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毋庸置疑,設計師會越來越關注生活,立足生活。對“以人為本”的概念理解應該更加不偏不倚,針對大多數,更加立體全面的。不為設計而設計,將“以人為本”作為一面旗幟,為營造人類美好生活而努力!
關鍵詞:臺灣設計環境;永續設計
一、臺灣設計環境與“以人為本”的體現
以人為本的關懷還有更多的體現在人的需求的方面。臺灣的設計環境很好,它具體體現在大眾整體欣賞水平偏高,有較好的國際文化環境,政府對于藝術環境營造持支持態度,各大高校更加明白“紙上得來終覺淺”,會經常由老師帶領去參加各種藝術展覽。藝術設計的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時,生活的每個細節又是設計的元素與土壤。各大高校也追求師資力量的集中,學生們隨時可以向老師討教,老師總會在社會實踐中指導學生,能讓同學在學習專業知識的過程中感受到臺灣無微不至的細節以及當下的國際藝術設計潮流。
前段時間在臺灣看的“新一代設計展”。“新一代”是全臺灣最有影響力的新銳設計師的展覽,也是臺灣最全面的成果匯報展覽。每年五月中下旬,臺灣基本所有涉及設計類學科的高等院校的學生都會把精心制作將近一年的畢業設計拿來匯報。現場會有老師評委巡回,學生以校為單位,制服整齊,嚴肅認真地進行一次又一次的導覽練習。這讓我非常感動,這么大型且認真的為新銳設計師或者說還在校的學生們提供平臺對這些學生們來說是莫大的鼓勵與支持。我看到一個作品,屬于產品設計,入圍金點設計獎。他的主體設計理念是為兒童設計的書桌,在邊幾的部分用木頭做隼接,可以變換成滑梯,適合兒童玩樂。桌子下方有三個桌洞,方便孩子坐立,并且放三個凳子,實木內心包裹純棉椅罩卡通圖案,十分討喜。去看展覽的不乏一些年輕父母們帶著兒童。我遠遠看過去,圍了很多人,原來是孩子在這個桌子上玩的不亦樂乎。我覺得不管這個產品是否得獎,它是成功的。起碼在現有的客戶中,它已經贏得了孩子們的心。這也是一種“以人為本”的體現,完全符合了產品的客戶訴求。產品能否變成商品取決于它能否滿足客戶需求。這也是延長產品流通壽命的唯一法門。
臺灣大同大學設計學院擁有一幢教學樓和一個實踐中心。實踐中心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學生實踐的空間,這些空間可以讓在校學生無償使用。二是給已經畢業的學生或者其他創業團隊提供的創業空間,同時在校生也可以根據需要申請加入創業團隊。實踐中心利用率非常高,學生可以申請二十四小時隨時使用,在校學生也可以隨時向創業團隊討教設計理念以及器材使用技巧等各種問題。我通過觀察發現,實踐中心能讓學生學到在課堂上學不到的器材操作的各種小技巧,這里是教學樓以外的課堂。設計學院的教學空間安排合理,老師幾乎都有一間工作室,在創作的同時也能方便師生隨時交流,工作室就是課堂之后的課堂,能解決個別學生對教學問題的深入探討。帶研究生的老師直接在工作室內上課,創造很好的學習氛圍的同時也能及時的處理問題。大同大學設計學院使用的是一貫制教學方式,每門課程固定上課時間持續一個學期,較長學習、制作作品的時間可以使學生思考問題深入化,幾門課程同時進行也可以使學生思考問題擴展化。
二、以“以人為本”為核心的永續設計
“以人為本”四個字被放在不同的環境案例中有不同的解釋。前面講到的都是現代設計中的“以人為本”,那么未來設計呢?未來我們還能在現有的資源與市場上繼續原來的設計模式嗎?
以“以人為本”為核心的永續設計,才是真正能夠滿足未來世代的設計。如果我們現在所享受的設計、資源、環境,在未來,我們的子女卻沒有辦法感受,那還不如退回農耕時代。在農業時代,我們的計量單位是“噸”;工業時代,我們的計量單位是“公斤”;電腦時代,我們的計量單位是“公克”,因為有半導體的存在;那么未來時代呢?未來時代的計量單位可能是“-∞”,因為在未來創意想法才是最值錢的。那在未來,我們如何把無限的創意思維實現在有限的資源空間上呢?
日本平面設計師長岡賢明,本身也是D&D二手店的創辦人,致力傳達永續設計的Long Life Design的概念。他曾經非常感慨地認為:1960年代可謂是設計的黃金年代。對他而言,除了歐美的家電品牌之外,日本在60年代也生產了很多不錯的產品。他甚至認為,可以說都已經設計得差不多了。帶著這樣的反思,1997年他毅然決然離開原研哉的工作室,獨立開設自己的設計事務所,開始探索自己的設計之道。
于是在2000年時,他先在東京創立D&D的第一號東京直營本店。兩年以后,他并著手“60VISION”計劃,將日本極具代表性的經典商品重新發行推廣。他精選多個30年以上的老牌子,吧一些因時代變遷而銷售變差、停產,但機能還是符合現代需求的產品,重新與工廠合作制作,并在店內販售。然后,其實他在推廣之初也不是一路順遂,曾經經歷過店鋪倒閉的危機。那究竟什么叫做“Long Life Design”呢?長岡賢明在講座中分享了符合LongLife Design的10項產品條件:1、修理;2、價格;3、銷售;4、制作;5、機能;6、安全;7、生產;8、使用;9、環境;10、設計。當你仔細的研究以上10個條件你會發現,長岡賢明把“設計”放在最后,原因是他希望設計師可以在制作產品的時候,能夠摒除一切太設計太形式化的思考,而是要深刻了解受眾,以人為本,深入了解物件背后的故事,而非以外觀美感作為設計的優先考量。真正的永續不僅是一種設計思維,更是一種生活方式。
三、總結
在臺灣交流的這段時間里,我覺得臺灣民眾以及設計師非常注重這一點。環境和材料的永續,利用設計得巧思得以實現。我看過很多展覽,其中不乏有這種讓人過目不忘的設計,他們往往能抓住一個點,得以深入調查探討,他們非常善于分析更樂意于改變現狀。我覺得這是設計師應該有的社會責任感。所有的設計應該以人為本,以提高大眾生活品質為己任。比如在華山文創看過的一個展覽,其中一個設計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他所有的設計素材來自于廢棄的鐵皮桶,鐵皮桶的各個部分,被巧妙的設計成各種新的裝飾形式,別致的花盆、令人耳目一新的文具,造型獨特的桌椅等等。還有以海廢拖鞋做為素材做的裝飾品,因為臺灣的海很多,造成的污染也就不言而喻,他們把這些“污染物”統一進行重塑和粘貼,既收集了垃圾又培養了一種新的裝飾藝術手法。
作者簡介
衡娜(1992.4-),女,漢族,籍貫:河南安陽市人,齊魯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16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裝飾藝術設計,研究方向:裝飾藝術設計
(作者單位:齊魯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