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逸之
摘 要:隨著中國市場的全面放開,市場環境更加復雜,在此形勢下國有企業如何進行改革,使其在激烈的競爭中贏得生存和發展空間成為了社會和國家關注的焦點。本文就此展開論述,探究新形勢下國有企業的改革策略。
關鍵詞:新形勢 國有企業改革 改革策略
中圖分類號:F27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1(a)-096-02
國有企業是特殊的企業形式,是由政府投資或控股的企業,經營活動具有營利性和公益性特點,營利性是通過具體的經營活動實現企業資本的增值體現的,公益性是政府借助市場手段對經濟進行調節實現的,是國有企業與常規企業的主要區別。由此可見,國有企業在國家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近些年,隨著國內市場的發展,傳統的國有企業管理模式難以適應新形勢的經濟調節需要,亟需進行國有企業改革,以適應日益開放的市場,促進社會和國家的發展。
1 國有企業改革的歷程及現狀綜述
1.1 國企改革的探索階段(1978年~1992年)
自1978年10月,四川進行“擴大企業自主權”的試點開始,中國的國企改革正式啟動,這既是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是對改革開放基本國策的市場化響應,實現以國有企業為主體的市場化經濟轉型。在初始的十余年間,國企改革處于探索階段,通過開始的擴權讓利積累一定的經驗之后,采取經濟責任制的形式對國企的權責進行改革,實現經濟體制的轉變。該階段的最后幾年,國家開始從稅率、經營責任制等方面入手,實現國有企業改革的全面推進,為國企改制營造適宜的內外部環境。
1.2 國企改革的突破階段(1992年~2002年)
這個十年間,國有企業的管理模式從計劃經濟時代的粗放型管理模式轉變為現代化企業管理模式,管理理念、組織架構和經濟結構等發生突破式的發展,進一步完善市場經濟體制下國有企業的管理體系,將國有企業的改革從微觀領域逐步拓展到宏觀經濟,形成全行業的國企改革是國企改革深化的關鍵階段。通過該階段的發展,國有企業的現代管理模式基本確立,實現了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形成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
1.3 國企改革的完善階段(2002年~2011年)
該階段的改革重點是針對政府監管開展的,通過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規范現代產權制度、監理國有企業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等方式,從政府的角度給予國企改革相應的支持,推動其改革的持續深入,這種制度、治理結構等方面的規范化,能夠實現國有企業內部管理的現代化,保證企業的穩健發展,避免計劃經濟體制殘余對國企發展產生的不利阻礙。
1.4 國企改革的深化階段(2012年至今)
隨著國內市場的完全放開,中國市場與全球市場實現全面對接,這導致市場化的運行機制更為完善,對國有企業的發展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國家持續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從產業結構調整、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發展和中國特色法制經濟的確立等方面入手進行相應的宏觀調整,促使國有企業與國際市場對接,規范和提升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增強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2 當前國有企業改革面臨的主要問題
2.1 國有企業的管理體制有待改進
歷經近四十年的國有企業改革,企業的管理體制獲得極大的改善,實現對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的大力引用和借鑒,取得了極大的改革成果。然而,受到諸多方面的影響,當前國有企業的管理體制距離現代化企業管理制度的標準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企業的組織結構不合理
組織結構是企業進行管理的基礎,結構的不合理導致經營理念得不到有效貫徹,進而影響到企業的具體經營活動,對企業發展造成嚴重的阻礙。該問題是國企發展的時代烙印體現,是政企合一的殘余,盡管已經實現“政企分開”,但是政企合一的影響仍然存在,仿照政府機關的組織體系建立的企業組織架構仍然存在并發揮作用,導致組織架構與現代企業的發展要求不相符,成為阻礙因素之一。
(2)企業的管理理念陳舊落后
傳統的國企管理工作中,政工工作是極為重要的方式,是保證國企與政府的思想統一的重要手段,這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特殊要求,是以當時的內外部環境為基礎的。在現今的經濟體制下,如果仍然沿用該種管理理念,將導致先進的管理模式得不到應用,造成企業的競爭力偏低,難以應對日漸激烈的市場化競爭,最終被市場所淘汰。
(3)政府的行政干預
面對瞬息萬變的全球化市場,國有企業要想實現良好的適應和發展就應該具備充分的自主權,能夠根據市場變化及時的調整生產經營理念,實現對市場變化的快速響應。然而,當前許多國企仍然面臨政府的行政干預,導致對市場的應對靈活性不足,影響國企的發展。
2.2 國有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偏低,在市場中處于劣勢
計劃經濟體制下,國有企業經營活動的中心是生產,對于經濟成本、市場營銷等方面涉及甚少。隨著經濟體制的轉型和市場化機制的確立,國有企業的外部環境發生巨大的變化,被置于激烈的市場競爭當中,受到的照顧微乎其微,導致企業在成本管控、產品營銷等方面存在較大的缺失,加之國內部分行業整體發展落后,導致國有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如果不積極推進國企改革,實現對市場的快速適應,將導致差距進一步加大,最終會使國有企業被淘汰。
2.3 國企的產權改革不夠徹底
時至今日,國企產權改革仍然延續初期擴權讓利的基本政策,盡管將國有企業的行政隸屬關系轉變為產權控制關系,但是產權改革的核心問題,國企產權中的國家投資主體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政府對國企的干預情況嚴重,導致現代企業產權的優勢無法體現,也難以調動國企管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造成企業發展緩慢。此外,行政干預模式導致企業的管理體制存在漏洞,對管理人員的監管缺失,出現各類貪腐問題。
3 新形勢下國有企業改革的策略分析
3.1 探索多種投資形式,實現國有企業重組
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是現階段進行國企改革的重點,要想實現該目標就需要打破陳舊的所有制界限,積極推進國企之間,國企與民企之間的合作,通過股權置換、交叉持股等方式改進國有企業的所有制結構,實現企業間的強強聯合,實現各類所有制形式的共同發展。該方面的改革能夠促進國有企業的產權結構的優化,推動企業內部管理的現代化程度,實現更為有效的內部監督,形成具備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本土企業,推動國民經濟的發展。
3.2 積極推進企業管理體制轉變,提升企業競爭力
現代化的企業管理體制是國有企業體制改革的關鍵,應該按照現代企業管理體系構建國有企業自身的管理體系,從而實現對市場的順應。具體來說,首先應該轉變管理者的認識,使其認識到當前的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和變革的緊迫性,形成自上而下的變革需求;其次是充分調研企業的管理體制,在借鑒成功企業的管理經驗的基礎上,進行適應性創新,形成符合我國國有企業發展需求的管理體制;最后是體制的市場化調整,應該根據市場的變化情況及時調整企業的管理體制,靈活的增刪部門和人員,合理開展企業管理活動,實現對市場的良好適應。
3.3 實現政府宏觀調控職能和管理資產職能的分開
長期以來,政府對國有企業進行行政干預的基礎是政府的宏觀調控職能,這對企業的發展極為不利。究其原因,是資產管理和宏觀調控的職能混淆,應該加以明確,建立科學的管理體制,實現對國企資產的有效監督和評價,同時預防政府的過度干預,消除對國企發展造成的阻礙。
3.4 借助科技創新實現國有企業的快速發展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是國企的核心競爭力所在。在激烈的競爭中,國有企業只有掌握先進的科學技術才能實現對市場的有效掌控和占據。這需要從以下方面入手實現:一是加大科研的投入力度,給予應有的研發支撐;二是提高科研轉化效率,通過校企合作等形式構建高效的科技轉化模式;三是注重人才隊伍建設,培養高素質的科研人員,實現人才強企。
4 結語
綜上所述,國有企業的改革初衷是對市場形勢的適應,其目標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發展,發揮其自身的營利性和公益性職能。所以,應該根據市場的變化調整國企改革策略,確保策略與市場變化相契合,給予國企合適的發展環境。
參考文獻
[1] 嚴若森.權威博弈與國有企業改革策略[J].人文雜志,2013(3).
[2] 陳海鈺.淺談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困境及改革策略[J].商情, 2014(41).
[3] 黃剛.國有企業改革的戰略性分析[J].中國經貿,2014(15).
[4] 黃群慧.論國有企業的戰略性調整與分類改革[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