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機械化。本文主要從農作物播種收割綜合化水平、農作物全程機械化水平等為切入點分析農業機械化現狀,并在此基礎上對未來發展模式進行探究。
關鍵詞:農業機械化;現狀;發展模式研究
中圖分類號:F323.3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7.10.018
農業的發展在我國有著上千年的歷史,隨著國家對農業的重視和農業改革的進行,農業發展已經取得了諸多成績。科技發展使農業機械化在農業中得到廣泛應用,也給農業帶來了翻天地覆的變化。從《農業機械化促進法》的實施,農業機械化發展到了黃金時期,隨著農村勞動力的減少,農業機械化成為必然趨勢。在這種情況下,要認清我國農業機械化現狀,并在此基礎上探究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新模式,以加快農業機械化發展和農業的健康發展。
1我國農業機械化現狀
1.1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
從2002年~2015年的統計數據顯示,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從2004年開始快速增長,增長速度每年在6%以上,從2009年增長速度變慢。雖然機械化已經有較大幅度的增加,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1.2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水平
不同農作物由于區域等因素限制機械化水平差異比較大,許多作物機械化還是空白。烘干、初加工等機械化正在起步階段。
1.3作業環節和各省機械化水平
相關資料和數據顯示,小麥和大豆等耕地、播種和收獲機械化水平相對平均,而棉花、玉米、水稻等機械化水平差異比較大。東部和東北部發達地區的機械化水平較高,西部地區機械化水平較低。
2農業機械化發展模式研究
2.1完善農業機械化政策支持
政策是行業發展的催化劑,農業發達國家都是利用政策來推動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因為政策代表著國家意志,引導市場需求,推動農業機械化發展。農機機械化的全面實現還需要提高農業機械的數量和農民的素質,在保證農業機械操作安全的基礎上帶動農業機械化快速發展。首先,要完善農業機械制度體系。制度不是越多越好,是越完善越好。農業機械化制度應該形成中央與地方的統一,科技政策和法律政策相輔相成。其次,強化科技政策支持。隨著農業發展,模仿和惡性競爭成為目前農業機械化發展的主旋律,但是要明確,只有創新才能從根本上保證企業效益的提高。再次,建立農業機械社會化服務體系,提高社會化服務水平。對于農機的租賃、作業服務等都需要相應規范約束和監督,同時也需要配套政策進行支持。最后,優化購置補貼制度。購機補貼是多數發達國家的通用做法,效果非常好,我國的農機購機補貼政策還需要進一步完善。要利用農機補貼政策引導企業將補貼資金用于新機器的研究和開發,以形成技術的良性循環。農機補貼政策要向不發達地區傾斜,以提高不發達地區的農機水平,加快農機更新。
2.2培養農業的高度職業化
農民素質是農業機械化的推手,所以要把農民培養成高度職業化人員。一是要加強農民的培訓,包括農業機器的相關知識、農業新技術和農作物種植技術等。要提高培訓的投入,增加培訓場所,增加培訓的師資力量,保證培訓的質量;同時要保證培訓計劃的順利實施,培訓中要及時更新培訓內容,滿足農民對新機器、新技術的需要,以適應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要求。另外,加強農民的職業化也可以提高其專業知識和管理水平的儲備,使作物種植真正成為一種職業。二是要拓寬培訓渠道。政府相關部門要優化培訓政策,積極引導培訓學校、推廣站等聯合經營,激發農民參加培訓的意識。
2.3土地適當集約化
關于土地集約化,美國是成功的例子,主要是農場為主的集約模式,其中大型農場比例較高。我國由于農村人口較多,農村的農民主要靠土地耕種獲得收入,所以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土地集約化模式。條件許可的區域,可以推行農場模式,在人口密集的地區以適度集約為主,以擴大單塊土地面積。土地集約模式要與新型經營主體一起發展,新型經營主體主要有農機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政府要從政策層面給予支持,以保證其健康發展。
2.4機械全智能化
在機械全智能化發展層面,一是要培養農機人才。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主要問題是農機人才嚴重缺乏,農機資金投入較少。農機人才的培訓要從加強農機培訓學校的學科建設入手,引導農機學校的學生進入農機行業,通過資金和政策的優惠引導研發人才積極投入到農業機械的研發中。二是要注重農機全程機械化發展。農業機械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是農業機械化的關鍵,全程農業機械化是農業機械化的基礎。政府相關部門可以在補貼方面強化弱勢全程機械化的補貼力度,提高企業對弱勢機械化的研究熱情。三是加強科研力量解決農業機械研發過程中的關鍵性技術。政府可以出面引導科研院和先進企業聯合,對農業機械關鍵性技術和零部件技術進行研發,為農業全程機械化打基礎。
3 結語
我國的農業機械化水平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還比較低,且各個地區、種植環節、種植作物之間也有很大差別,現有的農業機械數量少,且技術含量也不高。通過對現狀的分析總結出現階段主要應該以土地集約模式為主,走有中國特色的農業機械化發展模式。通過政府引導,發揮政策的拉動作用,提高土地集約化水平,培養職業化農民,引導企業良性競爭,以全面推進農業機械化進程。
參考文獻
[1]楊敏麗,白人樸.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階段性研究[J]. 農業機械學報,2005,36(12):167-170.
[2]趙琨.農業機械化發展對中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影響研究[D].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2014.
作者簡介:辛建國,大專學歷,工程師,研究方向:農機修理或農業機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