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朝國
摘 要:二十一世紀人才標準的第一條,就是要具備良好的人品。在國家大力扶持中職教育的前提下,面對中職生所出現的德育方面的問題,各中職類院校都相應的采取了一些積極的策略。文章認為,研究學生德育方面問題,對各中職院校和工廠企業乃至國家的發展都是有益的。
關鍵詞:德育教育;中職;問題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1-007-01
一、中職生的現狀及分析
中職教育是為了培養合格的勞動者服務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是對合格勞動者全面的概括。中職生正處于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他們的心理極不穩定、極為脆弱,很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因此,非常需要學校和家長給予更多的更細致的關愛。目前在中職生中存在著很多不良的現象,對中職生的成長,對整個中職教育都是非常有害的。
中職生存在的不良現象:
現象一:學習不努力,思想不上進。認為讀職校是沒有前途,是迫不得已,是矮人一等,沒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逃課、課堂不認真聽講,不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
現象二:不講文明、道德,不辨美丑、是非。不遵守紀律,甚至故意違反紀律;不尊重師長,甚至故意挑釁師長;不注重形象,出口污言穢語,形象奇異邋遢,甚至沾染不良習氣,吸煙、酗酒、戀網和過早戀愛。
現象三:意志力薄弱,自我調節機能不健全。思想情緒容易反復,受表揚就高興,一挨批評就喪氣,好強好勝又怕吃苦,耐力差,韌性差。造成目前局面的根源:
1、自卑心理嚴重。中職生大部分屬于中考“失敗”者,他們在家長的眼里都是“不成器的孩子”,導致了大部分學生自卑心理嚴重;社會上也有很多人對中職院校的看法存在偏差,使得學生看不起學校,更看不起自己;相當一部分學生上學是因為年齡不夠打工,而并不是因為想真正的來學知識,這種觀點不僅學生有,部分家長也有。
2、心理不夠成熟。由于中職生的心理還未完全成熟,品行不良的學生就容易出現道德情感方面的問題。比如是非標準模糊。為了講義氣、愛面子而違犯紀律違反原則;自我意識較強,我行我素;甚至部分學生認為勤儉節約,遵守法紀是沒本事的人才做的事。
3、德育課教學邊緣化。提高就業率是每個中職學校的重中之重,因此學生學習的重點是掌握專業基礎知識及專業技能,忽略的思想方面的培養;德育課被認為可有可無,師資力量不受重視。
4、德育課教學形式化。用普高的形式去進行中職德育教育,只注重灌輸,完全沒有考慮到教育對象的特殊情況和中職教育的特殊任務。中職德育教育,不僅僅是一門課程,更主要是學生踏入社會之前的一場人生的演練,要側重學生的道德實踐。
5、學校對學生過分遷就。由于學生及家長對中職教育認識不全面,導致中職院校生源出現問題,以至于中職類院校將學校“商業化”,本著“顧客就是上帝”的商業理念,學校對學生過分遷就,對學生違紀處理過于寬容。
二、針對目前問題應采取的應對措施
1、展現教師個人人格魅力,充分體現教師的表率作用
烏申斯基說:“教師的人格對學生的影響是任何教科書,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懲罰和獎勵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種教育力量。”教師人格魅力的力量是巨大的, 對學生有強烈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可以給學生以震撼人心的影響和沖擊。教師的一言一行無時無刻不在影響學生的成長、成人、成才。因此,加強對教師隊伍的培養是促進學生素質提高的有效途徑。而作為教師應充分展示出自己的人格魅力,盡可能的用自己的行動去引導學生,起到表率作用。
2、改革德育課程教學方法,創新課堂
教育部印發的《關于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課程改革與教學安排的意見》要求德育課教學應遵循”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原則,從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規律和中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實際需要出發,注重實踐教育、體驗教育、養成教育,做到知識學習與能力培養和行為養成相統一,切實增強針對性、實效性和時代感。不要將活動停留在口頭上是中職院校課改的重中之重。增強課堂的趣味性是提高學習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學校可讓已參加過實習的高年級同學用他們親身體驗來告戒低年級同學,或者由校企結合的企業領導到學校開展專題講座,用真實的例子來教育學生。
3、開展多彩的社團活動,豐富學生課余文化知識讓學生們真正“忙起來”
學校應利用課外活動時間開展豐富的美育活動,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下提高他們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得能力;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如籃球協會、歌舞社團、國旗班等,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自信心,讓他們真正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4、定期開展思想教育活動,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
學校可利用傳統節日、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日等作為契機,開展思想教育專題活動,如愛校愛家活動、感恩教育等來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中職生的自卑心理比較嚴重,因此在教育活動中要注意以鼓勵教育為主,適當運用批評教育,教師應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情況,學會并掌握批評與鼓勵教育的“度”,使之更好的為德育工作服務。
5、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專門的師生道德交流機制
新的歷史條件下要求教師和學生人格平等,教師要尊重學生,將學生視為人格獨立的個體,學生也不必盲從教師。學校可建立專門的心理咨詢機構,定期對學生做心理輔導,健全學生的心理機制。中職生處于青春期,容易沖動,遇事走極端,所以學校有必要建立多層次的溝通交流機制,如當面談心、電話、短信、網絡等,范圍也不能只局限于師生之間,還應包括學生與家長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家長之間、學校與企業之間、學生與企業之間等等,這樣學生的思想活動才能被家長和教師掌握,對學生的德育培養才能有的放矢,才更切合實際。
中職生的德育教育是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反復的、漸進的進行。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應具有耐心、信心和毅力,不懈的創新和嘗試,創出一條真正的中職德育新路子。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職德育課教學大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范德華.中職生思想教育讀本[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