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生定
摘要:隨著現代化教學理念的不斷革新和改善,普世化的教學理念被許多人所接受,在培智學校教學中,更加關注學生的特殊性。在日常教學中日漸融入人文關懷和個別化教學的方式,能使學生獲得平等的教育。在教學界對培智學校的重視和進一步建設過程中,音樂教學采用個別化教育,能夠喚起學生學習音樂的樂趣。正是立足于此,探討培智學校音樂課堂教學中實施個別化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培智學校;音樂教學;個別化教學
自20世紀末以來,培智學校的建設便被提上日程,致力于對廣大特殊學生群體的培養和教育,同時在融合西方現代化的特殊教育理念的基礎上,提出了個別化教學模式。隨著人性化教育的不斷推廣,越來越多的智障兒童進入了學校,培智學校教育對象的類型由原來的單一化轉變為多元化,學生群體逐漸以自閉癥兒童、智力障礙兒童和多重障礙兒童為主,使培智學校原有的課程配置不再適應新的群體需要。
一、現階段培智學校課程實施中呈現出的問題
1.課程評價體系不健全
盡管培智學校建設已經逐漸步入軌道,但在課程的評估和效果評價機制方面仍然缺乏系統化和結構化,這種機制和手段的缺乏必將影響課程教學實際的操作,與此同時,大多數情況下,單一的硬性指標無法衡量學生情感、意志、氣質及品格等方面的發展。
2.課程針對性不強
隨著培智學校學生群體的不斷壯大,學生類型日趨多樣化,一個班級里可能既有智力障礙兒童,也有自閉癥、多重障礙兒童,每個兒童的個別性差異較大,若是依舊保持原有的體系,難免會出現弱化針對性的問題,忽視了學生的個體性和差異性。
3.課程實施形式單一
無論是哪一類教學都離不開現代化教學理念的熏陶和影響,課程教學形式也在不斷地朝著多元化和靈活性方向發展。然而,目前培智學校仍然存在著課程實施形式單一的情況,在生活化的萬象中,其實施內容的簡單和機械化,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二、培智學校音樂教學中實施個別化教學的策略
個別化教學理論是一種滿足新時期教學需要的教學模式,它可以在保證整體效果的方向下盡量滿足每一位學生的教育需要。而培智學校作為現代特殊教育的一種形式,自然也應該大力引進這種教學模式。在培智學校的音樂教學課堂上,個別化教學可以得到一個良好的開展和實施。音樂教學中的個別化教學是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綜合能力、興趣和需要來設計教學方案計劃的,因此,在教學資源的選擇、教學評價方式的篩選上,也應該以學生為主。在教育中包含著人文關懷,在人文關懷的同時開展教育活動,通過相關課程,讓學生在學校里學到體系化的知識。
1.明確學生的能力差異,確定教學方向
培智學校中的學生大多存在著一些個人障礙,因此在實施音樂教學過程中需要事先明確學生的能力差異和心理障礙的存在與否,對于一些比較自卑或自閉的學生,教師要進行適當的開導和安撫,切不可忽視和冷漠對待,從心理上進行良性輔導和引導,推進教學行為的順利進行。同時,不同的學生可能對不同的音樂風格的愛好不同,教師可以根據這一點進行有針對的課程設計,分析學生對于音樂知識的吸收情況和基礎具備情況,明確教學方向,盡量在實際教學中保證全體學生都能夠積極參與到音樂課堂中來。
2.采取多元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是一種過程而非一蹴而就的環節,因此,教學的過程是講究方法和思路的,現代化的教學就更應如此。特殊教育,離不開有所針對的課程設計和多元化的課程形式安排,以滿足廣大學生的不同需要。學生是教學的主體,也是現代化教學的主要受益者,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演好一個引路人和輔助者的角色,注重方法的選擇。培智學校中的音樂教學不同于系統性的音樂教學,它更傾向于啟發性和興趣誘導性的教學,因此,要時刻避免課堂的枯燥化傾向,時刻努力營造出一種能夠激發廣大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良好氛圍。教師可以采取游戲和樂器實踐的方式讓學生自己動手感受音樂,同時用合唱的方式鼓勵學生參與到集體的音樂活動中來,對于有特殊愛好的學生,還可以單獨進行交流和互動,有效激發學生對于音樂課的學習興趣。
3.綜合知識與實踐,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互動
特殊教育需要學生動手實踐操作,從而在教學過程中打開學生的心扉,讓學生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礙,加入到集體中,主動融入學習環境中。對于自閉癥和多重障礙兒童而言,他們的世界是奇妙的,不容易被人理解的,因此,教師在進行音樂教學時不能只是單純地知識講解,還應該主動和他們進行溝通交流,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體會他們的悲喜。與此同時,我們還應該在音樂教學中鼓勵他們加入到實踐中來,通過樂器擊打、歌曲演唱來豐富他們的內心,從而慢慢地引導他們走向開朗的人生。
總之,在現代化教學的推動之下,培智學校的綜合教學應該遵照時代的要求和學生的需要,在日常教學中強化學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認同感。同時,在家庭方面,校方還要注重家長綜合素質的培養,打造家校合作的鏈條,共同致力于學生的成長和學習的輔助,以便學生通過系統化的學習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而在這一過程中,無論是音樂還是其他課程的教學,需要嚴格遵守個別化教學的理念核心,發現學生的不同,從而在效果和長久影響上強化共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