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歡
【摘 要】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倡導教師在課堂中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和生活化的教學內容,從而激發和促進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動力,本文就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意義和生活化教學的方法展開,希望通過廣大一線數學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真正的做到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關鍵詞】小學數學 生活化 教學意義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9.148
生活中處處皆是學問,處處皆有數學,可見數學對于日常生活的重要性。而現在的小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促使小學生對數學的學習失去興趣和動力。而數學的教學過程卻出現了一些問題,導致學生失去學習數學的興趣,認為數學很難學好。因此將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引入到小學階段的教學過程中,已經是很有必要。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即指教師在課堂中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現課本內容,以生活化的方式設置情景問題,讓學生從自身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聯系生活與數學之間的關系,用數學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從而倡導學生積極探究、體驗數學,用數學的學習方式來認識數學、理解數學和創造數學。
一、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意義
(一)提升小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小學數學的生活化教學,就是要打破數學與生活之間的隔閡,倡導用小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知的數學知識去體驗生活中數學的原型。多去留心觀察生活中的數學,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都是有一定的數學模型可以解決。生活化的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除了注重課本知識的傳授外,還要引導學生積極的運用所學的知識到實際問題的解決中去。例如:在講解簡單的加減乘除時,就可以讓學生聯系生活,想想看日常的生活中,用到這些的地方。如:超市購物找零錢、陪爺爺奶奶去菜市場買菜等,啟發學生將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用到實際的生活中,讓學生充分的感受到數學學習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意識到數學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好數學給日常生活帶來的便利。
(二)提升小學生的數學素養
小學生的數學素養既有智力因素也有非智力的因素,智力因素是先天的,筆者這里不在討論,非智力的因素是可以通過后天的學習和習慣的培養、思考問題方式的培養等來改變。數學素養就是指小學生用數學的思維、思想、方法等去認識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從而解決問題,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和價值觀。小學數學生活化的教學能夠促進學生對數學語言的理解,例如教師可以提問:“你覺得效率和在哪些生活場景中存在?”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回答來判斷學生對數學語言的理解。傳統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給出的會到多半是“兩個貨車一起運貨時,兩個工人一起維修門鎖時”。而將生活化教學引入到教學課堂中,學生的回答會更加開放,不在拘泥于別人是什么、怎么做的,而是“周末我和爸媽一起打掃家庭衛生時”這樣的理解。表達的數學語言要豐富的多,生活化的多。小學數學的生活化教學能夠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可以分兩個班的小學生,一個是已經生活化教學課堂一段時間的,一個是沒有生活化教學的。讓他們把自己平時遇到的問題寫下來,每周一個固定的時間,整理他們的問題,會發現不論在問題的數量還是質量上,接受生活化教學課堂一段時間的學生提出的問題不再是簡單的怎么解決這個問題,而是有關某一個知識是怎么產生的?來源是什么?他的應用價值以及和其他知識之間的關系?這些問題都有一定的開放性和現實性,是對生活聯系緊密才會有的疑惑。提出問題,尋找解決的方法,這正是小學階段教學過程重要重點培養的小學生的數學素養。
二、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方式
(一)教學內容的生活化
生活化的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就是讓小學數學教學內容和小學生的生活更接近,這樣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隨著課程的不斷改革,教師要放棄傳統的教學過程中,“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一線的數學教師需要將課本的內容和實際生活有機地聯系和整合,讓學生們從熟悉的場景中去接受和學習陌生的新知識。教師在課前要鉆研教材,明確教學內容和要達到的教學目標。這樣才能有針對性的選取生活中的素材和教學內容的結合,這樣才能在有利于教學目標實現的前提下,讓教學內容和課本內容的完美結合。但在素材選取的過程中,教師也要考慮到小學生的特點,即使是一些司空見慣的現象,小學生也不一定是認識全面的。在選取素材和教學內容結合的過程中,教師要走進學生的生活,熟悉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把握小學生在每一個階段的認知水平的差異,這樣才能真正地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
(二)教學方式的生活化
教學方式的生活化是把課堂的主體變成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中有參與感,從而讓學生有學習的興趣。小學階段的教學應該是一個師生互動占主導地位的雙向階段,教師的一言一行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所以在課堂上,教師要盡量的創設一個輕松愉快的氛圍,培養小學生的學習興趣。隨著新課標的不斷改革,要求教師多加關注學生興趣的需求,給學生創造一個敢于展示自己,樂于展示自己的平臺,鼓勵學習積極的參與課堂的互動中,這樣才有助于提升課堂的效率。也還可以采用競爭的方法,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中的競爭無處不在,正是說明良性的競爭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最本質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的。而小學生年齡小,好勝心強,在課堂回答問題的時候,就可以采用競爭的方式。當他們的積極參與獲得老師和同學的認可與肯定,這無疑會增強他們學習的信心,也能使他們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這樣能最大限度地發掘學生的潛力,充分發揮學生個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也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三、總結
“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教不好課的老師”這句話,深刻地反映了現在小學生對數學逐漸失去學習興趣,其本源是教師的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的選取上出現了問題。而小學數學生活化的教學的出現,就是改變這一現狀的有效措施,但教學的生活化對一線教師的要求時在逐漸提高的,要求教師在引入教學內容時選取恰當的生活素材,教學的方式也要更加親和,不在只是教師講,更多的關注點要放到學生身上,看他們對于知識的接受程度和理解程度,再去調整和改進,這需要我們廣大的一線教師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希望通過共同的努力,真正的讓小學生認識到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從而讓他們多去留心觀察生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