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宇航
【摘要】本文通過抓“文眼”、點“文穴”、理“文脈”、補“文白”四個方面,尋找可供小組合作的“牛鼻式”問題,來促進小組合作學習,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
【關鍵詞】“牛鼻式”問題 小組合作 以生為本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5-0240-01
說起好課,大家便能想到蘇格拉底的《最大的麥穗》,他讓弟子們經過麥地,只準往前不能回頭,尋找最大的麥穗。弟子們在麥間形走,挑挑揀揀,最終錯失良機的過程。在蘇格拉底的引導下,弟子們悟出了把握時機的道理。這堂課迄今已有兩千多年,卻依然閃爍著教育的智慧光芒。究其原因便是這堂課是典型的“以生為本”、“少教多學”的課堂。
小組合作學習也是通過教師指導小組成員展開合作,提高個體的學習動力和能力,達到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的目的,發揮群體的積極功能。以生為本,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的“少教多學”的課堂。但我們不難發現,現在還存在著小組合作學習流于形式,為了合作而合作。其原因在于教師的問題設計“碎片化”,問題分散,難度系數不高,學生無需討論或無內容可論。
我嘗試在小學合作的教學過程中,也去發現、掌握一些討論“點”,只要抓住了它,便能激發學生的合作興趣。我將它稱之為“牛鼻式“問題,那么,我們如何來尋找可供小組合作的“牛鼻式”問題呢?我認為可以通過以下三個方面來設計。
一、抓“文眼”——分析課文題目
課題是一篇文章的文眼。這是教師們最容易尋找的“牛鼻式”問題。教師也習慣在課前對課題進行所謂的“釋題”、“破題”。問問學生“看到課題你想到了什么?”或者問問學生“看到課題你明白了什么?”。其時這樣的問題并不適用現在的教學。都忽視了學生的學情。現在的孩子往往一發下語文書,便翻出課文看了幾遍,在上課之前,大部分的孩子都已明白課文主要說了些什么。設計這樣的零基礎問題,顯然不適應現在的教學。
所以我認為教師應該重視對課題的問題設計,將課題進行巧妙設計,拎起全文內容的討論點,供小組合作學習討論。
如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的《花鐘》一課。孩子們對“花”,對“鐘”都是極為熟悉的。可極為熟悉的兩個事物關聯在了一起,就讓孩子興趣萌發。我設計了這樣的一個題目進行教學:讓孩子們補充課題( )的花鐘。請他們在花鐘前面加一個修飾詞,當然還需要從文中找出相應的語句,為添加的修飾詞進行佐證、解說。
再如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的《燕子專列》一課。我抓住“專”,這一個字眼,繞過孩子們進行小組討論:
1.這個“專”是什么意思?
2.課文中的哪些地方寫出了這個“專”字?
3.從這個“?!蹦愀惺艿搅耸裁矗?/p>
從課題入手,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孩子能以最快最直接的方式進入到文本的合作學習中。
二、點“文穴”——解讀重點詞句
除了課題之外,小學語文教材中也有不少的文本中有蘊含深意的詞語或句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們往往對這樣的句子慎重以待,將它稱之為“重點詞”或“重點句”。對它進行反復的分析講解。這樣的詞、句往往就是我們可以用來進行小組合作的“牛鼻式”問題。
如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爬天都峰》一文。課文的最后一句“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這便是挈領全文的重點句。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圍繞這句話進行組織教學:
1.“一老一少”是誰?課文中是如何描寫他們的?
2.“真有意思”有意思在哪?
3.“汲取力量”是什么力量?
再如《詹天佑》一文,我抓住課文的開頭介紹詹天佑的那句話來進行教學:“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
1.為什么要強調“我國”?
2.從哪里看出他是“杰出的工程師”?
3.從哪里看出他的“愛國”?
拎出對這類重點詞句,設計層層遞進的“牛鼻式”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從文本中尋找問題的原因,既能讓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又使文本學習變得多元、立體。
三、理“文脈”——借助思維導圖
一篇課文,發現可分析、講解的內容頗多,訓練點更是不計其數。而在我們平常教學過程中,教師們習慣根據考點,肢解文本,進行碎片化教學。一堂原本應該是含韻悠長的閱讀課就變成了索然無味的應試技巧課。而這樣的長期以往,更會造成高段的學生無法領會作者的取材用意,更談不上學生對文本的謀篇布局的理解。
所以我通過畫思維導圖,來幫助學生理清文本脈絡,讓學生在合作過程中,站在作者的角度,關注作者的寫作意圖、文章取材、謀篇布局、表達方式、寫作特點等。
如教學《將相和》一文。三個小故事《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看似獨立,其實這中間有著因果關系。學生在畫思維導圖的過程中也便會發現故事的情節是從“不和”到“和”的矛盾是怎么來的?也從中看到了作者通過語言描寫塑造了人物性格。
在完成思維導圖的過程中,孩子很容易對全文進行整理理解。如:有一個小組在畫思維導圖的過程中,發現了藺相如和廉頗之間并沒有正面的沖突,激發他們矛盾的原因在于對趙王的賞罰的不滿,因為他們提出了這樣的看法:《將相和》一文中藺相如和廉頗兩個人都沒有過錯,承擔此事的責任人應是趙王。正是他的顧此失彼,賞罰不均,才會讓自己的兩位大臣關系緊張。如果廉頗遇到的不是藺相如,那么兩人相斗,趙國必敗。但趙國滅亡是遲早之事,因為藺相如也好,廉頗也好,他們都自己承擔了責任,沒有一個人對“罪魁禍首”趙王進行指責或規勸。那么趙王這樣的不公平做法肯定不會這么一件,大臣之間的積怨多了,自然就難以一條心地為國出力,亡國也便為期不遠。
學生完成思維導圖的過程就是梳理文本脈絡的過程,不同的孩子就能發現文本中所蘊含的一些小細節,這樣的合作交流,能拓寬孩子的視野,也使孩子在討論交流的過程中有事可言,有話可聽。
我始終認為,高質量的教不在于講多講少,而在于教師對課堂“點”的把握到位與否,時機準確與否。正如蘇格拉底的這堂課之所以取得這樣好的效果,關鍵在于蘇格拉底準確把握了教學難點,教在了“點”上,設計了一個“牛鼻式”問題:“你們去麥地摘一個最大的麥穗,只許進不許退,我在麥地的盡頭等你們。”
所以,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準確定位“牛鼻式”問題,將使我們的教學事半功倍。
參考文獻:
[1]《小學語文教師》期刊,上?!缎W語文教師》編輯部。2015年第3期.
[2][蘇]B.A.蘇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編譯:《給教師的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2005年重印.
[3]成尚榮:《課堂教學:靜悄悄的革命》,《江蘇教育研究》2005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