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光麗
摘要:人文精神體現著人類文明素養和文化精神,教師對于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是實現學生全面綜合發展的前提條件,只有在人文精神的引領下,才能夠真正推動社會的發展。地理學科作為初中教學階段的基礎性學科,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必須要實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人文精神,讓學生能夠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自覺地建立做人的基本理念,培養學生對真理不懈追求的信念。本文就對人文精神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意義和作用進行有效的分析和探究,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
關鍵詞:初中地理;人文精神;教學方式
新課改中明確強調了,要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素養、人文素養和環境意識,注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人文精神被高度重視的今天,教師要將人文精神作為初中地理新課程體系中的重要部分,不斷提升學生的地理素養。地理學科作為初中教學過程中的重要內容,對于人文素質教育有著更大的緊急性和迫切性??v觀當前初中教學階段,學生的個性發展、思想情感和人文素養缺失極為嚴重,因此教師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必須要把讓人文精神回歸、重建當作重要前提。
一、人文精神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意義
(1)新課標注重人文精神的教育
隨著當前教育教學改革工作的不斷推進,人們越來越重視人文教育的內容。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更加注重建立學生對于祖國文化、精神等各方面的認識,不斷提升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提升學生對于實際社會生活的關注度,培養學生尊重文化多樣的特性,同時不斷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和審美能力,盡量滿足學生的需求,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在新課標中也明確的指出了,地理學科具有開放性、綜合性和實踐性,教師在初中地理教學中要不斷滲透人文精神,讓地理教學越來越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重視學生的個性培養,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不斷提升學生的地理素養。
(2)地理教育的現狀呼吁人文教育的回歸
結合目前初中地理教學的現狀,可以發現在地理教學中不斷滲透人文精神已經是必然趨勢了。在新課改之后,地理教材中添加了很多和人文關系緊密結合的內容與活動。目前我國地理教材正由偏重自然地理,轉向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相結合的方向轉變,自然地理的內容也由集中講述轉向分散在區域地理中講述的方向轉變,這有效提升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綜合運用,真正實現了學生的全面綜合發展。人文精神就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了對人的尊嚴、價值和命運的維護、追求、關切,同時對人類遺留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高度的珍視,因此培養具有科學和人文素養的高素質人才,這既是地理教學的目標,同時也是地理教學發展的必經之路。
二、人文精神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滲透措施
(1)提升教師自身的人文精神素養
科學和人文的關系決定了,初中地理教學中開展人文精神教育的必要性,而教師作為初中地理教學中人文精神滲透的重要因素,教師自身的素養就關系到了教學工作的成果,因此教師自身必須要具備良好的人文精神。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作為學科人文精神的滲透者,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者,自身要做到榜樣作用,做到始終關注學生的發展和成長,成為一個思維敏銳、心思細膩、對地理教學事業無限熱愛的教師。人文精神是人文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教師要注重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堅持一切從發展的角度出發,不斷提升自身的人文精神,在地理教學中不斷傳遞人文關懷、人文精神。
(2)充分挖掘地理教材中的人文意蘊
要想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很好的滲透人文精神,就要善于挖掘地理教材中的人文因素,緊緊把握住地理教材中的育人點。比如在教學《人文環境》中,教師就就可以向學生講解相關的人文環境,了解到亞洲人口占據到世界總人口的61%,世界上人口超過一億的國家有10個,亞洲就占據了6個,了解到更多的服飾、運動和名勝古跡。因此教師要對學生進行不斷的引導和點撥,讓學生能從多個角度去學習地理知識,從而不斷地陶冶學生的情操,始終堅持和學生進行平等的交流,在實際教學中潛移默化的滲透人文精神,真正實現地理教學和人文精神的有效統一。
總而言之,地理學科中體現的人文精神,主要表現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其倡導的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發展,因此教師在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加強人文精神的教育,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人文精神素養。
(作者單位:陜西省漢中市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