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麗
【摘要】2011版小學英語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英語學習在重視培養學生語言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之外,也要重視培養積極向上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課堂評價,作為情境課堂下師生交流的一部分,也蘊含著情感教育的因子。教師的評價用語是否恰當,是否關注到兒童的內在需求直接影響著兒童情感態度的形成。所以筆者認為課堂評價不僅僅只是客觀地評價語言知識的對錯,更應該是以兒童為主體的、立足于兒童情感態度發展的、面向現實生活的、富有人情味的評價。
【關鍵詞】情感導向 課堂評價 小學英語課堂
情感,是小學英語情境教學中很重要的一個核心元素。小學英語課堂評價,作為師生交流的重要部分,也應當成為情感教育的良好契機。以情感為導向的評價傳遞的是一種正面情感,它從兒童的發展愿望出發,以培養生活態度為導向,以發展兒童自我意識為目標,更好地為兒童的身心發展以及未來發展服務。
一、以兒童發展愿望為導向,多鼓勵性評價
新課程標準指出: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是英語學習成功的關鍵,并引導他們逐漸將興趣轉化為穩定的學習動機,以使他們樹立自信心,樂于與他人合作,養成健康向上的品格。筆者認為教師的課堂評價首先需要給學生提供一個安全、和諧、充滿支持的心理氛圍。科學研究表明,兒童課堂中的情緒和他們學習的效率是成正比的,一個自信、快樂的孩子遠比一個焦慮、恐懼的孩子學習效果要好。所以從教師自身開始,課堂的評價就應該是開放、積極、樂觀和包容的。
1.尊重個體差異,提供心理支持。筆者在暑期的一次培訓中有幸聽過林麗老師的一節課,整節課的教學內容對學生而言略有難度,但是林麗老師一直在用充滿鼓勵性的評價語言鼓勵孩子們多表達、多嘗試。筆者將林麗老師整節課的評價性語言做了一個總結如下:“Good! You try to read the new words.” “Not bad. Listen to me.” “Good jobs for you. Good jobs for you too.” “Give me five!” “This is the first time you talk in my class. Good!” “Can I see your hand? Some new hands?” “Try again,much better,I love that.” “Good job,big hand.” “She is always the first.” “Everybody tries it.” “I get it,thank you.” 整節課中,林麗老師沒有頻繁出現Good! Great!這些簡單、泛泛而談的評價語言。她的每一句評價都是指向不同兒童具體的行為,基于兒童個體實際的課堂表現以及學習能力。對于接受能力較慢的孩子,林麗老師能夠充分地肯定他們的努力,給他們信心,鼓勵他們多次嘗試。
2.關注學習過程,捕捉點滴進步。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說,每個人都有被尊重和被愛的需求,筆者認為這里的愛也包含著一種被欣賞的渴望。尤其是那些后進生們,他們渴望被老師尊重,渴望被老師欣賞。如果教師總是用一種消極的、諷刺的、批評的語言去評價他們的課堂表現,總是用單一的、片面的No!去評價他們的回答,這會增加他們的心理壓力,變得越來越不相信自己,越來越不敢開口回答問題,久而久之陷入一種習得性無助的狀態。更有甚者,破罐子破摔,從此幾乎看不到課堂上舉起的小手。
在林麗老師的這節“What will I be when I grow up?”一課中,面對有難度的教學內容,面對學生課堂實際學習情況和學習能力,林老師也一直在調整自己的評價語言。比如:“Good! You try to read the new words.”(雖然生詞多,較難讀,但是老師看到了學生的進步,因為孩子們一直在開口努力跟上老師的節奏)“This is the first time you talk in my class. Good!”(這個孩子大半節課沒有舉過一次手,后來終于鼓起勇氣站起來回答了一個問題,林老師馬上捕捉到這個信息,進行表揚和肯定。)“Try again,much better,I love that.”(一句I love that.消除了孩子反復糾正帶來的緊張感和恐懼感。)
用發展的眼光看學生,也意味著用發展的語言評價學生。這無形中也向學生傳遞著一種情感的包容與樂觀的態度。筆者曾經對所任教四年級兩個班做過一次問卷調查,其中一個問題是:你喜歡什么樣的英語老師?結果表明孩子們更容易親近具有正面情感態度和行為的教師。鼓勵,讓兒童能夠更樂于接受教師的評價,也必將為教學提供更優質的保障。
二、以培養兒童品格為導向,多引導性評價
評價語言的指向決不僅僅指語言知識,更包括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所以教師的課堂評價除了指明學生的答案對與錯之外,還要將目光投向更遠的地方——那就是兒童品質。
1.在追問中滲透價值觀。如在林麗老師的這節課中,老師問學生:“What will you be?”當一學生回答:“When I grow up,I will be a boss.”老師追問:“Why? Why do you want to make a lot of money?”學生想了半天沒有回答出來,這時候林老師說:“Then you can help poor people,right?”學生心領神會地點了點頭。比如林麗老師在課的伊始和學生打招呼時,學生第一遍打招呼沒什么熱情,比較平淡.林老師就和學生強調Say hello with a big smile,這個時候老師強調with a big smile就在向學生傳遞,在生活中我們也應該很熱情的、微笑著和別人打招呼,我們應該充滿精氣神。
2.在文本學習中延伸。教材中的故事情境就是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很好的載體。以譯林版三年級起點的教材為例,每篇課文學生在進行朗讀時,筆者會和學生逐一分析每句話背后的情感,并且在課件中標明出來和情感有關的形容詞,如angry,happy,excited,nervous,afraid等等,鼓勵學生在理解人物說話語氣和情感的基礎上去朗讀故事。這樣,有了情感的加入,學生與文本的連接更緊密。而學生的情感態度也因為具體的故事學習得到落實,并且在現實生活中得以延伸。在課堂的表演環節,教師可以適當提醒學生去關注故事中人物的習慣以及良好的品質。
美國大教育家杜威認為“教育即生活”。而課堂評價在評價知識技能之外,也應該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通過情感態度的引導,帶領孩子開啟知識以外的領域。一個多元化的評價更能促進兒童的情感發展,從而為兒童未來的發展服務。
三、以發展兒童自我意識為導向,多自主性評價
新課程標準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是課堂的主體,也應該成為評價的主體。課堂評價自主權的下放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我意識,從而形成正確的自我觀念。情景一:某老師在教授3A Unit5 Look at me!時,在指導如何朗讀What colour is it now?時教師自己先用兩種語調讀一讀,然后將評價的主體拋給學生,問:“你更喜歡哪一個?你覺得哪個讀的更好?為什么?”情景二:每次小組表演之后,教師問學生:“How many stars can they get? Why?”當學生有了這樣評價的權利之后,他們就多了思考的機會和表達想法的機會。
評價權利的下放不僅讓學生感受到了自己被尊重,也為學生提供了自我表達和思考的空間。這樣的評價少了教師說教的痕跡,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樣的評價更加的民主,也更加有利于學生自我意識的培養。但是教師最后一定要對學生的評價做好總結。
情感教育是完整科學教育過程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情感相對于知識、能力和技能來說,是同等重要的教育結果。在英語評價中,我們只有以情境為依托,以情感為導向,才能更充分的了解學生,擁有更多元的評價角度,更多地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從而促進教育目標的全面實現。
參考文獻:
[1]程曉堂.英語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譯林版三年級起點教材.
[3]徐曉雪.基于情感教育的小學英語教學探討[J].新課程學習,62.
[4]師卓.基于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情感教育研究[J].新課程,192.
[5]汪麗麗.多元化 動態化 實效化——小學英語評價的思考. 2013: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