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愛興
摘要:《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小學數學教學中增設“實踐活動與綜合應用”的內容,這既是適應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也是數學教育改革的必然。其目的是為發展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提供機會,為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創新能力創造條件。
關鍵詞:數學教學;實踐活動;開展
在具體教學過程中,不少教師普遍反映綜合實踐活動難教,認為這樣的課堂教學課前要準備很多資料,組織學生參與有難度,往往還是停留在過去的“照本宣科”或“填鴨式”的課堂模式,有的甚至把每個學期安排的一個“綜合與實踐”的教學內容也刪去不教。這樣大大違背了我們教學目標。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我對“數學綜合與實踐”的教學進行了深入思考和積極的探索。[1]下面,我以《觀察物體》一課為例,敘述我的一些做法,力求讓學生在實踐中感悟 在體驗中提升,同時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一、注重創設情境,讓學生積極參與活動
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學習有興趣,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在本節課的導入環節,我運用“拍手”、“猜一猜”的游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在新授過程中,我采用了學生喜愛的玩具熊貓為素材,以觀察熊貓活動為主線展開教學。通過本位觀察、換位觀察、全面觀察,讓學生親身體驗到觀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熊貓的樣子也不同,由實物到照片,形象直觀,遵循兒童由淺入深,逐步推進的認知規律。在練習時,創設了猜一猜和拍照的游戲情境,通過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物體的不同形狀猜測物體,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也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學生興趣。
二、注重體驗教學,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過程
實踐性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最突出的特點。因此,在組織活動時,要以自然界、現實生活和社會實踐為基礎開發課程資源,要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去。教學中我盡可能給學生提供觀察、思考的機會;參與、表現的機會,注意學生的親身體驗。如組織學生分小組經歷本位觀察、換位觀察、全面觀察的活動,通過有目的的指導和分層次的活動,幫助學生逐步學會從不同角度去觀察物體的方法;指導學生不僅要仔細地去觀察,而且要注意觀察到了什么,從而提高了觀察活動的有效性。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活動中交流,同時對自己的感悟加以驗證。使學生充分感受蘊藏于這種教學活動中的歡樂與愉悅,從而達到促進學生自主發展的目的。
三、注重知識與生活的聯系,讓學生體會數學的有效價值
課堂學習與生活實際緊密地結合起來,這樣不僅可以拓展課程時空,使學習不僅指向課堂,也可以提供生活世界給學生理解和體驗,打開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對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本節課我創造大量條件,讓學生把課堂中所學的知識和方法運用于生活實際中,如:拍照、看照片猜同學、觀察本校的教學樓、碉塑、鋼琴照片等,通過這些活動,不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和生活的聯系,知道數學知識來自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真正感悟到數學的有效價值。
四、注重評價與反思,讓學生的認識得到提升
客觀、正確地評價具有一定的導向性和激勵性,實踐活動結束后,組織學生進行評價是很有必要的。學生在自我評價、小組評價和教師評價中交流各種體會,總結經驗,升華認識。這樣有助于小組間相互合作,相互幫助。評價反思的過程是學生所學知識內化的過程,是不斷產生新問題的過程。所以,在本節課后,我組織學生從學習過程和小組合作學習方面進行評價。主要看學生是否參與了實踐活動的全過程,找出活動中的閃光點,多鼓勵、多表揚,讓學生樹立下次參與實踐活動的信心。同時還要幫助學生客觀地分析活動中的不足之處,以利于下次活動的開展。[2]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上好綜合實踐活動課,除了要深刻的體會綜合實踐活動的內涵,我認為還要結合學生的特點,因地制宜,適當選擇內容和方式,并將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將學校、家庭和社會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為提高學生的研究性學習能力、終身學習能力、綜合實踐能力作出積極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姚章服.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實踐活動[J].教育評論,2004(01):109-110.
[2] 劉永萍.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實踐活動之我見[J].讀寫算:教育導刊,2013(1):6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