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芙玥+王越+王德山

摘 要 微閱讀是一種借短消息、網文和短文體生存的新興的閱讀方式,也為中醫藥文化的傳播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文章選取天津中醫藥大學本科生為調查對象,通過發放調查問卷的形式,研究了在校大學生對中醫藥文化知識獲取情況,發現了在傳播過程中出現體系不健全和片面性等問題,并提出中醫藥文化傳播與微閱讀形式相結合以及完善監管制度促進中醫藥文化科學傳播等建議,以引導大學生更好地利用微閱讀吸收中醫藥文化知識,幫助社會相關人士更好地進行研究中醫藥文化傳播。
關鍵詞 微閱讀;中醫藥文化;傳播;知識獲取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08-0044-03
中醫藥文化是以中醫藥為核心基礎體現出來的一種物質的和精神的成果,是中國文化史乃至世界文化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中醫院校不僅是培育中醫藥人才的搖籃,也是傳播中醫藥文化的重要陣地。如何在微閱讀情境下更好地面向在校大學生傳播中醫藥文化知識,幫助他們學習中醫藥專業課程,提高在校大學生中醫藥文化素養成為研究的關鍵。微閱讀作為一種借短消息、網文和短文體生存的新興的閱讀方式,其短小、迅速、方便的特點深受青年人的喜愛。因此本文以天津中醫藥大學大學生群體為調查對象,借助微閱讀的傳播途徑,從中醫藥文化內容入手,探究在微閱讀情境下大學生獲取中醫藥文化知識的更好途徑和方法。
1 中醫藥文化傳播的重要性
中醫藥文化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醫藥學的靈魂,是中醫藥事業的重要推動力,而中醫藥文化的傳播對復興傳統文化、實現中醫藥學價值、促進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滿足社會民眾的健康需求、提升國家軟實力具有重要的意義[2]。為增強中醫藥行業文化自信,發揮中醫藥文化對事業發展的引領作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于2016年底印發《中醫藥文化建設“十三五”規劃》,明確了挖掘中醫藥文化內涵、構建中醫藥文化傳承體系、打造中醫藥文化傳播平臺、推動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轉化創新以及完善中醫藥文化建設機制五項重點任務。為積極響應國家政策號召,一些優秀的中醫藥的網站(例如國醫在線、中國中醫藥網等)也加大了推送中醫藥傳統文化內容的力度,許多大型醫院也相繼推出微信平臺,這些都極大地提升了中醫藥文化在社會中的影響力和地位。
中醫藥文化傳播對于我國中醫藥高等教育也有重要作用,醫學和藥學富有中華幾千年文化積淀下的哲學思維、世界觀價值觀[3]。培養中醫藥人才,不僅要教授其專業知識,更需要進行中醫藥文化的教育。中醫藥院校學生只有深入領會掌握了中醫藥文化知識,才能真正學懂專業知識并加以有效運用。
2 微閱讀情境下大學生中醫藥文化知識獲取現狀分析
為調查微閱讀情境下天津中醫藥大學大學生中醫藥文化知識獲取情況,本文通過隨機抽樣方法,采取問卷調查搜集一手數據,以本校在校本科生為調查對象,選取8個學院,共發放問卷400份,回收有效問卷320份,問卷有效率80%。其中男生29.69%,女生70.31%。這些學生中,中醫藥專業占43.44%,中醫相關專業占13.44%,非中醫藥專業占43.13%。
2.1 中醫藥文化知識的傳播渠道及可信度分析
中醫藥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中醫藥學領域的具體體現。所以中醫藥文化的傳播一直以來都是備受重視[4]。根據調查顯示,天津中醫藥大學大學生通過課堂、講座、書籍和報刊、專業網站、電視或廣播、他人講述、手機報、手機App、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渠道接收了解中醫藥文化知識。同學們同時采用多種方式了解中醫藥文化知識,74.38%的同學通過課堂了解中醫藥知識,49.69%的同學通過書籍與報刊了解中醫藥知識,在所有微閱讀方式中,通過手機報了解學習中醫藥文化知識的同學有13.75%,使用手機App的同學有23.13%,使用微博的同學有30.63%,而使用微信平臺的同學有41.25%,是使用人數最高的微閱讀方式。除去課程要求外,以微信公眾號等為代表的微閱讀方式已成為學生課外學習和了解中醫藥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在各種傳播渠道的可信度調查中,70.31%認為課堂獲得的中醫藥知識比較可信,52.5%認為現場講座比較可信,61.25%認為書籍和期刊比較可信,60.31%認為專業網站比較可信,13.13%認為電視或廣播比較可信,手機報、手機App、微信公眾號、微博方式可信度分別僅占3.13%、4.06%、9.69%、5%。由數據可以看出,同學們獲取中醫藥文化的渠道有很多,其中新興的微閱讀方式雖使用率較高,但在廣大受眾中的可信度不高,其內容的權威性有待提升。
2.2 對中醫藥文化的態度及關注內容分析
首先,關于對待中醫藥文化的態度,54.06%的大學生認為中醫藥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61.56%的大學生認為有必要在年輕人中傳播中醫藥文化知識。可見,同學們對于傳統中醫藥的態度還是比較熱情的,大多數人對于中醫相關知識會有一定的了解。
其次,從關注內容來看,中醫治病和養生保健是關注度最高的兩項,占比分別為71.25%、73.44%;然后是中醫藥美容占47.81%;中醫藥傳統文化和中藥知識關注比例分別為36.88%和32.5%(如圖1)。另外,小組也調查了在中醫藥文化宣傳中大學生所認為應加強的內容,68.44%選擇中醫保健養生知識,62.5%為中醫技能操作,中醫藥文化知識和中醫藥基礎理論知識分別為55.94%和46.56%。由此可見,不論是大學生喜愛關注的還是想要加強傳播的都比較偏向于日常生活實用性和專業相關的內容。
2.3 影響較大的中醫藥宣傳微信平臺
在微閱讀方式被廣泛利用的背景下,與中醫有關的網絡平臺上的知識內容也很豐富,本校大學生中有許多人通過關注微信平臺學習知識,例如愛優醫、罾事物語、悅讀中醫、厚樸中醫等。這些微信公眾號來源廣泛,有本校學生所創的平臺,有中醫藥書籍出版機構和中醫診療機構所建官微,也有普通的個人公眾號。中醫類微信公眾號在內容上以養生保健和貼近生活的實用技巧為主,也有與中醫相關的文化知識,這與學生的關注點相契合,滿足學生的課外學習需求;有些公眾號與學生學業有關,如中國中醫考研等。
與傳統紙質出版物相比,微閱讀途徑傳播方便,可隨時利用手機等掌上電子設備查閱。微閱讀的內容在語言上也很通俗,較為輕松,生動有趣味性,易于普及,同時在傳播手段上也具有優勢,微閱讀模式下可采用視頻與圖文相結合傳播知識(如五禽戲的視頻教學),使知識傳播更加直觀、形象。公眾號在傳播中醫知識外還介紹相關擴展內容,如文化背景知識和名人趣事等,有助于學生開擴視野,增加對中醫藥文化的了解。
2.4 中醫藥文化發展的問題與建議
相比于西醫,中醫的發展速度相對緩慢。對此,77.5%的同學認為是人們對于中醫認識不夠,55.31%認為政府相關政策不完善,52.19%認為中醫人才匱乏,56.88%認為中醫治療較慢,療程較長,44.69%認為科研缺乏創新。由此可見,大部分人認為宣傳與傳播措施的不足是制約中醫藥發展的主要因素。
在如何提高中醫藥影響力的調查中,67.5%的人認為要積極開展中醫義診活動,47.5%認為要多舉行中醫藥相關講座,52.19%認為要多進行中醫傳統技術演示,58.13%認為要開放中醫藥博物館,讓更多的人近距離接觸和認識中醫,知道中醫的優勢,進而接受并重視中醫。而56.88%的人認為政府應該撥出充足經費加大中醫宣傳力度,63.63%認為可以出版通俗易懂的中醫藥方面的圖書和影視作品等。可見,多樣化、通俗化的傳播方式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是提高中醫藥影響力的重要手段。另外,44.38%認為可以利用微閱讀形式進行中醫藥文化知識推送,例如微信公眾平臺、微博等,加大中醫藥的傳播,擴大其影響力。
3 當前中醫藥文化傳播中存在的問題
中醫藥文化傳播是中醫藥事業得以繼承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5]。當前中醫藥文化傳播還面臨著許多問題,本課題組立足問卷調查分析,總結制約中醫藥文化傳播的原因的如下。
3.1 傳播體系不健全,傳播途徑單一
目前我國中醫藥文化傳播主要有兩條途徑,一是通過中醫藥院校,二是利用大眾媒體傳播。前者主要目的是培養熟悉中醫藥診療技術的人才,專業性強,理論深奧,不利用大眾普及。后者傳播方式多樣,發布信息的門檻較低,其中包含了大量未經科學認證的信息,造成魚龍混雜,使民眾逐漸產生排斥心理。
3.2 傳播對象片面,受眾缺乏對中醫藥文化的宏觀認識
目前我國中醫藥文化的傳播對象大多是中老年人,其關注點是從中醫藥文化中獲取養生信息。青少年身體強健,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意識較為缺乏,認為傳播中醫藥文化與自己無關。這兩種觀點都不利于中醫藥文化的傳播。首先,部分人認為養生文化等同中醫藥文化,這種觀念是片面的,應加大宣傳力度,讓民眾認識到祖國醫學文化的博大精深。其次,傳播中醫藥文化是每一個人的義務,青少年應該積極參與。
3.3 文化導向偏激,盲目推崇西醫
傳統中醫藥是以古籍與文言文為載體的以傳統哲學思想為核心的知識體系,而五四時期新文化運動提倡新文學和科學,反對舊文學和文言文。文化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批評日趨猛烈,醫學界也開始抨擊傳統中醫學,主張大力引進西醫和改造中醫[6]。這種觀念影響至今,很多人仍對中醫持有偏見,成為阻礙當代中醫藥文化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4 關于傳播中醫藥文化的建議
4.1 微閱讀方式與中醫藥文化傳播相結合,拓展傳播途徑
本課題組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人認為制約中醫藥文化發展的重要原因是宣傳與傳播措施匱乏。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信息的傳播途徑不斷更新,傳播速度加快。將中醫藥文化傳播與互聯網緊密結合是順應時代發展的策略。受眾需要大眾化的語言傳播途徑,因此微信公眾號、微博、博客等微閱讀平臺都成為傳播中醫藥文化的便捷載體,極大地豐富了中醫藥文化的傳播途徑。這些平臺擁有各個年齡段的閱讀群體,擴大了中醫藥文化知識傳播的范圍。掌握基礎中醫藥文化知識的相關機構應充分利用微閱讀傳播的優勢,向民眾宣傳中醫藥文化知識,從而構建完善的傳播體系。
4.2 完善監管制度,增強傳播中醫藥文化的科學性
從調查問卷反饋的信息來看,大學生之所以不選擇從微博和微信等平臺獲取信息,是因為這些平臺沒有嚴格的監管制度,發布的信息雜亂且缺乏科學性。公眾渴望獲取權威的中醫藥文化信息,這就需要相關的專業機構利用微閱讀方式發布準確科學的中醫藥文化信息,使受眾對中醫藥文化有較宏觀的認知,引導部分民眾逐漸改變對中醫藥文化的偏見。此外凈化網絡也需要政府的介入及社會的廣泛支持。
微閱讀方式是互聯網時代傳播信息的較好選擇,其廣泛性、全民性的特點將使之成為傳播中醫藥文化的良好途徑。當代青年,也要擔負起傳承中華文化的重擔,讓中醫藥文化成為有無限生命力的發展中的文化,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持。
參考文獻
[1]周波,梁爽.淺談中醫藥文化[J].內蒙古中醫藥,2013(1):111.
[2]張濰漪,孫春玲,杜易洲.淺析文化社會學視角下中醫藥文化傳播[J].中國社會醫學雜志,2016,33(2):110-112.
[3]劉儀輝.互聯網視角下中醫藥文化傳播網站的建設與思考[J].科技傳播,2016(19):94-95.
[4]胡真,王華.中醫藥文化的內涵與外延[J].中醫雜志,2013,54(3):192-194.
[5]余瀏潔,朱珠.互聯網時代中醫藥文化傳播新思路[J].現代商貿工業,2016(11):51-53.
[6]劉新鷗,申俊龍,沈永健.中醫藥文化傳播現狀及傳播模式分析[J].中醫雜志,2016,57(10):81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