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繼紅
[摘 要]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學要以小學生為主,提倡自主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并在教師的鼓勵和幫助下,通過學生的自主思考、分析、實踐等方式完成學習目標。在課標的指導下,教師可以借助情境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等方式促進學生之間互助教學的開展,從而逐漸提高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關鍵詞] 小學數學;自主學習;數學教學
教育界已經達成共識,學生才是學習的真正主人。學習的發生需要主體的參與,而學習效果的好壞與主體參與的態度和程度關系密切。傳統以教師為主體的小學數學教學,學生總是處于被動接受的位置,主觀上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在外力的監督和催促下,很多小學生缺乏內在學習的熱情,很多人會認為是在給父母學習,作業是在給老師做。因此,教師要轉變教學理念,要明確教師在教學中的角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人翁意識,保護他們對學習本身的興趣,采用正確的方法開展教學。
一、樹立全新的教學理念
在素質教育思想的指導下,作為小學數學教師要明確學科教學本身所肩負的責任,明確教學目標。教學并不僅僅是教會學生基本的運算法則、解題方法,而是要從培養學生成才的角度出發,從為社會培養能夠獨立的人的角度進行教學。學生是祖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接班人,他們要具備基本的自學能力,不斷豐富自身的綜合素質。所以,與其等到他們到了大學、社會中才開始自主學習,不如從現在就開始進行。在傳統的教學理念中,學生內在的學習好奇心由于外界因素的介入而受到干擾,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時,都對周圍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在好奇的驅使下,努力地模仿、學習、整合。可是當上了學之后,寫作業需要在家長監督之下才能進行,未完成作業,教師會給學生各種懲罰,這些外界因素的感染都使得學生原本對未知的好奇和探索戛然而止,喪失了原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因此,作為學生學習生涯的起始階段的啟蒙者,小學教師要注意保護學生的探索欲、好奇心。
二、在適當的情境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發展還不夠,因此,數學對于他們而言有一定的難度。情境教學法重點在于創設與學習相關的情境,這些情境應該是學生日常生活中比較熟悉的,從而降低知識的難度,促進學生對數學學科的自信的建立,提高興趣。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否高漲,其中一個決定因素是學生所處的教學環境。如果在一個真正平等、民主、和諧的教育環境中時,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大大提高;相反,在一個教師說了算的“一言堂”的環境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本就提不起來。所以創設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環境,對學生的學習影響是相當大的。給學生充分的民主和自由,營造一種師生之間互相尊重平等的氛圍,這是最重要的情境,學生在這種情境氛圍中內心是平靜的,沒有焦慮,沒有壓抑,有的只是對學習問題的研究和學習。帶著這種平和的心境,教師也會發現,學生實際上并沒有原來想象的那樣弱,他們都是蘊藏著巨大潛能的獨立個體,要有適宜的無條件接納的寬松環境他們才能表現出驚人的學習潛能。所以,教師要從自身做起,真正把學生看成一個人,從內心去尊重,去敬畏,而不是動不動就給一些負面的標簽,那是對學生極不負責任的表現。
另外,在小學數學的學習中,教師還可以打造一些有趣的、學生比較熟悉的情境,可以借助多媒體課件或其他教具等手段,將數學問題用數學情境的形式呈現出來。可以是很活潑生動的情境,讓學生能夠在其中有逼真的體驗和感受。例如,將一些學生比較熟悉甚至喜歡的卡通角色融合到數學情境中,讓學生幫助他們回到自己的家,或者找到他的小伙伴。教師可以讓學生真正地動起來,在教室里將這些情境演繹出來,這樣的方式情境性更強,學生們會非常喜歡。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效果顯著。
三、精心設計課堂提問
巧妙精心設計的問題可以促進學生對數學問題主動探索。有了思考,才能有所領悟,才能有較大的進步。提出來問題,還要與之配套給學生一些促進思考的情境創設,讓學生在情境的啟發下,領悟到其中所包含的規律和技巧。例如,在學習計算長方形的面積時,開始,教師首先提出問題:“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什么有關系?”開門見山,直奔主題。在學生出現種種猜測后,借助多媒體電腦動畫演示,使學生直觀感知:長方形的寬不變,長越長,面積越大;長方形的長不變,寬越長,面積也越大。從而得出結論: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和寬都有關系。所以,教師可以進一步設問:“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和寬究竟有怎樣的關系呢?”第二個問題提出后,馬上放手,引導學生用邊長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擺各種不同的長方形,并把所擺長方形的長、寬、面積記錄到表格中。將大量具體數據展現在學生面前,可以給學生一段時間來講述自己擺長方形的感受,之后,教師就可以繼續提出第三個問題:“請大家注意觀察表格,回想自己擺長方形的過程,你們發現了什么?”給學生討論的時間,最好是在各自的學習小組中進行交流討論。通過討論,有的小組很快發現了其中的規律,迅速得出了“長方形面積=長×寬”的結論;有的學生結合自己擺長方形的過程,經過深入思考,慢慢悟出:擺長方形時,橫著一排擺幾個小正方形,長方形的長就是幾厘米;豎著擺這樣的幾排,長方形的寬就是幾;每排小正方形的個數×排數=小正方形的總個數,因此,長×寬=長方形的面積。雖然看起來用的時間多了一些,可是通過親自參與而得到的知識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是一種鍛煉。通過這種教學過程,教師一層層精心的設問之下,逐步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學生開展了積極的智慧活動,不僅學到了知識,而且數學思維能力得到了切實的培養。
四、多留一些時間給學生去探索、發現
為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訓練和提高,小學數學教師要轉換教學觀念,多一些耐心,給學生多一些時間讓他們自己探索。學生沒有經過數學訓練,他們接受新知識總是需要一個過程,如果教師著急而想著盡快告訴學生,就回到了以前的老路子。雖然如今多媒體課件教學有很多的優勢,不過對于小學數學教學,教師還是應該多讓教具參與進來,讓學生親手操作,在操作中既鍛煉了他們的綜合素質,又能在其中領悟一些數學的真諦。而且,經過自己努力之后收獲是最能讓人有成就感和幸福感的,伴隨著這些積極的感受,學生會更加自覺地參與到學習中。如今的教材也是與生活聯系非常緊密,很多題目都是生活中常見的問題,通過實際的操作體驗,學生就可以找到問題解答的思路。所以,教師要注意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用適合他們理解力的方式去給他們傳授數學知識,用他們自己主動的參與去掌握其中的精髓,學會舉一反三,精益求精。
五、在合作學習中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人在社會中不是孤立生存的,每個人的資源都是有限的,因此,每個人都需要得到他人的幫助。合作學習是培養學生的樂群互助精神的良好途徑,通過一起討論學習,讓學生去掌握人際溝通的方法,學會尊重他人,學會忍讓,學會堅持自己的主見。更重要的是,當合作小組中形成了一種和諧穩定的氛圍之后,這種積極的氛圍會讓學生受到良好情緒的感染,產生對互助合作學習的正向情感,自然就提高了積極性。
總之,在新課標的指導下,小學數學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將培養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作為重要目標,采用情境教學法、小組討論法等多種新的創新學習方式,促進他們自主性的發揮。另外,教師也要注意營造無條件接納的班級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讓學生們在愉悅寬松的氣氛中,學習知識,培養健康積極的心態。
參考文獻
[1]陳啟軍.數學課堂中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J].語數外學習(數學教育),2012,(10).
責任編輯 王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