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論指引,思想政治工作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踐路徑,在時代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從各個方面不斷地加以創新,即鞏固群眾基礎,尋求文化支撐,豐富內容體系,創新方法系統,保證效果考核,使馬克思主義真正被人民群眾所接受和認同,真正做到大眾化。
關鍵詞 馬克思主義 大眾化 思想政治
基金項目:廊坊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課題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視域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研究(立項編號:2017081)。
作者簡介:蘇珍梅,華北科技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5.209
所謂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是在中國的社會歷史條件下,中國共產黨通過長期不懈的努力,把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成果轉化為群眾的思想信念和實踐指南,并從群眾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創新馬克思主義的過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既是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源泉,又是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優良傳統。推動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不僅是黨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命題,更是時代賦予思想政治工作的新任務和新使命。因此,思想政治工作作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踐路徑,必須在時代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加以創新,使群眾接受和認同馬克思主義,最終使馬克思主義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把握具體對象特點,鞏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群眾基礎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工作對象是廣大人民群眾。群眾是一個歷史概念,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內涵和外延。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人民群眾包括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在當代中國,隨著社會經濟結構的調整和階級關系的變化,人民群眾的內涵發生了重要變化。現階段,人民群眾是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包括工人階級、農民階級、知識分子和新興社會階層等。貼近群眾是創新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個具體原則要求。馬克思主義的真理要真正走近群眾,首先要正確認識群眾的層次性和差異性。針對不同的群體對象特點,采用不同的內容和方法,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才能使盡可能多的群眾接受馬克思主義。
中共黨員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主要對象,對他們的要求比一般的群眾要更高更嚴,要真學、真懂、真信、真用,學習的內容首先就是《中國共產黨章程》,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研究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產生過程和精神實質,明確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和最新方針政策作為日常學習任務,并結合黨的建設推進黨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普通群眾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必須覆蓋的范圍,對他們的要求是基本了解、基本認同、指導實踐、自愿信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作為群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主要內容,用喜聞樂見的形式和語言作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方法。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關鍵力量,不但要全面學習馬克思主義,內化三觀,還應以實踐的方式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和深化,主要方法則是利用新媒體工具進行宣傳和引導學習。工農階級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基礎,必須要鞏固,內容上要更加注重通俗性,與工農群眾的經濟生產活動和業余文化活動相結合,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普及化,方法上結合工農生活特點和實際,以工農喜聞樂見的文藝表演、事跡報告等形式開展,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二、結合我國傳統文化,尋求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文化支撐
中國傳統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悠久歷史淵源、內涵博大精深、歷經時代洗禮的優良傳統文化,既反映了民族特質和風貌,又是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從中國傳統文化的沃土中吸取有益養分補充思想政治工作,使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更具中國氣派和民族特色,是推進馬克思大眾化的文化支撐。
思想政治工作在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可以充分發掘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尋求深厚的文化根基。例如,愛國主義教育應吸納貫穿中國傳統文化始終的愛國思想,賦予愛國主義教育更深的文化底蘊;應與古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人生態度相結合,探尋產生民族至上、國家為本的愛國思想和責任意識的社會心理。西漢的政治家賈誼在《治安策》中提出“國而忘家,公而忘私”,強調國家,民族的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強調一種為集體而盡忠獻身的精神。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及“先義后利、舍生取義”等思想都主張集體高于個人的原則,強調為國家、為民族、為集體的獻身精神。這些優秀傳統文化感染、教育和激勵著世世代代的炎黃子孫,成為中華兒女前赴后繼、報效祖國的強大精神動力。除了愛國主義教育,在道德教育、實踐教育等方面都可以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吸取有益成分。當然,吸收并不意味著直接拿來,而是要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分進行重新闡釋,發掘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央視欄目《百家講壇》的大受歡迎就說明了這一點。之所以受歡迎,既是傳統文化典籍的智慧魅力,又是因為講解者結合當前社會實際問題,作出了符合現代觀眾文化水平和審美特點的闡述。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現代闡釋契合了現代人們的心理需要,能夠解決人們的精神困惑,同時利用文化典籍解讀現代心靈,與觀眾一道暢談人生理想,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達成精神共鳴。試想如果他們進行舊社會私塾先生式刻板生硬的講解,那就不會出現“國學熱”了。因此,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充分發掘利用中國傳統文化中豐富的教育資源,通過重新解讀民族文化,煥發文化經典的現代魅力,引導群眾加強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
三、緊跟時代發展脈搏,豐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內容體系
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特征,也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最鮮明特色,作為以理論教育為主要任務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須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成果豐富思想政治工作內容,進而武裝全黨,教育群眾,不斷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歷史進程。理論來源于實踐、理論經過實踐的檢驗成為科學的理論,科學理論反過來又指導人們的社會實踐,這就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產生的必由之路。黨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不斷把握“實踐- 認識 ( 理論) - 再實踐- 再認識( 新理論) ”的認識規律和科學理論產生的規律,并利用這種規律, 在實踐中進行思想政治工作,用實踐中產生的偉大成就和理論成果進行思想政治工作, 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
回顧改革開放以來我黨思想政治工作的過程,不斷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實踐特色,是我們取得思想政治工作實效性的關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確立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理論,經過撥亂反正,思想政治工作的優良傳統逐步得到了恢復,在企業、軍隊、農村、學校等方面的改革積極開展起來,有力地促進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的開展。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特別是十四大以來,我們黨堅持用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產生的鄧小平理論武裝全黨、教育干部和人民;堅持正確輿論導向,深入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和艱苦創業精神的教育等。思想政治工作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取得了明顯成效, 在促進改革、發展、穩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跨入新世紀,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帶領全國人民在創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開創全面開放新局面, 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社會實踐中創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新時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武器。新時期新階段,以胡錦濤為核心新的中央領導集體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實踐中,堅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為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和新的內容: 要積極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切實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等等。我們可以看到,黨的思想政治工作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不斷調整自身的發展目標,不斷豐富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才使得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大眾化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取得了思想政治工作良好效果。
四、利用各種信息平臺,創新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方法系統
馬克思主義傳播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起始階段和關鍵環節。馬克思主義傳播的效果如何直接影響群眾認同馬克思主義、踐行馬克思主義的程度高低。為了切實保證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效果,思想政治工作既要繼承發揚傳統宣傳工作優勢,又要應用最新的信息傳播科學,搭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傳播平臺,創新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方法系統。
首先,要充分利用網絡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最新成果要用最新的載體進行傳播才具有時代特色,才能實現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一是要創建紅色網站,在網上向人們系統地傳播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是設立各種臨時的主題網頁網站。主題網頁網站是在特定時期為某項重大事件進行信息傳遞、理論宣傳時設立的,例如宣傳科學發展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主題網站等;另外還要善于發展和利用其他網站的信息,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尤其是要注意利用點擊率較高的商業網站傳播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其次,運用現代傳媒手段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最新成果只有用現代傳媒的方式去傳播才具有時代特色,才能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現代傳媒的發展克服了過去文本傳播受到受眾知識水平限制的局限,信息時代大眾傳媒的發展,可以在更大范圍內擴大受眾。在現代社會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中,可以采用優秀影視作品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傳播,可以通過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大眾文化等形式深入學校、社區等基層組織進行傳播。
五、制定具體測評標準,保證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效果考核
思想政治工作測評制度作為思想政治工作制度整體中的一部分,是為了凸顯監督和檢驗工作而單獨制定的實施制度。測評制度也應按照不同層次、領域、行業和群體的不同特點分別制定實施制度,形成測評體系。當前思想政治工作的測評體系初步建立,但是還不完善。這首先體現在測評體系尚未形成全覆蓋,只在大學生群體等重點人群中建立了測評體系,還需進一步推廣到各層次、領域、行業和群體中,擴大覆蓋面,才能真正起到監督和督促的作用;其次,思想政治工作測評的指標體系設計尚未包括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測評視角。例如,針對大學生群體的指標體系主要側重于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環境、管理等方面的考察,還沒有考察大學生認識和實踐馬克思主義的指標。要增加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評估視角必須以明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檢驗標準為前提。當前學界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檢驗標準還沒有形成共識。我們可以嘗試按照實施主體不同,將其歸納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理論創新測評指標、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測評指標、馬克思主義認同測評指標、馬克思主義實踐測評指標四個一級指標。在這四個一級指標下可設定更加具體的二級指標。當然,這樣的指標分類僅是一家之言,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檢驗標準還需要學界和實際工作者進行進一步的研究以達成共識。但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指標設立必須堅持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原則,必須具有現實可行性和具體操作性,以求能夠全面、客觀的考察思想政治工作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現效果。
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對于思想政治工作來說是一個長期不懈的任務和目標,只有在時代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地從各方面加以創新,才能保證馬克思主義真正實現大眾化。
參考文獻:
[1]張耀燦.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張耀燦、秦在東.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論.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3]荊惠民.思想政治工作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4]鄭永廷、楊菲蓉,等.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發展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