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嘉佳 陶維
摘 要:旅游精準扶貧已經成為我國新時期扶貧攻堅的新路徑和重要舉措。本文運用文獻研究法從旅游精準扶貧識別、扶貧效應、路徑選擇等方面對旅游扶貧的相關文獻進行梳理,對代表性觀點進行概述,并結合現有研究的不足對未來的研究方向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精準扶貧 旅游扶貧 文獻綜述
中圖分類號:F5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6(b)-037-02
貧困既是一個普遍而常見的經濟現象,也是一個涉及社會、精神、人文、健康、知識等諸多方面的社會現象。為減緩甚至消除貧困,各國或采取以政府為主導的財政扶貧模式,或采取以產業化帶動為核心的開發式扶貧模式。繼英國國際發展局提出了扶貧旅游(Pro-poor Tourism)的概念之后,以旅游業為支撐的旅游扶貧備受國內外學術界、政府和社會的關注。作為一種能夠促進減輕貧困、提高貧困人口凈效益的旅游發展方式,我國旅游扶貧主要源自于旅游業的發展實踐,在經歷了從1984年~2012年自發階段、旅游促進階段、實施操作階段后,逐步進入了多措并舉促進旅游扶貧階段。2014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要求要不斷創新扶貧模式、進行精準化扶貧,改變以往“漫灌”式的扶貧方式,采取“滴灌”式深挖貧困地區發展潛力,實現貧困地區以自我“造血”的形式徹底擺脫貧困。
隨著精準扶貧思想的不斷升華和精準扶貧理論框架的進一步完善,學者們從旅游精準扶貧路徑選擇、機制構建、扶貧效應、資金運用等方面進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以期為旅游精準扶貧工作提供確實可行的措施和建議。本文將從 旅游精準扶貧識別、扶貧效應、路徑選擇等方面對國內學者的研究進行歸納、整理。
1 旅游精準扶貧識別
“精準識別”是實現精準扶貧最為重要的一步,是研究貧困問題的首要問題。鄧小海等(2015)指出要準確區分貧困戶與非貧困戶、哪些貧困人口是否能在旅游開發中直接受益,進而準確識別旅游扶貧目標人群。就識別方式而言,許佳等(2015)用“一少一低一無”的標準確認扶貧對象,賀立龍等(2016)、王小林(2016)使用多維度貧困測度法識別和評價貧困人群,李鵾和葉興建(2015)提出“參與式”識別法替代“層級式”識別法。
當然,一個不錯的、適合的旅游扶貧項目的選定對旅游扶貧開發效果影響深遠,這就必須選擇最適合本區域的旅游發展項目(張春美,2016)。鄧小海等(2015)在綜合考慮資源、人、效益等方面的因素后,提出旅游扶貧項目識別的三大標準,即與地區旅游發展條件相適應標準、貧困人口參與受益標準、效益標準。但這三大標準的執行會限制旅游扶貧項目的選擇范圍(王文艷和余茂輝,2016)。而且,上級政府對旅游扶貧項目的“選擇性平衡”還會造成扶貧瞄準偏離,最終使旅游扶貧項目的選擇更是難上加難。
2 旅游精準扶貧的效應
旅游精準扶貧通過經濟、政治、社會、教育等多個維度對貧困地區的發展產生影響,具體而言,主要包括經濟效應和非經濟效應,并伴有負效應。
2.1 旅游精準扶貧的經濟效益
旅游精準扶貧帶來的經濟效應表現在通過為貧困人口提供就業崗位、促進當地產品銷售等方面增加其實際收入,通過旅游業的“涓滴效應”、“集聚效應”形成產業發展合力,推動地區經濟整體發展。李清娥(2011)就北川羌族自治縣旅游扶貧開發的實踐效應展開研究,結果發現旅游扶貧能夠為當地貧困人口增加就業機會,進而增加其直接收入,改善生活水平,從物質上、觀念上加速脫貧步伐。楊建春和肖小虹(2011)認為鄉村旅游這種使貧困人口離土不離鄉的扶貧方式,能實現產業的轉移升級,帶來收入的持續增長。葉俊(2014)運用問卷調查和數理統計方法,發現旅游扶貧開發改變了當地傳統產業結構,拓展了農村產業鏈,給當地居民帶來了真正的實惠。馮旭芳等(2011)指出貧困人口可以通過開設餐館、旅店,售賣土特產、旅游紀念品等增加收入,從旅游扶貧開發中獲益。李佳和田里(2016)對四川集中連片特困民族地區旅游扶貧開發的調查發展,貧困人口從旅游扶貧中獲得的收入來源按金額排序分別是財務性收入、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收入,而且旅游開發后從事行業及家庭收入都出現了明顯的增幅。
2.2 旅游精準扶貧的非經濟效益
旅游精準扶貧帶來的經濟效應包括環境效應、社會文化效應等。葉俊(2014)研究指出,旅游扶貧工作的推進極大地改善了貧困地區的交通、環境狀況,穩步提升貧困人口的文化水平、發展觀念。楊建春和肖小虹(2011)指出,鄉村旅游精準扶貧工作還能增強貧困群眾與外界的溝通交流,擴展貧困人群眼界的同時不斷提升基本素質。馮旭芳等(2011)認為,旅游扶貧可以促進貧困人群思想觀念的更新和現代意識的培養,提高婦女的地位和自信心,提升受教育比例。鄧小海(2015)認為旅游精準扶貧能夠改善當地的環境使貧困人口受益,如教育水平提升、文化水平提高、交通設施改善、自尊心增強、醫療設施改善等。
2.3 旅游精準扶貧的負效益
由于貧困地區本身經濟基礎較差、基礎設施配套不到位、發展觀念相對滯后,致使旅游扶貧推進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負效應。劉筏筏(2006)強調,旅游業的季節性波動使得貧困人口參加旅游開發的機會成本加大,降低了貧困人口的參與度,使其難以獲得扶貧旅游開發的利益。楊建春和肖小虹(2011)發現,對外部的過度依賴使得貴州多個旅游扶貧地區成了“旅游飛地”,大量的旅游收益外流;而且相對不足的貧困人群參與度,又無法為其帶來更多實際好處;加之盲目重復的建設致使資源被嚴重浪費。鄧小海(2015)指出,薄弱的基礎條件使得貧困地區在旅游扶貧過程中出現了嚴重的漏損,貧困人口真正獲益面非常有限。
3 旅游精準扶貧的路徑選擇
針對發展旅游業實現精準扶貧過程中可能出現或已經出現的各種問題,學者們從以下幾個方面探尋旅游精準扶貧的路徑和發展戰略。
(1)在精準識別方面,要摸清貧困規模、貧困人口分布情況、建檔立卡情況,解決幫扶誰、如何幫扶的問題。鄧維杰(2014)指出結合國家政策對貧困村進行分類管理來確定貧困規模,并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融合的貧困戶識別機制精準識別幫扶對象。鄧小海(2016)針對不同區域環境和貧困人口狀況,采用矩陣分析法精確識別出那些有勞動能力并愿意參與旅游扶貧開發的貧困人口,并使用RHB戰略對旅游扶貧項目進行精準識別,從而將資源合理配置到貧困人口和扶貧項目上。
(2)從政府職能視角看,要充分發揮政府在旅游扶貧中的主導作用,制定相應的旅游扶貧規劃和政策措施,以緩解貧困、增加平等。薛定剛(2016)認為政府還要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和投資環境,擴展招商引資渠道,建立健全旅游精準扶貧管理體制與合作機制。曾名芹和梁燕平(2015)從旅游生產要素整合的角度出發,探討旅游精準扶貧工作中地方政府引導下優化整合旅游生產要素的機制,提出完善鄉村旅游扶貧建設系統。
(3)從基礎設施角度看,要在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上下功夫,逐步改善貧困地區的基本生活、生產條件(鄭艷萍等,2016)。柏靈(2016)還指出,要升級貧困地區的旅游交通設施、鄉村環衛設施、接待服務設施,扭轉鄉村游帶給人們的“臟,亂,差”印象,以鄉村旅游帶動貧困農村地區脫貧致富。
(4)從資源開發視角看,首先要能夠準確識別貧困地區旅游資源的容量和質量,深挖資源潛力,以便選擇合適的旅游發展項目(楊福振,2016)。當然,鑒于資源的稀缺性和環境保護的要求,在進行旅游精準扶貧過程中,資源的開發利用必須達到最優配置的狀態才能更好地促進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徐克勤等(2016)進一步指出,旅游扶貧開發過程中對生態資源、民族文化資源、民族古鎮進行有效的保護和利用。
(5)從產業結構整合優化角度,旅游業“集聚經濟”和“涓滴效應”能夠對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帶來有益的促進作用。陳秋華和紀金雄(2016)指出,推進旅游業與農業、運輸業等行業的聯動發展,能夠促進農產品銷售,加快實現旅游富民。張春美等(2016)認為,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實現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可以逐步延伸農村產業鏈,增加就業機會,活躍區域經濟。
(6)貧困人口素質角度看,要構建長效培訓機制,對設計旅游扶貧的農戶進行特色農副產品、餐飲、住宿等實用技術的培訓,努力提升對參與旅游精準扶貧的貧困人口的綜合素質,轉變小農思想,轉變他們的思想觀念,改變生產、生活方式,以便于在引入旅游投資企業時,貧困者能更好地融入到經營活動中(薛定剛,2016;張春美等,2016)。耿寶江等(2016)認為除了學習外,分享和匹配機制能讓更多的貧困人口參與到旅游精準扶貧之中,在機會、收入、能力三個方面達成減貧目標。
4 結語
目前,我國已經步入扶貧攻堅戰的灼熱環節,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旅游扶貧開發正在如火如荼的推進,學界的研究也多是針對某個典型地區的旅游扶貧開發狀況進行研究和解析,剖析問題以探尋解決之策。但是就旅游精準扶貧目標人群和扶貧項目的精準識別方面研究、定性量化旅游精準扶貧效應方面還有待繼續深化。
因此,對于我國旅游精準扶貧今后的研究,一是加深對旅游扶貧人群、旅游項目的精確識別,明確扶貧對象和扶貧目標;二是結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深入個案研究,量化旅游精準扶貧開發績效;三是結合現實發展狀況,創新發展路徑,探尋于貧困地區相適應的旅游扶貧模式和機制。
參考文獻
[1] 李清娥.5·12震后旅游扶貧的實踐效應——北川羌族自治縣旅游開發模式分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2,33(5).
[2] 楊建春,肖小虹.貴州旅游扶效應動態分析[J].商業研究, 2011(7).
[3] 葉俊.大別山試驗區旅游扶貧效應評估——以麻城龜峰山風景區為例[J].湖北農業科學,2014,53(13).
[4] 馮旭芳,徐敏聰,王紅.基于貧困人口發展的旅游扶貧效應分析——以錫崖溝為例[J].生產力研究,2011(5).
[5] 李佳,田里.連片特困民族地區旅游扶貧效應差異研究——基于四川藏區調查的實證分[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3(6).
[6] 鄧小海,曾亮,羅明義.精準扶貧背景下旅游扶貧精準識別研究[J].生態經濟,2015,31(4).
[7] 劉筏筏.旅游扶貧的經濟風險及應對策略探析[J].商業經濟, 2006(12).
[8] 鄧維杰.精準扶貧的難點、對策與路徑選擇[J].農村經濟, 2014(06).
[9] 薛定剛.旅游精準扶貧路徑研究[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2016,37(1).
[10] 鄭艷萍,胡林波,胡海勝.傳統村落旅游業扶貧開發的路徑選擇——以江西省新干縣燥石村為例[J].老區建設,2016(6).
[11] 柏靈.精準扶貧視角下鄉村旅游創新發展策略研究——以遼寧省阜新市為例[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6(12).
[12] 楊福振.縣域經濟發展中旅游精準扶貧的路徑淺析[J].廣東經濟,2016(12).
[13] 徐克勤,田代武,張建永,等.打造武陵山片區民族特色生態文化旅游支柱產業研究[J].民族論壇,2016(1).
[14] 陳秋華,紀金雄.鄉村旅游精準扶貧實現路徑研究[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5).
[15] 張春美,黃紅娣,曾一.鄉村旅游精準扶貧運行機制、現實困境與破解路徑[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16,15(6).
[16] 耿寶江,莊天慧,彭良琴.四川藏區旅游精準扶貧驅動機制與微觀機理[J].貴州民族研究,2016(4).
[17] 賀立龍,左澤,羅櫻浦.以多維度貧困測度法落實精準扶貧識別與施策——對貴州省 50個貧困縣的考察[J].經濟縱橫, 2016(7).
[18] 王小林.扶貧對象精準識別與精準幫扶研究——黔西南州案例研究[J].當代農村財經,2016(3).
①基金項目:2015年云南師范大學文理學院可教研基金(16KJY036)。
作者簡介: 常嘉佳(1988-),女,漢族,云南昆明人,助教,碩士,主要從事產業金融方面的研究;陶維(1988-),女,漢族,云南宣威人,助教,碩士,主要從事資本市場下財務與會計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