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創新驅動下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高校大學生是創新創業的主力軍,而創業能力決定了創業的總水平和成功率。本文從創業能力的構成要素入手,對經管類專業本科生的創業能力進行了調查與分析。結果顯示,盡管大學生有較強的創業意愿,學習能力較強,但實際創業動力不足,對專業知識實踐運用以及創新能力有待提高。對此就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在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效融合過程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和探索。
關鍵詞:經管類專業 創業能力 創業意愿
中圖分類號:F06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3(c)-183-02
1 創業能力的構成
1.1 國內外的相關研究
對于創業能力的構成目前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國內外學者從不同角度對創業能力的構成進行了研究分析。斯蒂文森強調機會和信心,他指出“創業是一個人追蹤和捕獲機會的過程。所以,有三個方面的能力對于創業非常重要,即覺察機會、追逐機會和意愿以及獲得成功的可能性和信心”;安德魯·利邁克爾·梅納德在對100多家企業研究之后,提出領導者應該具備7種能力,即洞察力、首創精神、感召力、參與、應變能力、個性和言必行等[1]。我國學者郁義鴻認為,“創業是個發現和捕獲機會并由此創造出新穎產品或服務和實現其潛在價值的過程。因此創業者必須具有奉獻精神,承擔風險的能力,以及創新能力”;胡旭微認為,“大學生創業能力結構應該包括把握機會能力、決策能力、領導能力、用人能力、學習能力和抗風險能力”等[2]。
1.2 創業能力的構成
在參考國內外主要專家、學者相關研究的基礎上,本文認為大學生創業能力的構成包括三方面,即行為能力、學習與創新能力和專業能力。
(1)行為能力
行為能力指在創業過程中遇到各種問題時的應對能力,他與情商的內涵有很多共同之處,是保證創業成功的重要因素。具體包括風險承受能力、堅忍不拔和處理危機能力、主動性、協調能力、決策能力及溝通能力等。
(2)學習與創新能力
學習能力是指以快捷、有效的方式獲取準確知識、信息,并將新知識融入已有的知識體系,轉化為自身經驗的能力。但對于一名成功的創業者來說,光有學習能力,掌握很多知識是不夠的,還需要將學習能力轉化為創新,即在特定的環境中,通過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不斷向社會提供有價值的東西,才能保證企業持續穩定地發展。
(3)專業能力
創業者在創業過程中,首先要考慮的是創業者的專業能力與所選擇的創業項目是否有結合點,一般應該在自己熟悉的領域進行選擇。創業者應具有的專業能力主要體現在創辦企業中主要職業崗位的必備從業能力、接受和理解與所辦企業經營方向有關的新技術能力、把所掌握的各方面的知識運用到本行業實際的能力[3]。
2 經管類專業本科生創業能力調查結果分析
創業能力簡單來說是創辦一家企業的能力,創業能力的高低直接決定創業者的勝敗,一旦機遇來臨,具有較高創業能力的人更能順利創辦起自己的企業,并將其發展起來。而經管類專業的學科特點決定了其天然就具備進行創業教育的土壤,所以先了解經管類專業學生的創業能力,并進行必要的培訓,對于后期全面推廣創新創業教育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本文主要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對長春4所高校經管類專業本科生的創業意愿和創業能力進行調查,共發放問卷500份,回收有效問卷370份,得出以下調查結果。
2.1 創業意愿的結果分析
根據調查結果我們發現,當今大學生對于創業的認識度很高,在被調查的370名同學中,有309名同學表示他們對創業很感興趣,僅有61人表示對創業沒有興趣。但理想和行為總是有差異的,當機會擺在同學們面前時,并不是所有人都會義無反顧的選擇創業。問卷中針對“我愿意失去一些經濟收入,以實現自己創業的想法”這一問題持贊成態度的同學占41.6%,而持反對觀點的同學占26%,32.4%的同學持有的是中立態度。可見,學生們的創業精神并沒有創業意愿強烈,這正好符合實際情況,雖然同學們會滿腔熱血地參加創業培訓,可一旦需要自主創造機會進行鍛煉時,卻很少有人愿意付出犧牲和努力。
2.2 創業能力的結果分析
為了測試經管類專業本科生的創業能力,本文在創新能力、學習能力、溝通能力、決策能力等方面共設計了20個相關問題,并對問題給出:非常不認可、比較不認可、一般、比較認可、非常認可五個選項,依次按1、2、3、4、5計分,用加權平均法計算出每個問題的分值,平均分值越接近5,表明大學生在該方面的能力越突出。表1為此次調查中部分問題的計算結果。
(1)行為能力
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們的行為能力總水平表現一般,每個問題的平均值都在4分以下,具體分析如下:首先,同學們在對做事情要堅持不懈的認可度相對較高,這對創業很重要;其次,同學們表現出來的溝通能力,決策能力以及危機情況的應對能力仍存在一定差距,但他們做事的謹慎度還是很高的,機警是創業者素質的重要構成因素;最后,從第6個問題可以看出同學們對未來情況的預測能力很欠缺,此方面需重點加強。
(2)學習與創新能力
大學生有較強的知識更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表現在問題7和問題8上的分值較高,學習能力是創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礎。只有研究式的學習,帶著好奇、探究和懷疑的學習,才會取得創新的成果[4]。
(3)專業能力
由問題9的結果可知,同學們的知識轉化能力還可以,這與現代教育成果有一定關系,因為各高校都在加強對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但同學們對專業知識的掌握并不是很好,問題10的平均分值才有3.12,所以在創業教育中應重點加強這部分教育。
3 結論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過對大學生創業能力的抽樣調查,了解大學生目前的創業能力,最終為提高大學生的創業能力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方法。盡管本次研究所使用的方法還存在很多不足,調查結果與實際情況會有一定偏差,但對我們未來的研究仍提供了有價值的東西。
3.1 加強創業教育意義重大
各高校開展創業教育,并非要求每名同學都要創業,因為創業并不是人人都適合。開展創業教育的目標存在兩個層次,第一,通過開展創業教育可以鼓勵和幫助少數有創業意愿和創業能力的大學生走上創業道路,這不僅能解決社會的就業壓力,也能在一定程度促進經濟發展;第二,通過開展創業教育可以提升大多數學生的綜合素質,使他們在未來的工作崗位上能持續保持活力,更好地實現自己的價值,為社會和國家做出更大的貢獻。
3.2 創業教育現狀不容樂觀
如今,很多高校開展了以創業教育為主要內容的第二課堂活動,如企業項目競賽、企業實習、模擬創業等,這些活動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起到了積極作用,這在調查結果中均有體現。但同學們對這些活動的效果評價不高,而且學生們的創業能力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原因是目前創業教育缺少針對性,也沒有形成由專業到專長,由專長到創業的培養過程。要加強創業教育,各高校的創業教育培訓體系一定要有所改革,特別是在創業能力建設方面要有所突破。
3.3 實現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勢在必行
如何加強大學生創業能力,國內專家、學者已經提出了很多建議,如建立完善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營造良好的校內外創業環境、加強創業教育的師資培訓等[5]。但僅僅把創業教育作為通識教育是不夠的,那必然失去它本身的風采,只有將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融合,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們的創業能力。對專業教育來說,創業教育的融合使本專業知識能更好地被學生理解和掌握;對創業教育來說,專業教育的融入使其有了理論支撐,更大限度地達到其愿景,最終培養出既懂專業知識又有創新創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 劉艷.大學生自主創業能力的培養途徑[J].江蘇高教,2010(3).
[2] 郭占元.創業基礎理論應用與實訓實練[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3] 黃明安,陳丹.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研究[J].當代經濟, 2013(24).
[4] 大學生創業研究課題組.大學生創業能力研究報告[J].廣東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6(63).
[5] 李業旗,孫楊.新形勢下加強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方法與途徑[J].考試周刊,2012(79).
①基金項目:2015年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經管類專業創業教育與專業課教學有機結合的研究與實踐》(GH150739)。
作者簡介:王明明(1982-),女,碩士研究生,講師,主要從事經濟學和統計學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