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則宛古麗·穆薩
摘 要:《語文課標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情感活動中,培養自身的獨立的閱讀能力,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與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注重學生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
關鍵詞:初中;閱讀教學;方法策略
語文學習本質上是創造性的學習,是面向未來的學習,是把今天的學習和未來的發展緊緊地聯系在一起的學習。語文教師抓住語文教學與生活相聯系的重要契機,根據學生的情感傾向、認知水平、學習心態、信息反饋、個別差異,教師因材施教,對學生進行適當的點撥指導,讓學生自己體會文章的思想美,藝術美,情感美,語言美,讓學生有選擇地模仿語句和文章的寫法,使學生更主動地學習語文。我認為要將閱讀教學落到實處,取得成效,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注重閱讀材料的選擇
語文課求“活”,要靠深厚的人文內蘊去吸引和感染學生,要用有文化品位的精品讀物,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校園文化活動,營造人文教育的濃郁氣氛。優秀的文學作品總是社會的一面鏡子和時代的良心,學生多看這些作品,不僅是一種藝術享受和美的熏陶,不僅有助于開發自己的右腦,更是對社會的一種考察。現代語文課堂教學應該成為學生情趣盎然的精神家園,引導學生在課內、課外閱讀中度過一段美好的時光。語文教師擁有一批高品位的好書美文并不難。好書美文既能啟迪智慧,更滋補精神。教師牽引學生的靈魂沉浮于字里行間,讓心靈浸染著墨韻書香,這會使學生昂揚起率真靈動的生命激情。
二、教會學生正確的使用教學參考書
當今時代,是一個信息多元化的時代,而語文學科作為母語教育,資源無時不有,無處不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一方面,要深刻認識母語教育的特點與優勢,增強資源意識,讓所有適用的資源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服務。而另一方面,要清醒的認識到,教科書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課程資源,體現了課程目標和能力培養的要求,應以教科書為主,用好教科書。我們要以教科書為主要憑借,適當引進相關資源,適當拓寬教學途徑與形式,加強課程資源的整合,在學好教科書、實現基本學習目標的基礎上,學得更多一點、更活一點、更好一點。也就是說,課前課后可以在需要的時候適當的參考教學資料,要讓學生能動的利用資源,作為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鞏固的有效手段,堅決不做搬運工,變成抄寫資料的工具。
三、自主學習與老師指導相輔相成
在閱讀教學中,自主學習首先應體現在自主閱讀、潛心讀書上。教師在鉆研文本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沉下心來,認真讀課文,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盡自己之所能,盡量依靠自己的感悟、理解,把課文讀懂。其次,應組織學生進行有準備的交流,通過師與生、生與生的交流、互動,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體會到語言的精妙,領悟到寫法的特點。在這方面,導學稿就發揮了其很大的作用。當然,自主學習與教師指導不是對立的,自主學習需要教師的指導、點撥甚至講解。遇到學生經過討論、交流還理解不到位的地方,教師就應點撥,猶如畫龍點睛,或使學生提升境界,或使學生茅塞頓開。遇到學生歸納、概括不全面、不清晰的地方,教師就應用條分縷析的、準確的語言幫助歸納與概括(如,文章主旨、學法、寫法)。當經過啟發、引導,學生還理解不準、不深甚至理解錯誤時,教師就應進行精當的講解。自主學習與講解學習,沒有孰優孰劣,教學中要針對學情,合理運用。
四、引導學生由整體到局部把握全篇
首先,閱讀教學要重視提高學生對文章整體把握的能力。以往的閱讀教學,重內容的分析(搞得不好是對文章的肢解),輕對文章精髓的把握,諸如,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的語言,揣摩文章的表達。閱讀教學要引導學生一遍一遍地、有層次地讀整篇課文,由讀得不大正確到讀正確,讀得不大通順到讀通順,讀得不大有語氣到讀出語氣,讀出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與此同時,要從有初步的感受到有較深刻的感受,到抓住文章主旨,品味語言的精妙,領悟文章中精彩的表達方法。
五、勤朗讀,多誦讀,牢牢把握 “讀”的環節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在讀的過程中,學生欣賞美,學習語言,吸收寫法。文章作品豐富的意蘊,存在于字里行間,隱藏在文字背后,存在于空白處留下的巨大審美空間之中。對一篇課文的教學,教師不應首先引導學生去分析理解,而應首先引導學生去感受,即通過充分調動學生的感覺、知覺、表象、聯想、情感去觸摸內容的整體存在,去品味語言文字的意義、情味和旨趣。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特別重視“讀”這一環節。不論何種文體,課堂上要每篇必讀,可以吟誦、默讀、朗讀,在讀中思考理解,并學會圈點批注,體味文章意義、意境、情味,要從停頓和語調的高低、強弱、緩急等方面給學生以指導。學生在反復吟誦課文中,隨著形象在學生頭腦中的“復活”,必然會觸動他們的情感,使他們沉浸在作者所創造的藝術世界里,學生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把握全文內容,受到藝術熏陶,獲得美的享受。
六、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師生的良好互動,調動學生語文閱讀的積極性、創造性和主動性。在正式授課之前,教師要提前安排學生預習學習內容,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個人學習和小組討論,疏通文字,整理生字詞。學生針對學習內容和課堂教學安排,確定學習目標,根據目標進行發散思維訓練,在小組討論中積極發言,勇于談論自己對學習內容的個人看法和見解。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和學生形成良好互動,共同確定課文學習目標,共同探討文章學習價值所在。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都能夠自己設題、自己解題,初中語文閱讀學習就成為一個充滿快樂的學習過程。
七、關注學生寫作積累
學生閱讀文章一是為了開闊視野、豐富情感、陶冶情操;二是習得寫作經驗。因此筆者認為閱讀教學時教師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指導學生學習借鑒作家的寫作技巧,在此基礎上進行必要的寫作訓練。這一點人教版語文教材作了很多安排,但我認為還很不夠,教師還需要有更多的創新設計,當然這些訓練一定要落到實處,可讓學生當堂展示,也可作為課外訓練,評價方式靈活多樣,自評、互評、點評結合。古人云“不動筆墨不讀書”。學生閱讀時,不僅略讀瀏覽,還把有價值的資料摘抄整理下來,這樣的閱讀,學生不僅增長了知識,開闊了眼界,豐富了詞匯,還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使學生逐漸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總之,閱讀教學直接關系到各科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提高,學生必須具有一定的閱讀能力,才能逐漸領會、理解課文及其他閱讀材料的意義,進而去學習寫作技能及加深對其他課程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初中階段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過程中,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通過必要的語文閱讀訓練,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 黃偉明.《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5.
[2] 巨正森.《新課程·中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