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勝+劉旭東
摘 要:2013年余額寶的推出,使互聯網金融走入人們的視線。2016年8月24日,史上最嚴P2P新規(guī)《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業(yè)務機構活動管理暫行辦法》正式發(fā)布,將互聯網金融再次推向風口浪尖。因此,通過從互聯網金融的本質、發(fā)展的可能性以及原因進行分析,最后,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征信 ;P2P ;余額寶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29-0128-02
謝平教授對于互聯網金融的定義是:支付便捷,市場信息不對稱程度非常低,資金供需雙方直接交易,銀行、券商和交易所等金融中介都不起作用,可以達到與現在直接和間接融資一樣的資源配置效率,并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這種互聯網金融模式定義的核心是嘗試擺脫金融中介在資金流轉過程中的作用,將中介機構從市場交易主體中剔除。在理想的狀態(tài)下,互聯網金融將依托互聯網的現金技術和分享、公開、透明的理念讓資金在各種主體之間的流通達到直接、自由的狀態(tài);同時,通過數據分析控制信用風險,最大程度降低違約率,金融中介的作用不斷弱化,每個個體都是一個“自金融”。
一、互聯網金融的本質
(一)互聯網的本質
互聯網的本質在于降低交易成本、減少信息不對稱和去中介化,通過這些,寄希望于實現社會以及經濟生活整體運行效率的提升。互聯網精神的本質在于開放、共享、平等、普惠。降低交易成本體現在互聯網通過優(yōu)化經濟運行的流程,能夠有效降低各種交易成本,比如通過互聯網開證券賬戶的實施,顯著降低了投資者的證券交易成本。減少信息不對稱體現在互聯網通過直接連接各種交易的參與方,增加信息的透明度,并通過大數據等手段以及有效的約束信用機制實現對客戶信息的進一步挖掘,減少交易中的信息不對稱,從而防范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比如,支付寶的發(fā)展有效解決了買賣雙方的信息不對稱,能夠防范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去中介化體現在互聯網通過互連互通的本質將交易的各個參與方直接連接,比如P2P的發(fā)展,其通過將借款人與放款人直接互聯,促成交易,就是去中介化的體現,實現了在沒有金融中介參與的情況下高效解決資金融通問題。
(二)金融的本質
金融的基本功能在于通過跨越時間、空間的資金配置,實現供需雙方的資金融通,服務于實體經濟的發(fā)展,從而實現社會資源配置的最優(yōu)化。具體表現就是資金在各個市場主體之間的轉移。按照資金的融通方式,可以分為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直接融資最典型的方式就是股權融資,出讓方和受讓方直接對接;間接融資主要是債權融資,銀行借款是最常見的形式,資金的出讓方和受讓方不直接進行對接。由于資金出讓方和受讓方并沒有足夠的時間和能力進行對接,中介機構開始出現,并完成資金需求和供給的匹配。以銀行為例,資金出讓方將資金存入銀行,銀行對資金進行統(tǒng)一調度和安排,發(fā)放給貸款企業(yè)。出讓方獲得了存款時銀行給予的利息,即資金出讓成本;企業(yè)貸款時則需要給銀行利息作為資金使用成本,兩者的利息差額就是銀行的盈利,即信息不對稱產生的交易成本。
(三)互聯網金融的本質
互聯網金融的本質是以技術替代人力和網點,優(yōu)勢在于大數據及網上交易便利帶來的低成本。它為金融市場帶來了創(chuàng)新的思路和新鮮的力量,整合了互聯網人氣高、傳播速度快、大數據等特征和金融機構豐富的積累和專業(yè)的金融服務能力,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的挖掘和創(chuàng)新、運用,為金融活動參與各方提供更為豐富的金融服務。比如快捷的支付服務,其中以支付寶、財付通為代表。余額寶的崛起則顛覆了傳統(tǒng)金融機構抓大放小的觀念,在金融服務的角度的詮釋了長尾理論:數量眾多、凈值低下的小客戶,也可以形成大規(guī)模的收入,足可以和高凈值客戶帶來的收入相匹敵。P2P行業(yè)誕生以及快速發(fā)展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現有金融體系服務小微企業(yè)和中小個人投資者的效率不高的問題,推動了居民在線金融活動的習慣。
二、我國互聯網金融發(fā)展的可能性及原因
(一)逐步健全的法律法規(guī)
雖然互聯網金融諸多業(yè)務在法律法規(guī)方面存在大量的空白,但為規(guī)范互聯網金融行業(yè)發(fā)展,國務院制定了《征信業(yè)管理條例》等行政法規(guī),央行等部門制定了《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等部門規(guī)章。2016年8月24日,由銀監(jiān)會牽頭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業(yè)務機構活動管理暫行辦法》正式發(fā)布,明令禁止了13種業(yè)務模式。
(二)技術進步提升資源配置效率
金融的本質功能是融通資金,實現供需雙方的匹配。由于需求雙方的信息不對稱,以銀行、證券為代表的一系列金融機構承擔起了中介的角色,推動了資金的擁有權和使用權的分離,實現風險和收益的匹配。這種匹配會大幅度提升資源的有效性,但成本巨大,具體表現為金融機構的利潤、稅收。互聯網技術的進步,尤其是社交網絡、搜索引擎、大數據技術出現以后,市場信息不對稱程度減弱,個人和企業(yè)的日常行為可以被充分記錄、查找和分析,并以此為基礎構建風險定價模型,使信息處理成本和交易成本大幅度降低。在供需信息充分透明、交易成本極低的情況下,中介的職能將會被削弱,資金的供求雙方可以進行面對面交易,雙方或多方交易可同時進行,可通過拍賣等方式進行定價,供需雙方都有透明、公開的機會,市場的公平性和有效性會較傳統(tǒng)金融行業(yè)大幅度提高,達到接近完全競爭的理想狀態(tài)。
(三)征信市場逐步向民間資本開放
由于信用是現代商業(yè)活動和現代金融的基礎,征信的短板,直接制約了中國信貸市場的發(fā)展。更為重要的是,對于互聯網金融而言,信用審核環(huán)節(jié)線上化的趨勢意味著未來基于信用的貸款比例將會越來越高,而在無抵押的情況下,對用戶信用值的評估水平將直接影響平臺的風險定價水平,進而影響平臺壞賬率的控制。令人欣慰的是,政策支持征信業(yè)務向民間放開。2015 年1 月5 日,人民銀行印發(fā)《關于做好個人征信業(yè)務準備工作的通知》,要求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騰訊征信有限公司、深圳前海征信中心股份有限公司等八家機構做好個人征信業(yè)務的準備工作,準備時間為六個月。這意味著央行向這八家機構頒發(fā)了個人征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使民間征信公司成為對現有央行和政府背景征信中心的有力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