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萍
【摘要】探究性學習對學生的創造力和個性特征的培養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本篇文章主要從研究性學習在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原則入手,以“任務型”課堂教學模式和“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為例,對研究性學習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實施情況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 高中英語教學 “任務型”課堂教學模式 “小組合作”學習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7-0121-02
前言: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素質教育的開展,讓探究型學習成為了中學教學活動課程所采用的主要學習方式。從這一教學方式對學生自身發展所帶來的影響來看,它可以在對學生的創造性進行充分培養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消除被動化的學習習慣。從高中英語教學工作的現狀來看,傳統教育模式下形成的接受式學習方式已經嚴重挫傷了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對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轉變,已經成為了提升英語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方式。對探究性學習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實施情況進行探究,可以為高中英語課堂教學工作的創新提供一定的幫助。
一、研究性學習在高中英語課堂中的應用原則
(一)生本原則
遵循學生的主體地位,是新課改對高中英語教師的教學工作所提出來的一大重要原則[1]。對此,教師在對研究性學習方法進行應用的過程中也需要把生本原則看作是一大重要的教學原則。在教學工作的開展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因材施教”的教學方式的運用,對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進行充分發揮。啟發式教學和交互式教學是教師在教學工作開展過程中可以應用的兩種教學方式。
(二)實踐性和開放性原則
實踐性原則和開放性原則也是教師在對這一教學方式進行應用的過程中所無法忽視的兩大原則。為了對研究性學習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進行充分發揮,教師可以將一些延伸到課堂之外的實踐活動設置為教學情境,這就可以讓學生的學習空間的開放性得到強化。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教師也需要對學生的觀察能力、表達能力和反思評價能力進行培養,以促進學生的獨立思維判斷能力的提升。
二、研究性學習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可行措施
(一)“任務型”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
“任務型”課堂教學模式是建立在傳統教學模式基礎上,對傳統教學模式中的弊端因素進行突破的重要措施。在對這一教學方式進行應用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先從課堂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自身情況入手,對教學活動進行設置。例如在對Saving the earth這一英文文章進行講解的過程中,教師可以以環境污染這一熱點問題為切入點,將課堂教學內容分為“air pollution”“water pollution”和“damage to the earth”三個方面的內容。讓學生從自己的生活實際和學習興趣入手,選擇其中一個可以進行研究。這一教學模式的運用,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構建
“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是新課改開始以來,教師所常用的一種教學模式。教師在對這一教學方式進行運用的過程中,需要將學生編為不同的學習小組,然后在教學過程中為各個小組布置一些探究性學習任務。在參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小組內的各個成員需要遵循互相幫助的原則。教師在分組的過程中也需要對每一個學生的自身因素進行充分考慮。在對Necklace這一劇本進行講解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對文章中涉及到的人物關系,時間、場次和各個場次的主體進行分析。這種方式對學生的表達能力的培養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在指導學生對文章內容進行梳理以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對劇本中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進行分析,為了讓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得到提升,教師在也可以讓各個小組的學生對劇本中的內容進行表演。在筆者看來,“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的應用,是對英語學習的開放性特征進行強化的過程。在這一教學方式的應用過程中,學生是處于主動學習的地位之中的,因而這一教學方式的運用,可以讓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得到有效的提升。角色扮演等教學方式的運用,可以讓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和探究學習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因而開放性的教學方式也就成為了提升學生英語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方式。
結論:探究式學習在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的運用,是對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動手實踐能力進行提升的有效方式。對教學過程的開放性、實踐性和創新性特征的強化,已經成為了新階段教學改革的主要發展趨勢,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是對探究式學習在教學中的實效性進行提升的有效方式。
參考文獻:
[1]劉玲.探究式學習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運用[D].華中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