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鑫鳳
摘 要:在全民移動、數據互聯的時代,移動學習作為互聯網技術與教學理論相互融合的產物發展迅速,移動學習的概念自2000年引入中國,引發了國內研究和應用移動學習的熱潮,至2016年,研究成果云集。本文利用文獻法分析了2016年國內研究移動學習研究的現狀和趨勢。
關鍵詞:移動學習 文獻分析法 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03(b)-0209-02
不同的學者或者不同的組織,從不同的角度給同一事物下的定義都是會有出入的,對移動學習的定義的研究也是如此,所以移動學習的定義沒有固定的說法。由于本文主要關于移動學習在教育教學當中的應用,所以這里,我們引用“全國高等學校教育技術協會委員會”對移動學習所做的定義:“移動學習是指依托目前比較成熟的無線移動網絡、國際互聯網以及多媒體技術,學生和教師通過利用目前較為普遍使用的無線設備(如手機、PDA、筆記本電腦等)來更為方便靈活地實現交互式教學活動以及教育、科技方面的信息交流。”旨在了解近年國內移動學習應用于教育教學的研究現狀及未來的研究趨勢,給界內同仁以參考。
1 研究方法及研究過程
1.1 數據來源
該文的研究數據來源于中國知網學術文獻網絡出版總庫。通過檢索分揀出有用的期刊論文和學位論文共354篇。
1.2 研究方法
該文采用文獻法研究我國2016年對移動學習研究的情況。
1.3 研究過程
首先,圍繞研究主題搜集文獻資源。在CNKI數據庫中通過檢索挑選出與“移動學習”緊密相關的研究成果354篇。
其次,摘錄文獻相關信息。CNKI數據庫可直接導出選中的文獻,并生成檢索報告。將選中的354篇文章利用CNKI數據庫自動生成檢索報告,并打印成文本文件,摘錄文獻主題、作者、出版刊物等相關信息。
最后,對文獻內容進行分析。依據對收集文獻的初步統計和分析,按照移動學習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的研究、移動學習的調查研究(移動學習的礙因/策略/優化等)、移動學習模式研究、移動學習的效果研究、移動學習技術研究、移動學習軟件設計與開發研究、移動學習平臺的設計與開發研究、移動學習系統的設計與開發研究、移動學習課程資源的設計/制作/應用研究、移動學習研究現狀、移動學習評價研究、移動學習案例及實證研究、移動學習理論研究等13個類目對文獻進行分類。
2 研究結果及分析
(1)重視移動學習應用于教育教學的研究。研究移動學習在不同學科領域以及不同年齡階段的教育中應用的文章占20.9%,研究移動學習在現實應用過程中的影響因素及優化策略的文章占19.21%,研究移動學習應用模式的文章占12.15%,研究移動學習應用過程中對學生產生的影響及其他應用效果的文章占3.11%,研究移動學習案例及其他實證研究的文章占1.13%,而這幾個類目,都于移動學習的應用相關,共占文章總數的56.5%,涉及到中小學教育,成人教育,遠程教育,高職教育等等,學科種類更是涵蓋了幾十種不同的學科。移動學習應用研究是基于具體的工作實際,說明移動學習已經逐步推向教育教學實踐當中去,但是從移動學習的調查研究(移動學習的礙因/策略/優化等)中提出的關于移動學習應用的過程中遇到的難題也不少,推進及優化移動學習還需要更多的努力才能實現。
(2)重基于一定技術產品的移動學習平臺設計,輕技術與軟件的設計與開發。移動學習技術研究成果較少,與移動學習軟件設計與開發的研究基本持平,均低于移動學習平臺的設計與開發研究。前兩者分別僅占2016年成果總數的3.11%和3.67%,而平臺的設計與開發相關的研究占文章總數的12.71%。新技術的產生以及新應用軟件的設計與開發難度大且周期長,不能適應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更新速度,且移動學習概念的提出歷時時間短,相關的技術研究相對較少。相反,能夠用于師生交流互動的社交軟件,社交網站,社交技術已經在社會上成了一定的氣候,比如QQ、微信、微博等,直接借助相關的技術產品設計和搭建移動學習的平臺,實現移動學習的難度降低,用戶使用便捷。再者,隨著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快速普及,基于andriod、ios等的平臺設計與研究移動學習平臺的課題進入研究者的視線。
(3)移動學習系統的研究數量少比重低。隨著移動學習軟件與學習平臺越來越兼容各種設備,移動學習系統的開發在一定程度上不受設備和學習平臺的限制,不同系統之間的兼容性提高,開發難度降低,應用難題迎刃而解。
(4)移動學習課程資源的研究比重較大。移動學習課程資源是實現移動學習的基礎支撐,移動學習的課程資源區別于普通的教學資源,也區別于普通的學習資料,是通過科學合理的安排設計而成的適合移動式、泛在化學習的短小精悍的學習資源。在吉曉敏,劉文哲《2014年我國移動學習研究現狀綜述》[5]中,移動學習的課程資源研究占比9.68%,與該文的10.45%十分接近,移動學習資源的研究仍然處在實踐和摸索的階段。
(5)移動學習理論研究和評價研究的比重低,實證研究與研究綜述成果較少。筆者將移動學習涵義等的研究歸類為理論研究,占比1.41%,說明移動學習的涵義已經大眾化,不再是研究者的重點研究對象。評價研究主要涉及評價體系的構建研究,由于移動學習是學習者學習的一種補充,設計獨立的評價體系考察學習者的學習效果不具備實際意義,占比較少,僅為1.13%。基于案例的研究以及實證研究的研究者基本上為一線工作人員,文章數量占比2.82%,說明教學工作者也逐漸加入到研究行列。例如楊穎的《移動學習環境下有效教學策略的研究實踐——以《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為例》[6]等,這類研究成果的產生基于一定的實際工作,具有較大的借鑒意義和參考價值。
3 結論與建議
隨著移動學習涵義、概念等理論層面的研究趨于成熟,以及移動互聯技術的不斷進步,移動學習技術、軟件、平臺和系統的研究與設計層出不窮,研究者可依照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的趨勢,研究新型技術或者平臺在移動學習中的作用,以促進移動學習技術層面的研究不斷進步。
移動學習應用層面的研究雖有諸多成果,但是實際應用中遇到的問題卻不容忽視。首先是移動學習有效教學模式的研究比重較大,理論與實際的差距是值得研究者們關注的。其次是移動學習的調查研究以及應用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其策略研究占比較大,但多半停留在一次的調查后給出了可行的理論上的問題解決策略,缺少行動研究。最后是移動學習在各個不同的教學理論的應用探討,涉及到的學科有數學、英語、物理、化學、信息技術、醫學等學校教育領域,以及其他培訓等領域,只要有教育的地方移動學習就可以發揮其特有的作用,關于移動學習在其他學科教學中的應用也值得研究者們進行進一步探究。
移動學習課程資源是移動學習順利開展的基礎,更需要研究者們關注。李惠青等人在《中國教育信息化》發表的《2014—2015年我國移動學習資源研究綜述》專門對我國2013—2015年間移動學習資源的研究成果、不足和發展新動向進行論述。移動學習資源的設計與開發,以及實際應用仍然處于摸索階段。
參考文獻
[1] 李玉順,馬丁.移動學習的現狀與趨勢[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08(3):9-11.
[2] 傅健,楊雪.國內移動學習理論研究與實踐十年瞰覽[J].中國電化教育,2009(7):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