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英
【摘 要】語文是一名重要學科,然而藏族地區形成了自己的語言體系[1]。學生們以藏語為母語,對漢語的理解能力偏低。為了讓他們更好的接受小學語文教育,作為教育工作者在傳播知識的過程中,要堅持“語文為前提”,將漢語文化與藏語文化相結合,充分利用現有的課程資源,提高藏區學生的漢語水平,讓他們學好小學語文這門課程[2]。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語文教學 整合利用
西藏屬于我國西部偏遠地區,且在高原之上,多高山冰川,自然環境惡劣,種種自然因素導致交通的不便,從而使經濟水平落后,這就增加了藏區學生學習和理解語文課程的難度。 “因地制宜”就變得至關重要,要求小學語文老師要學會“為我所用”原則,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課程資源的主要分類和概念
課程資源也稱教學資源,指課程要素來源以及實施課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條件,簡而言之就是能被學生的發展和成長所利用的材料和吸收的素材。語文課程資源的利用要堅持“為我所用”的原則,讓語文課程資源姓“語”,始終充滿“語文味”[3]。
對藏區學生來說最主要的課程資源包含校內和校外資源,這是藏區學生最重要的、最直接的、最經濟的、最基礎的課程資源。校內課程資源是指學校范圍內的課程資源,包括課本、輔導教材、教參、教案等。教材中的文字和圖畫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理解課文所要表達的內容。同時要求老師能夠正確全面認識教材,發揮教材的優勢,并能彌補教材的不足,選好切入點,簡單明了地講解課本內容,帶領學生理解和把握課本主題思想;校外課程資源主要有報刊、圖書、電影、電視、網絡、雜志等等,這些都是可以直接利用吸收的有形資源。藏族特有的自然風光、文化歷史、民俗風情、文化古跡等都可以作為校外課程資源被整合利用。
二、課程資源整合利用中的主要問題
(一)文化的差異是小學語文課程資源整合利用中的主要問題。特別是西藏農牧區的人民,日常的溝通交流均使用藏語,沒有專門的機構教授他們漢語,所以漢語水平不太高,對漢語的理解能力很低。
(二)經濟水平的落后是小學語文課程資源利用中的突出問題。自然環境的惡劣、交通的不便必然帶來經濟水平的落后,藏區的人民致力于溫飽問題的解決,因此沒有多余的資金、時間和精力投資教育建設,導致藏區教育設施相對落后。在教學方面,也只是使用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方法。盡管近年來,國家投入了大量的資金、技術、人才用于西部的經濟和教育建設,著力于提高藏區學生的教育水平,但要達到現代素質教育的平均水平還有待時日。
(三)主動學習意識和能力差也是小學語文課程資源利用中的顯著問題。文化的差異和經濟水平的落后必然導致藏區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和能力不足。文化的差異降低了他們學習的欲望,經濟的原因造成學習資源的缺失。因此藏區的部分學生,沒有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長時間忽略漢語的學習。好在黨中央長期以來對藏區教育事業的不斷投入,讓學生主動學習意識和能力有所提高,但力度還有待加強。
三、合理利用現有的課程資源
(一)充分利用教材資源。教材資源包括課本、輔導教材、教學工具、教參、教案等,這些教材資源內容豐富,為教學的進行提供了便利的條件。課本是校內學習的主要課程資源,對于這一主要資源,小學語文教師在把握重點的同時也要與時俱進,充分發揮教材資源的主要作用,立足學生的身心特點,進行“因材施教”。
(二)充分利用開放性學科資源。語文是一門開放性的學科,傳統的教學方式使學生的思維局限在狹小的空間內,通過新課標的改革,要求老師的教學不能局限于教材,應該帶領學生主動探求語文的意義。小學生富有獨特的想象力,敢想、敢說、敢做,勇于探求新知識。作為老師就要尊重他們這種“異想天開”,并加以正確引導,促進師生之間的信息資源共享,使學生擁有精彩的課堂,讓他們喜歡學習,愛上學習。
(三)充分利用校園課程資源。校園也是學生學習的最好地方,校園內的操場、籃球場、圖書館等都可以用作語文課程資源來學習。積極開展校園活動,營造一個良好的校園環境,讓學生輕松學習,培養對語文科目的深厚感情。
(四)充分利用家庭資源。家庭課程資源也是校外課程資源,對家庭課程資源的整合利用,讓孩子感受到家中有語文,語文在家中。孩子與父母的交流中用到的都是語文知識,對于藏區的孩子來說,如果家庭成員經常使用漢語,那么孩子的語文水平就會提高得很快,對漢語的理解能力也會增加。
四、合理利用人文自然資源
(一)藏區有悠久豐富的人文歷史,它的民俗風情、文化歷史都帶有迷人的色彩。藏族人民能歌善舞,小學生耳濡目染自然也懂得不少。如果將這些人文歷史資源加以利用,用漢語整合成圖書,配以生動的圖畫,編入到小學語文課本中,既能增加小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也能激發他們學習漢語的興趣。
(二)藏區的建筑也具有獨特的色彩。藏東的民居、藏南谷地的碉房、藏北牧區的帳房、雅魯藏布江流域的木構建筑等等,最有傳奇色彩的莫過于布達拉宮。作為小學語文老師要有主動意識,主動帶領小學生去發現其中蘊含的語文知識,主動用漢語表達出來。
(三)走進自然,發現高原中蘊含的“語文味”。藏區位于青藏高原之上,多高山冰川,也是長江與黃河的發源地。小學語文老師帶領他們走進自然,挖掘自然中富含的語文知識,培養他們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看到的事物,不僅能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拓展小學生的眼界,也能增強學生們的愛國情感,同時也增加了他們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的意識和責任感。
(四)認識學習中東部地區的人文歷史景觀。藏區的小學生從小在高原之上生活,對中東部地區的人和事知之甚少。從小學開始就讓他們開始了解祖國其他地方的風土人情、城市風貌,有利于培養學生們對語文學習的興趣,這對于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有著直接和深遠的意義。
五、加強學科之間的交流與滲透,整合學科資源
在傳統的教學中,課本的地位很高,教師的教學主要使用課本進行呆板的教學,忽略學生的個體差異,缺乏溝通與合作,使學生的思路也局限在課本之中,扼殺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新課程要求淡化學科之間的界限,加強學科之間的交流與聯系,讓語文科目實現開放性教學。老師要有專業的素養與能力將美術、音樂、繪畫、體育等學科聯系在一起,為語文所用。
六、總結
藏區的孩子漢語水平低,閱讀能力差,良好的閱讀習慣也沒有養成,積極的閱讀興趣也沒有被激發,主動學習意識和能力更差,所以作為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發揮應有的積極作用,引導學生閱讀,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挖掘他們的潛能,提高藏區學生的漢語水平,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同時還要發現一切能被學生所用的積極的、有效的課程資源,并且進行整合利用,運用到教學中去,努力讓藏區的孩子享受小學語文的熏陶。
【參考文獻】
[1]劉志娟. 淺談對小學語文課程資源優化整合的幾點認識[J]. 軟件:電子版, 2014(11):100-100.
[2]羅宏平. 淺談農村小學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整合利用[J]. 新課程學習(下),2014(06):48.
[3]金杏花. 淺談小學低年級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J]. 江蘇社會科學,2006(S1):103-105.
[4]陳云權. 淺談小學語文課程資源的利用[J]. 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4(05):8.
[5]朱效忠. 淺談開發與利用小學語文課程資源[J]. 小學教學參考,2011(04):46.
[6]季霞云. 淺談小學語文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J]. 語文天地,2008(08):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