動和具有網絡特性的新平臺。
在“互聯網+”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學也實現了對新形態、新領域教育模式的建立,在該網絡環境模式下,大學英語基于傳統學習理論指導,借助豐富網絡資源優勢,將數字化技術傳播內容靈活運用起來,以大學生為核心構建了非面授教學活動空間平臺。這種新教育形態就是對傳統課堂教學模式與現代網絡技術優勢的有效整合,它通過構建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教學平臺,實現了圍繞教師、學生以及教學資源所展開的“三位一體”有效溝通,也使線上、線下英語教學模式有效聯合起來并形成具有實質發展意義的教學體系??梢哉f,它極大程度上滿足了不同英語學習者對大學英語內容的現實學習需求。
(二)“互聯網+課堂”的大學英語教學革新模式。如今是互聯網信息爆炸時代,信息產業發展與傳播呈現碎片化趨勢,在這種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也體現了“碎片式學習”理念,特別是在“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與教學實踐實現了深度融合,學習者通過使用電子設備登錄在線學習平臺,它不受任何空間與時間限制,完全呈現出基于學習者的個性化、差異化教學模式,同時也最大限度降低了英語教學的時間與精力成本。
具體來說,“互聯網+課堂”模式就是典型的現代化“互聯網+”教育體系,它將大學英語教學通過互聯網帶入課堂,允許學生在課堂上利用各種智能終端和計算機互聯網設備,同時也鼓勵學生通過互聯網來查詢資料,進而實現豐富教學內容、拓展教學空間、創新教學模式的目的。教師則主要通過互聯網教學平臺來為學生共享教學資源、利用微信公眾平臺來布置課下學習任務、利用論壇來實現與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溝通交流??偠灾?,就是要圍繞“互聯網+”模式展開多媒介多元化教學模式,實現教師、學生與網絡“三位一體”的互相銜接,達成遠程互動、線上教學融合線下自學的遠程互動教育目的。
客觀地講,“互聯網+課堂”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實現了從教學內容整理、包裝、傳播到轉化的全方位教學進程,它將學生從傳統教育體系中的被動環境拉出來,進而實現以學生為本的主動學習模式,讓學生在擁有主體參與感的同時也完成了對學習內容的全新創造,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差異化學習的能力,彌補了傳統英語教育中資源分配不均、學習環境受限的諸多問題。在這里,教師不但能實現人機交互、語音遠程測評,也能通過模擬各種場景環境來達成對英語教學中數據的深度有效挖掘分析,開發全新的數字化教學理念,打造適合于大學生英語學習的移動化教學平臺。因此,“互聯網+課堂”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應該成為未來學科改革的重要發展方向,體現英語教育之于人的人文優勢與工具交流特性。
二、“互聯網+”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學的有效性研究
有關“互聯網+”背景下的大學英語教學在近年來已經成為教育界研究的熱門課題,許多學者從宏觀層面對大學英語的網絡化學科建設進行了較為深刻的研究,希望就提高英語教學信息技術環境來實現其教學的微觀層面有效性。提高教學效益,讓學生更加關注“互聯網+課堂”英語教學模式,并將其與大學英語緊密結合起來。具體來說,“互聯網+”背景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有效性研究內容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大方面。
(一)大學英語與其他學科的知識內容交叉滲透。由于“互聯網+”所提供的是開放式教學環境,因而大學英語在其教學過程中是會實現與其他學科知識的相互影響、滲透和內容交叉的,它也是學科網絡化教學發展的常規邏輯與必然發展趨勢。在這種背景下,大學英語課程所設計的教育信息技術數據被得到有效整合,它為信息化下的英語教學理論重新命題,且它的研究進程被加速,研究涉獵面也越來越廣泛,與此同時它的制約因素也越來越多,導致了教學體系的混沌無序性。融入“互聯網+”模式就是希望通過互聯網優勢來整合規劃教學信息,將它與大學英語課堂重新組合起來,梳理知識體系,突破教學重點,為學生構建全新且良好的新教學環境,并讓他們融入其中。
(二)大學英語教學有效性研究所涉及的關鍵問題。從2002年開始,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進入網絡化時代,它所涉及的技術、教師、學生與教學效果之間開始逐漸形成理論實證關系。許多高校也改變了自身原有的傳統教學模式,提出了基于互聯網模式的新英語教學思路,推出了諸如自主學習、網絡化考試等新教學學習模式,為大學生構建了以英語全面化教學學習為主的網絡應用平臺,將更多教材配合計算機網絡技術設備實現了多媒體化。當然,大學英語教育網絡模式并不僅僅涉及技術性問題,它還體現融合性。自2012年“互聯網+”概念推出以后,以“互聯網+課堂”的全新大學英語教學模式也登上歷史舞臺,它靈活化了人機技術,豐富了教育設計、運維形態,同時也構成了一系列基于教師、學生、教學環境以及教學技術的網絡教學手段,為教學進程構造分析模型,構建行為理論和自主學習理論系統,為“互聯網+”信息技術特性融入大學英語課程教學奠定有機基礎??偨Y來說,“互聯網+”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學的有效性研究完全將課程整合到了網絡當中,形成了基于生成機理概念的教學有效性影響體系,同時結合現有教育信息技術及多媒體教學資源,體現了“互聯網+課堂”的教學有效性及高質量,為大學生學習英語創造了更優質、更現代化的理想空間。
(三)大學英語“互聯網+”教學模式有效性的五大構成因素。大學英語教學一定要根植于特定環境與技術體系當中,因為它在發展過程中一定會存在隱性與顯性規律、制約與被制約互補關系、融合于沖突對立關系,等等。當教學質量隨“互聯網+課堂”新模式有所提高時,它的有效性五大構成因素(滲透性、整體性、序化性、協調性、定向目標性)作用也就逐漸凸顯。作為大學英語教育者,應該合理選擇和整合它們,實現對英語教學環境、技術管理系統性以及協調性的有效管制。
1.基于五大構成因素的英語教學行為主體與客體變化。在“互聯網+課堂”大學英語教學模式中,它的主體即為教學內容,學生和技術為客體,以這種劃分結構來實現教學實踐整合,就可以基于主體行為來構建英語互聯網絡教學設計模型,利用模型來分析和影響教學效果,將大學生學習英語的學習需求、學習態度、學習動機、行為偏好、情感變化以及結構等要素加入進來,形成動態建模,實現課堂上主客體之間的有機整合。這樣就能做到對“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英語學習秩序的有效優化,也能影響到教學信息的維度、數字化教學實踐能力以及學生適應“互聯網+課堂”背景下的英語學習能力。
2.“互聯網+課堂”的教學整合模型分析。在“互聯網+課堂”教學模式中,應該合理分析和揭示網絡化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整合對教學效果的作用性與關聯性。具體來說,包括師生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觀念與行為的變化,他們如何通過意識思維及行為來決定網絡教學流程,如何引入以群體網絡合作為主的教學模型、內容整合模型以及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型,如何采用不同模型來體現教學過程的顯性及隱性效果,如何分析動態整合機制下英語課程教與學的行為特征及行為模式之間的有效關聯性及教學因果關系,等等。
3.邏輯演繹分析?;诖髮W英語“互聯網+”教學模式有效性的五大構成因素來體現它的邏輯演繹分析結果,并將結果理論一般化,實現大學英語教學的有效且實用目的。在這一方面,教育者應該基于5大構成因素來歸納總結教學經驗,提出邏輯演繹案例分析過程,解讀教學特征與策略的有效性,揭示在“互聯網+”環境下英語教學有效性體現的深層次邏輯內涵。
(四)“互聯網+課堂”模式下大雪英語教學的有效特征研究。大學英語“互聯網+課堂”教學模式為了體現其有效性,應該具備以下幾點基本特征:第一,要充分體現和促進人文發展,以大學英語學科教學為基礎目標,以主體性發展為延伸目標,圍繞目標學科設置教學內容。在這方面,教師應該正確和理解“互聯網+”特性,圍繞互聯網信息技術來創造課上教學內容,并將知識通過多媒體互聯網巧妙傳遞給學生。第二,要認真挖掘教學內容中的核心教育要素,關注“互聯網+”模式可以與英語教學中可融合的教學內容,同時關注教學內容基于網絡展開所體現的實踐價值與可行性。從整體來看,“互聯網+課堂”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是能夠決定大學英語教學的有效特征的,因為它從課程設計、教學方法運用和教學環境創設等方面都會對教學過程產生影響,甚至改變教師與學生的傳統英語教學學習思維,充分體現教師英語教學的技術觀、信息素養、責任意識、認知風格、情緒狀態以及個性特征。更重要的是,它培養了學生的信息素養和英語學習能力,而“互聯網+課堂”英語教學模式所延展出的課前、課后網絡輔導及交流平臺也體現了大學英語教學的靈活、可拓展特征,它讓該模式下的英語教學有效性得以全面提升,也更有助于對大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全方位、立體化培養。
三、“互聯網+”環境下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原則優化
將“互聯網+”業態引入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當中,就是希望為大學生構建一套完整有效的大學英語生態化教學理論體系,借此來培養他們對英語的實踐應用能力。在該生態體系中,教師和學生將就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靈活知識教授及學習技巧展開運作。也同時矯正傳統大學英語課堂中所存在的生態失衡問題,促進“主導式自主學習”和“多元化互動教學”等基本原則。為此,本文提出以下幾點原則優化。
(一)最優化原則。最優化原則來自蘇聯教育學家尤里·巴班斯基,他認為教學若想實現最優化,就必須通過系統方法來看待整個教學過程,將教學系統中所含有的所有成分、課內外因素都聯系起來,從整體視角來論證教學過程所存在的最優化原則,并依此來選出最優化教學方法及手段,體現最優化教學內容及模式,最終形成最優化教學結構。大學英語教學作為一門實踐性技能課程,在“互聯網+”時代強調多元化融合,按照巴班斯基所提出的理論,教師與學生必須科學組織教學活動,在互聯網配合下形成教學內容的有效變化,合理運用網絡多媒體手段來選擇組合教學內容達到最優化。最好將互聯網與傳統教學方法相結合,形成“互聯網+傳統教學”的新教學概念,靈活轉化師生之間角色,為學生設置自主學習模式,提出學習策略、學習評價體系、資源共享體系,使得整個教學過程立體化,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實現最終的最優化教學效果,提高大學英語課堂教學質量??梢哉f,最優化教學所鼓勵的正是“互聯網+英語教學實踐探索”這樣一種創新模式,嘗試以互聯網為基礎,與任何教學模式相融合,探索最優化處理方案,最終給出答案。
(二)促進個體發展原則。促進個體發展就是指個別化教學原則,在“互聯網+”環境下,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主要優勢之一就是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特點因材施教,教學方法及教學環境更加自由靈活。在面對不同英語能力基礎的學生時,教學可以根據其自身接受能力來選擇不同的學習材料及學習方法,為學生構建圍繞課前、課上和課后三位一體化的全時段開放式教學體系,通過校園大學英語網絡平臺來為學生拓寬資源共享面,打破傳統英語教學中所存在的時空限制,形成以大學生為主導的自主式學習模式。在這種環境下,學生也能盡情發揮自身獨特學習風格,形成個性化學習環境。
(三)主導式自主學習原則。主導式自主學習原則是個體發展原則的延伸,當大學生確定他們在英語課堂上的生態位置時,教師與學生的教學結構就趨于穩定化。此時,大學生完全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化為主動的知識構造者,而教師也從課堂的主導角色轉化為組織者、輔助者、促進者。在如此立體化的角色轉變、教學互動過程中,以主導式自主學習為主的生態系統相互制約及轉換生態辯證關系也就此形成。
主導式自主學習原則充分利用到了“互聯網+”所提供的動態過程,圍繞英語知識進行了一系列的分析、歸納、總結以及演繹,讓英語教學的認知過程逐漸趨于平衡,形成教學的可持續發展動力。雖然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擁有不同的認知能力、語言需求以及知識水平等個體差異,但是他們都在教師與“互聯網+”體系有秩序的引導下逐漸明確自身的英語學習目標、學習計劃,并循序漸進的改變學習策略,逐漸步入主導式自主學習模式正軌,讓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系統進入良性循環發展趨勢。
(四)多元化互動教學原則。在“互聯網+課堂”大學英語教學模式中,多元化互動教學所提供的是網絡環境下師生之間的轉化關系,即師生關系、生生關系以及人機關系,這是一種全方位、多層次互動教學機制。多元化互動教學原則非常強調信息處理過程的雙向性及多向性,更注重對英語語言輸入輸出的相互協同作用。網絡環境是對學生認知能力的有效驅動條件,它將英語這一技能體系以互動、實踐等特征表現出來,為大學生在課上課下的英語語言交流提供輸入輸出平臺。目前許多大學圍繞“互聯網+課堂”模式所展開的大學英語教學手段多種多樣,例如小組互動、遠程在線會議、聊天室、微信公眾平臺等都在時時刻刻培養大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將教學實踐引入互動過程中,逐漸培養大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促進他們積極使用。可以說,多元化互動教學原則也是上述3個原則的有效整合,它不但整合知識也整合個體個性,所以在未來,以“互聯網+課堂”理念為主的大學多元化互動課堂將成為大學英語優化發展的必然趨勢。
四、“互聯網+課堂”模式下大學生英語應用能力培養的策略分析
在“互聯網+”時代,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首先要做的一點就是改變師生教學及學習觀念,以提高學生信息素質、英語素質為目標,培養他們在“互聯網+”環境下對英語的理解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以及融合能力,懂得利用“+”將互聯網與生活中的任何內容融合起來,形成英語學習環境,這也是強化自主學習過程的有效做法。當然,大學作為大學生英語深度學習的主要場合,也應該為他們完善“互聯網+課堂”自主學習體系,不斷優化他們的自主學習觀、學習動機、信息素養以及自主學習策略,有效調節他們的自主學習情緒,形成英語教學內外部監控模式。以下給出基于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互聯網+課堂”英語教學模式框架圖,如圖1所示。
(一)隱性與顯性培養策略。傳統的大學英語自主學習課堂很容易出現教學失調現象,它主要是由于大學生自主學習英語能力的缺失。在“互聯網+課堂”模式下,可以有針對性地提出相關教學方法模式,發揮教師在課堂中的主要輔助作用,基于顯性和隱性兩方面來對學生進行語言理論及實踐內容方面的有效培養。
首先,顯性培養。顯性培養應該從大學生一入學就展開,因為此時是他們語言學習理念及策略培養的最佳時期。該階段應該為大學生開設以網絡信息教學模式為基礎的自主學習能力培訓課程,例如一開始就可以拿出1-2月時間來培養大學生的英語語言關機語言學習策略,發揮教師主導作用,提高大學生對英語語言的認知能力。在這種“顯性”教學環境下,大學生對英語對自我學習的元認知能力會慢慢提升,對大學英語學習逐步形成認識。而教師此時應該多為學生提供有關英語自主學習的網絡資源,將傳統教材與“互聯網+”結合起來,形成“互聯網+自主學習教材內容”新體系,例如《大學英語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教程》《大學英語課程學習指南》《大學英語理論教程》等,給大學生融入“互聯網+”環境的時間與空間。
其次,隱性培養。隱性培養主要以培養大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內在動機為主線。為此,教師可以將教學過程搬到課堂以外,開闊大學生的文化視野,培養他們的英語交際綜合素質,激發他們的英語學習興趣。具體來說,還是要借助網絡環境來形成多元化教學模式,比如“互聯網+課外學習小組”,為學生分組并讓他們走出校園,借助互聯網調查與實地調查相結合的模式來考察某些社會現象,然后制作微視頻在課堂上供師生進行互評;還可以利用校園廣播來形成“互聯網+英語廣播”模式,鼓勵學生多聽英語廣播,多參加以課外網絡英語角、英語競賽活動,不定期推薦給學生一些有用的英語網絡學習軟件、網絡英語學習資源;再者還要提出“互聯網+互助學習平臺”模式,為班級建立在線微信公眾平臺,教師通過時下最流行的微信通訊手段來與學生進行在線溝通,為學生分享學習資源、在線收取批閱學生作業、記錄監督學生課下學習狀況、在線評價學生學習成果,等等。
(二)情景性教學策略。所謂情景性教學策略,就是圍繞“互聯網+”理念構建大學英語虛擬實驗室,它倡導“互聯網+大學生生活”,希望將大學生的現實生活情景融入互聯網世界當中,以情景交融的生動形態將語言教學系統傳達給大學生。客觀講,虛擬實驗室所提供的情境環境是可視化的,它利用互聯網環境來為大學生模擬創設英語演練場景,讓大學生形成遠程可視化語言交流、口譯翻譯等仿真環境。在這里,大學生也能全方位獲得各種英語立體信息,實現語言應用能力的全面提升。大學生完全可以將語言交流、口譯過程利用系統合成影像方法錄制下來,上傳到網絡空間中供其他學生觀摩學習和點評。從教學策略角度講,它所體現出的多元化與仿真性能大幅提高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與效率,實現教師通過“互聯網+”環境對目標性資源管理策略的有效支持。為此,教師也可以開設諸如課堂論壇、網上答疑等新在線教學模式,為學生構建虛擬英語學習社區,鼓勵大學生積極深入虛擬實驗室、深入情景性教學模式來解決在現實學習過程中所存在的各種難題??傊處煈摫小疤摂M情境問題提出,真實情境問題解決”這一原則,通過展示專家解決問題過程來培養大學生對英語教學情境性策略的適應能力與探索能力,即以互動協作真實反映、協商交流環境持續提供以及情景化評估來解決大學生在現實中所存在的英語學習問題,并反映他們的學習效果。
(三)支架式學習策略。支架式學習策略基于建構主義理論,它以信息加工作為主體,強調學習過程與互聯網的相互協作,充分發揮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自主性。具體來說,支架式學習策略過程主要通過“搭腳手架、進入情境、獨立探索”三個環節來實現英語教學過程。教師在此過程中主要通過選擇和處理英語影像資料,比如利用多媒體互聯網為學生現場直播英語電視新聞節目來將教學內容帶入所設置的教學環境當中。而教學形式也可以多種多樣,主要參照教學計劃選擇展開,其范圍可以涉及政治、文化、經濟、外交、貿易、軍事、科技等多個方面,盡可能為大學生提供以“互聯網+課堂”模式為主的、充分了解英語國家社會文化背景的機會。整體來看,支架式學習策略也是希望為學生提供優良的自主學習空間,配合互聯網來引導學生在網絡中形成學習氛圍,構建良性和動態的學習支架系統。實現教學控制從教室到學生的有效動態轉移,進而提高大學生的人際協作活動能力和英語自主應用能力。
總之,“互聯網+”這一新業態與大學英語教學的融合其所強調的就是網絡化先進英語素質培養模式。它希望摒除舊教學模式當中對學生的約束和教學局限性,也希望平衡傳統學過程中課堂環境的失衡現象。更重要的是,它希望靈活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師生思維,允許英語教學將“互聯網+”與任何內容相加,形成良性融合模式,以更貼近大學生思維、更接近大學生生活為目標,為大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全面提升構建網絡化基礎,體現“互聯網+課堂”新教育模式鮮明的系統性與全面性。
【參考文獻】
[1]趙冰,何高大.“互聯網+”與大學英語課堂教學變革探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基礎教育,2016(3)
[2]廖甫.基于互聯網的英語延伸教學探究[J].外國語文(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13 (3)
[3]周桂方.“互聯網+”時代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研究[J].英語廣場(下旬刊),2016(2)
[4]于蕾,朱恒華.對大學英語網絡化教學模式的幾點思考[J].海外英語(上),2015(7)
[5]洪小琴,周鑫琴.“互聯網+”新時代下的大學英語教學策略[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5(24)
[6]梁昕.基于互聯網的大學英語教學新模式探究[J].青年時代,2015(21)
[7]桂香.互聯網背景下的大學英語口語教學模式芻議[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5(8)
[8]隋曉冰.網絡環境下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優化研究——基于佳木斯大學的實證調查[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13
【作者簡介】許丹丹(1982— ),女,廣西南寧人,碩士,廣西外國語學院歐美語言文化學院講師。
(責編 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