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超倫



摘要:老撾與中國山水相連,是中國與東盟聯系的重要橋梁,在中國與東盟的交往和合作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近年來,老撾與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建立了更為緊密的貿易關系,本文對老撾的貿易、外商直接投資現狀以及老撾的貿易與投資風險等三個方面做簡要分析。
關鍵詞:貿易與投資;老撾;投資風險
[中圖分類號] F753.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2479(2017)01-0067-06
一、老撾貿易
(一)老撾貿易現狀:總量、結構、貿易的基礎
近十年來,老撾的對外貿易發展較快,2013年老撾正式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老撾目前同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關系,主要貿易對象國包括中國、越南、泰國、日本和韓國。表1對2008~2013年老撾貿易的進出口總量進行了說明:
從表1中可以看出,在老撾“七大”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決策幾年以后,老撾的經濟呈現出了在波動中增長的趨勢。受經濟危機的影響,2009年老撾的出口增長率呈現了負增長,但在隨后的2010年和2011年,老撾經濟實現強力反彈,2010年的進口增長率和出口增長率分別達到了41.02%和65.90%,漲幅驚人。近幾年來,老撾的貿易發展勢頭良好。圖1呈現了其近幾年來進出口總額的增長趨勢。
表2則反映了在老撾的進口貿易結構中,最主要的商品為機械產品、運輸產品以及金屬和礦產品等。由于老撾的工業在“七大”以后才從整頓或重建的狀態開始逐步發展,老撾國內對機械產品和運輸產品等技術含量較高的工業產品進口量最大。近幾年來,由于國內的礦產工業的快速發展,其對礦產品的進口需求量在逐年減少,從2010年的5.05億美元降低到了2014年的2.11億美元,圖2對老撾2012~2014年進口商品的主要結構及趨勢進行了描述。
另一方面,老撾出口商品的種類主要集中在依托其資源稟賦優勢的產業相關產品上,主要出口商品為金屬、木制品、礦產品以及紡織品,其中金屬產品、紡織品和木制品的出口近年來較為穩定,蔬菜產品和礦產品的出口近年來增幅較大,分別從2010年的8800萬美元和6700萬美元增長到2014年的1.97億美元和4.89億美元。老撾的木制品出口在世界范圍內具有強大的競爭力,老撾木制品的出口目前是其出口商品中最為穩定并且國際認可度較高的商品。表3和圖3對老撾近幾年的主要出口商品種類情況進行了描述。
受到科技水平等因素的制約,老撾的出口產品以低技術和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采礦業、水電業、木材制造業以及旅游業構成了老撾貿易的基礎。近二十年來,老撾主要依靠自身的資源優勢擴大對外貿易。老撾經濟起步較晚,起點也不高,其國內工業體系中輕工業占比較大,且缺乏一個完整的工業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因此進口商品多為技術含量較高的工業制成品,如重工業產品和精密儀器等,出口產品多為豐富包含本國資源稟賦的勞動密集型產品。
(二)老撾與中國貿易的現狀:總量、結構、貿易的基礎
近十幾年來,中國向老撾出口了大量工業產品,而老撾只是向中國出口簡單的農產品,因此,中國在雙邊貿易中大多是產生順差的一方,表4對2010~2014年老中雙邊貿易總額進行了比較分析,2013年中方貿易差額達到 7.12億美元。雖然2010年和2011年老撾在雙邊貿易中差額為順差,但很快又恢復了逆差的常態化趨勢,且比之前的逆差額更大,增速達到了 383%。老撾國內的生產和生活用品進口需求量很大,尤其對中國的相關進口產品依賴性較強。由于老中雙邊貿易往來的不斷加深和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日臻成熟,雙方的貿易額在持續穩定的增長,圖4表明了這一趨勢。
由表5可知,老撾自中國進口的商品主要是機械產品、運輸產品等工業制成品, 這也同中國與老撾之間的經濟水平的差距相吻合。老撾從中國進口的工業制成品金額逐年穩定增長。2014年,從中國進口機械產品金額達到3.65億美元,運輸產品金額達到1.68億美元。進入21世紀以來,老撾從中國進口的商品種類和數量都有了較大提升,但占比較大的依然是工業產品。這也反映了中老之間貿易的不對稱。
老撾與中國最初建立貿易關系時,雙方的貿易結構比較單一。2005年之前,老撾出口到中國的產品主要為蔬菜產品;但在2005年之后, 隨著老撾經濟的大幅度改革, 老撾出口到中國的商品種類增多,尤其是礦產品和木制品的出口增速較快,2010~2014年間,老撾出口到中國的產品數量和種類都有較大程度提升,木制品出口一直保持高速增長的態勢。表6對近年來老撾出口到中國的商品結構進行了描述。
(三)老撾與中國貿易的互補性和競爭性分析
RCA指數(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即顯性比較優勢指數, 是美國經濟學家貝拉·巴拉薩(Balassa Bela)于1965年測算部分國際比較優勢時采用的一種方法①,可以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某一產業貿易的比較優勢。一般認為RCA>2.5表明該國該產業具有極強的國際競爭力; 1.25從2012年中國與老撾各行業的RCA指數看,雙方產業的互補性較強。老撾在木制品、賤金屬及其制品、植物產品上具有極強的比較優勢,在礦產品、 紡織品原料以及紡織制品、 塑料橡膠及其制品上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中國的比較優勢產業中,除了紡織品產業,基本上與老撾的比較優勢產業錯開,在鞋帽、雨傘、人造花產業,機器、機械器具、電氣設備產業以及雜項制品行業具有比較優勢。從全球范圍來看,中國的雜項制品行業和老撾的木制品行業競爭力非常強,老撾木制品行業的RCA指數高達16.9832,是老撾在世界范圍內影響力最大的貿易行業。
二、老撾的外商直接投資
(一)老撾的外商直接投資現狀及特點
2006年以來,老撾的外商直接投資增長勢頭強勁,增幅明顯。在老撾實施了資源合理開發、人才引進戰略,并加強了基礎設施建設以后,其吸引外商政策的紅利得到了更大程度的釋放。2006~2014 年,老撾利用外資項目達到2185個,總金額為179.54億美元,外商直接投資已經成為老撾經濟發展重要的引擎和動力。表8是2006~2014年外商每年在老撾投資的項目數量以及金額。另外,從圖5我們可以看到,2006~2010年外商對老撾的投資額出現飛速增長,2011年后外商在老撾的投資呈現在波動中上升的趨勢。
老撾外商直接投資呈現出不穩定增長的趨勢特點。不同時期的外商直接投資變化較大,投資規模、投資項目數量以及實際投資總額都有很大的波動性。但總體來看,投資規模不斷擴大,不僅項目個數,而且投資金額也大幅上升。在投資領域方面,外商在老撾的活動日益活躍,從實體經濟的行業——農林業、手工業、建筑業到服務業,旅游、咨詢、金融都有外商的積極參與。
(二)老撾投資環境分析
經濟環境:老撾具備適宜投資的宏觀環境,主要表現在其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快速增長,擁有較為寬松的政策、法律環境以及政府承認私有權,投資者可以通過政府批準后轉讓股權。但值得注意的是,老撾的通貨膨脹率較高,近十年來平均通貨膨脹率達到7.8%,提高了投資成本,影響投資者的積極性。另外,老撾市場規模較小,貸款利率較高,企業競爭比較激烈。
法律環境:自1975年建立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以來,老撾逐步開始研究創制符合社會主義要求和本國國情的法律法規。雖然存在較多歷史遺留問題,但近年來,老撾法律不斷健全,目前已經初步形成完備的法律體系。經濟貿易法律體系尤其是投資法的修訂和完善為外國投資者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中國投資者在老撾投資還享有中老雙邊優惠政策以及區域組織內的多邊優惠政策。
社會環境:老撾是由49個民族組成的多民族國家。多民族和多宗教信仰造就了老撾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和包容性。佛教對老撾社會的影響最大,在佛教思想熏陶下的老撾人民溫和友善,對本民族傳統文化始終保持一份虔誠。
老撾語是老撾主體民族老龍族的語言,是老撾的官方語。雖然老撾教育整體水平不高,但隨著近年來經濟的高速發展,老撾教育情況不斷改善,已形成從幼兒園到高等學校較為完整的教育體系。
(三)老撾的重點行業概述
老撾自然資源豐富,開發還處于起步階段,近年來逐步形成了水電、采礦業和旅游業等幾大支柱產業。其中水電業和采礦業的發展最為顯著,對GDP增長做出的貢獻從2006~2010年的平均1.2%變為2010~2015年的平均3.5%。老撾的支柱行業包括以下三個:
水電:老撾全國有20多條200千米以上的河流,老撾境內的湄公河長度為1877千米,水電資源豐富,老撾政府高度重視本國水電資源的開發利用,提出要將老撾建成“中南半島蓄電池”的目標。未來幾年,水電資源開發依然是老撾經濟發展的重點領域。
采礦業:老撾礦產資源非常豐富,目前老撾已經發現有鐵、鉛、銅、金、鋅、鎢、錫、錳、鋁土礦、鉀鹽、石膏、高嶺土、葉臘石、石英砂、寶石、石灰巖等多種礦物資源。隨著老撾政府實行對外開放和吸引外資政策力度不斷加大,老撾礦產開發產值占GDP的比重越來越大,礦產品出口在老撾出口總額中位居前茅。
旅游業:旅游業本就是帶動老撾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產業,近年來,老撾政府更是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一系列便利措施,如增設通關口岸、延長簽證停留期、免除部分國家簽證以及提供外國投資優惠政策等。
三、老撾貿易與投資風險分析
經濟學人信息部(EIU)的風險評級機構設定了10個風險評價指標,每個指標的評價分別設定A到E共5個等級,其中A為0分,表示風險最小,E為100分,表示風險最大。EIU在2013年第四季度對東盟新四國和中國進行風險評級(情況見表9),由此我們可以對老撾和中國的投資風險有一個大致的把握。
老撾所有指標評級打分都高于中國,且得分較高,這意味著在老撾投資面臨的不確定性較大。下面著重對在老撾投資面臨的政治風險、經濟風險和經營風險進行分析。
(一)政治風險
1. 國際NGO組織活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世界自然基金會、國際大壩委員會等NGO在老撾異常活躍,它們往往代表著某些社會階層的利益而干擾國家正常的政治和經濟秩序。
2. 大國角逐升溫。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全面建成和大湄公河次區域(GMS)經濟合作的不斷深化,中國與老撾的關系更加密切,次區域影響力不斷增強。一方面,老撾地處中南半島,戰略位置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不斷發展下,老撾正在經歷國內政治、經濟、民族、對外關系的激烈變化,顯示出巨大的發展潛力,成為區域外各大國東南亞外交的重要領域。
(二)經濟風險
1. 通貨膨脹風險。高通貨膨脹率不僅使得跨國公司的收益預期下降,還會給東道國的宏觀經濟帶來負面影響甚至引發社會動蕩, 導致外國資本流入減少。
2. 外債償付風險。2012年,老撾的負債率為32.9%,高于20%的警戒線;國際公認的債務率安全線為100%,而老撾的債務率曾經高達1688.4%,目前仍然高達384.6%。
3. 金融體系風險。老撾的外資銀行、涉外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比較少,資本市場也剛剛起步,金融體系不完善、不健全。表10和表11表明了因為老撾國內不穩定的通脹率和不夠完善的金融體系,老撾國內金融機構數量較少,只有一家國有商業銀行,在2010年才成立了首個證券交易所。
(三)經營風險
1. 公共服務風險。公共服務的水平和質量首先體現在其公共服務的規范性、快捷性、便利性、安全性以及官員清廉度等方面。老撾的出口通關所需的平均時間為6.3天,比泰國的1.3天整整多出了5天;企業在老撾的生產經營手續繁瑣;政府清廉度較低。另外,老撾的醫療衛生狀況不是很好。老撾政府官員存在比較嚴重的腐敗情況,由表12可以看到,2014年老撾政府清廉度在世界上177個國家中僅排在140位。
2. 社會文化風險。在老撾生產經營的外資企業如果不了解當地的宗教和民族文化,存在語言障礙,缺乏溝通交流,就很難將企業文化融入當地社會,由此引發的社會文化沖突往往會導致投資受損或失敗。另外,老撾的勞動力素質偏低,老撾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為3.3%,比世界低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3.8%還要低0.5%。表13指出了老撾教育體系有待進一步發展健全的情況。
四、結語
革新開放以來,老撾在政治、經濟和社會各領域不斷探索和進步,取得了比較喜人的發展成績。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與老撾的貿易往來不斷加深,貿易額在近年來攀升迅猛,世界各國對老撾的直接投資領域不斷擴大、直接投資金額逐年增加。目前,外商投資涵蓋了老撾經濟社會的各個領域,并以水電行業、采礦業和農業為主要投資領域。雖然老撾經濟發展在近年來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政治風險、經濟風險和經營風險還比較大,給外商在老撾進行經濟活動帶來了較大的不確定性,只有進一步進行各領域的改革,完善經濟法律體系,才能使老撾經濟發展更加健康、可持續。
參考文獻:
1. 顧麗姝:《中國對東盟新四國直接投資研究》,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
2. 李小元、李鍔:《老撾社會文化與投資環境》,廣州: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4年版。
3. 鄭銘戈、陳嵩:《老撾經濟社會地理》,廣州: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4年版。
4. 柴尚金:《老撾:在革新中騰飛》,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版。
5. (老撾)葉旺:《老撾對外貿易結構分析以及政策建議》,湖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6. (老撾)THAMMAVONG KHAMTAN: 《老撾對外貿易發展的不平衡性及其成因分析》, 云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
7. (老撾)萬賽:《老撾與中國雙邊貿易發展研究》,哈爾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
8. 萬妮達:《老撾與中國雙邊貿易問題研究》,《商》2015年第11期。
9. 李好:《未來幾年老撾投資環境及投資建議》,《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6期。
(責任編輯:楊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