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廣峰
摘 要: 大學生成長導師制是高校思想教育模式的創新,對推進高校教育改革、提高大學生的創新素質及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要以導師制為載體,建立學生成長檔案,通過導師一對一的輔導,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自我、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形成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良好的情緒調控能力。積極開展針對大學生特殊關注群體的思想教育服務工作,及時給予需要關注的同學以幫助和關心,讓他們盡快走出心理困擾和誤區,讓特別關注學生學會自我調適,端正自我認識,培養積極健康的心理品格,促進大學生素質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 特別關注群體 成長導師制 思想政治教育 路徑創新
一、成長導師制的現狀背景
(一)社會背景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和2016年12月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政會議精神,要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為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提供良好的教育氛圍和育人環境。結合當前大學生的成長和學習環境,積極面向高校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活動,使他們不斷正確認識自我,增強自我調控能力,培養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
(二)高?,F狀背景
高校學生構成中男女比例不均衡,生源結構復雜,學生的心理特征成分復雜多樣,易出現人際關系、宿舍關系、學習、戀愛、個性及情緒等方面的心理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給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造成了諸多負面影響,關系到校園的安全穩定及和諧校園的構建。為了讓這些易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第一時間得到更多的關注和關心,將該群體學生進行積極的分類和管理,將出現人際關系、宿舍關系、學習障礙、戀愛、個性等方面心理問題的學生統一劃分為“特別關注群體”,以導師制為載體,建立學生成長檔案,通過導師一對一的輔導,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形成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良好的情緒調控能力?!按髮W生特別關注群體成長導師制”成立了以學院主管學生工作的書記、各年級輔導員、兼職班主任為組成部分的“陽光心語”工作團隊,積極開展針對大學生特殊關注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時給予需要關注的同學幫助和關心,讓他們盡快走出心理困擾和誤區。讓特別關注學生學會自我調適,端正自我認識,培養積極健康的心理品格,促進大學生素質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全面發展。
二、成長導師制的理念概述及實踐意義
(一)理念闡述
“導師制”最初起源于15世紀的英國牛津大學,新生一入學報到,學院就給他指定一位導師,導師是學生所選科目的學者,負責指導學生的品行,并協助安排學生的學習計劃,指導學生如何取得進步①。在中國,早期的導師制主要是在研究生教育層次實施的。針對高校學生培養工作中出現的一些新問題和新情況,以北京大學和浙江大學為代表的中國多所院校自2002年以來開始首次嘗試在本科教育階段引入學生成長導師制。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日趨科學化、專業化和個性化的今天,成長導師制已經被越來越多的高等院校和大學生接受,該制度已經發展為由導師對學生的品德、學習、心理及生活等各方面進行指導的一種親情化、個性化的教育管理制度,“育人為本、全面發展”已經成為大學生成長導師制的核心理念。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學生的生活條件不斷改善,獨生子女在大學生中的比例越來越高,學生家庭成長環境的不斷變化等新情況的出現,使得大學生入學后易出現人際關系、宿舍關系、學習、戀愛、個性及情緒方面的心理問題,在解決學生出現的此類心理問題的實踐過程中,一些個案的積累和研究引起了學生管理工作者的注意和思考。伴隨對該群體關注度的提高及解決該群體出現心理問題的工作方式和方法的不斷摸索和探尋,在以“育人為本、全面發展”為指導思想的背景下,“特別關注群體成長導師制”作為學生管理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應當得到逐步的發展和完善。
(二)實踐意義
大學生成長導師制是高校教育教學模式的創新,對推進高校教育改革、提高大學生的創新素質及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從近年來高校積極實施“特別關注群體成長導師制”的有效實踐出發,期望借此總結出在當前社會發展和教育改革背景下大學生個人成長導師制的內在含義、實操程序,并對項目績效進行初步的評價。
具體來看,對成長導師制的實施有助于發現大學生特別關注群體常出現的心理問題,探尋誘發原因,進行較系統的分析和研究,從而幫助需要特別關注的學生學會積極調試自我,擺脫心理障礙。同時,能夠為解決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的特別關注群體問題積累豐富的個案材料,為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研究積累大量有價值的素材,通過對這些案例的深入研究,結合“陽光心語”工作團隊長期在高校學生管理中總結出來的實操經驗,探尋出大學生特別關注群體心理調適的途徑和方法,從而有效推動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開展。
三、成長導師制的實踐模式及程序
社會文化的多元化和生活方式的多樣化,中西道德價值觀的碰撞,單親家庭、隔代撫養家庭增多,流動人口量增大,使得一些大學生容易出現人際交往困難、宿舍關系緊張、學習動力不足、自我意識膨脹等問題。針對出現上述問題的特殊群體,如何進行有效管理成為高等院校學生管理工作當中凸顯的問題。大學生特別關注群體成長導師制作為一種新穎的教育教學一體化的管理制度,是在“育人為本、全面發展”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明確導師是學生思想的引導者,強調學校德育要以原來單純服從社會需要、上級安排轉移到以社會要求和學生發展要求相融合的基點上。
經過長期的工作實踐,成長導師制工作團隊總結出了一套“特別關注群體成長導師制”的構建模式:
(一)準備階段
1.導師選聘與培訓
在項目實施的前期準備階段,要考慮到大學生特別關注群體的特點,選拔那些擁有較高的心理素質和較強語言表達能力且人生閱歷較為豐富,關心學生、為人師表的教師。還要針對特殊群體常出現的典型問題開展相關的師資培訓工作,并通過理論學習、社會實踐、專題討論、模擬訓練,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教育輔導和咨詢技巧等水平。
2.篩選特別關注群體
在項目實施初期,應首先通過學生入學檔案相關信息初步了解學生家庭及社會關系情況;其次,新生入學后通過下宿舍、新生思想政治教育測評、個別同學溝通等方式摸底學生情況,掌握學生的個性特征、行為習慣、道德素養、興趣愛好等;最后,從學生心理、身體健康、學習成績等狀況出發,依據學校的新生入學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普測情況,篩選出需要特別關注群體。根據本學院學生的家庭、學習、性格等方面的特點進行分類,以特別關注群體導師制為導向,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完善特別關注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
(二)實施階段
1.宣傳普及思想政治教育知識
項目應積極利用專題心理知識講座、思想政治教育團隊活動、心理演講、心理劇表演、心理電影觀看等形式多樣的學習方式,宣傳普及思想政治教育知識,幫助大學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方法,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2.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班會
項目應針對不同班級的特點,每月開展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班會活動,將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內容滲入班級活動之中,讓班級學生都能夠積極參與活動,從而使學生獲得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切身體驗,導師通過互動啟發式討論對主題班會活動進行反思和總結,最終幫助學生學會自我調適,培養健康的心理品格。
3.建立談心輔導與匯報制度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導師應做到每周至少與受導學生開展一對一心理輔導一次,內容包括日常表現、學業進度、人際交往、情緒波動等。每次受導活動后,導師要及時如實填寫《導師工作手冊》,做到每次活動有內容、有記錄、有效果。受導學生每周一次向導師匯報生活學習情況,必要時可隨時匯報和咨詢。對個別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跟蹤輔導,幫助學生解除心理障礙,讓心理問題學生學會調整自己,適應環境。
4.建立完善的特別關注群體成長檔案制度
為進一步規范特別關注群體工作流程,導師要對特別關注群體中的每位學生建立成長記錄檔案,追蹤學生成長軌跡,在檔案中詳細記錄學生心理和生理健康狀況,對學生每月的表現進行記錄及分析。除此之外,導師還要做到每月將需要關注同學的成長檔案匯總后形成特別關注群體表格上報學院,同時對出現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及時與校心理咨詢室聯系,以便對該生進行專業的心理咨詢和治療。
5.建立家長聯絡制度
項目要求導師要定期與特別關注群體學生的家長聯系,具體時間可以由導師自行確定,每月至少有一次以上的聯系,聯系的方式可以多樣化。該制度的確立使導師對學生本人及其家庭有較為清晰的了解,導師可以通過對其家庭情況進行分析,指導家庭教育。
6.導師定期交流會制度
項目定期組織“特別關注群體成長導師制”交流會,交換意見,討論問題,決定事項,總結工作,目的在于交流總結學生近期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并對特別關注群體在跟蹤輔導中出現的疑惑或者經驗進行溝通交流,以便更客觀合理地解決特別關注群體學生的心理問題,交流會要求導師準時參加、充分準備、積極發言。
(三)評估與總結階段
1.導師績效考核與評價制度
為對每位導師的工作作出公正客觀的評價,項目團隊成立了“導師制”工作評估小組,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對每個導師的工作績效進行考核。評價體系由學生評價、導師互評和導師自評三項組成。首先,通過匿名調查問卷的方式收集受導學生對導師的評價,重點看導師能否與受導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否有足夠的耐心,是否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專業素養,指導的內容是否全面,等等。其次,通過導師互評促進導師間的交流與合作,評價的內容應注重導師工作的實效性、導師的合作意識和敬業精神等。最后,通過導師自評實現導師對工作的總結和自我反省,歸納取得的經驗,反思存在的問題,并進一步提出改進對策。
2.建立個案分析與總結制度
導師根據受導的具體情況,建立受導學生的個案分析制度,項目團隊定期集中組織導師進行個案分析,必要時對重點案例進行集體會診,提出解決辦法。導師在實踐中還應積極歸納總結取得的經驗,將個別突出案例進行匯總,為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研究積累大量有價值的研究素材,探尋出特別關注群體學生的心理調適的途徑和方法。
大學生特別關注群體成長導師制的基本工作流程圖
四、成長導師制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的變化
(一)自實施“特別關注群體成長導師制”以來,累計通過成長導師進行關注和跟蹤的特別關注學生的咨詢量達到1856人次,通過成長導師制所提供的一對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輔導,絕大多數學生均能夠學會調整自己,適應環境,輕松學習。自項目實施期至今,該項目團隊共幫助136名學生成功擺脫因人際交往、宿舍關系、學習、戀愛、個性及情緒等心理問題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二)以主題班會形式開設心理輔導活動課,自項目開始運作以來學生共參加心理輔導活動課200多節次。通過組織學生積極參與上述活動和成長導師的積極引導,讓學生在活動中得到正面的心理體驗和反思,從而推動特別關注群體的心理問題得到有效的解決,最終提高學生總體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三)積極開設心理知識專題講座,普及思想政治教育知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例如:新生入學時期,針對我院女生多的特點和適應新的大學生活的問題,開展大學生活適應心理講座、女生心理講座等形式的講座,將特別關注群體的心理問題解決在萌芽之中。在工作中將篩查出的特別關注群體中存在的較為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邀請專業的心理咨詢師進行專業的咨詢和輔導等。
(四)針對特別關注群體中出現復雜心理問題的同學,有意識地安排品德高尚、責任心強、學生信任的輔導員或班主任擔任特別關注學生的成長導師,通過開展各種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鼓勵導師結合自己的優勢,促進被輔導的學生健康成長。學生成長導師要關注學生的心理發展與變化,及時通過成長檔案記錄學生的成長足跡,引導他們健康成長。鼓勵學生成長導師結合工作實踐,探索創新特別關注學生成長問題解決方案,對成功幫助學生解決成長問題的創新案例,將以“特別關注群體學生成長導師成功案例交流會”等方式進行表彰和推廣。
(五)典型個案追蹤?!瓣柟庑恼Z”團隊所在的商英班一同學從入學后就一直存在情緒低落狀態,不愿和同學交流,且經常會出現遲到現象。通過成長導師從班委、心理委員和宿舍長等多渠道了解情況后,得知該生出現此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家長對她的期望太高,一直希望她考上一所重點大學,但高考成績的不理想給她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該生出現輕微厭學和自卑心理。針對該情況,成長導師想通過與受導學生多次一對一的心理輔導,充分了解該生的情況傾聽她的心聲,并對她的厭學情緒進行正確的疏導,幫助她放松心態面對學習生活。但是在輔導初期困難重重,該生一直抱著排斥的態度,雖然和導師進行交流,但是總是不肯將心里話說出,且總是一副愛理不理的樣子,“退學”是該生經常掛在嘴邊的話語,這讓導師很為難。在此情況下,導師與項目團隊對該生情況進行會診后,決定從側面解決問題,與該生關系較好的同學進行交流,了解該生的大概想法后,導師以該生好友作為橋梁,做該生的思想工作,同時讓學生傳達導師對該生的關心,讓該生放松心理防線,逐步接納導師,以便更加直接地解決問題,積極和該生的家長進行溝通,減緩家長給學生帶來的壓力。隨著導師的不斷努力,在經過多次深入的心理輔導后,該生的情況有所好轉,壓力減緩,學習態度也有所轉變。但此后一段時間,該生情況有所反復,突然提出要求退學,并表現出強烈的自我否定情況,而且自卑的情緒時時表露。經過成長導師的深入交談后了解到雖然她的家長帶給她的壓力有所減輕,但是看著和自己一起高考的表妹在一所知名高校讀書,成績很好且加入一些學生團體,各方面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加上該生表妹家庭條件比較優越,表妹與該生的聊天中流露出比較大的優越感,這讓該生的心理受到極大的打擊,心理問題再次出現。在與導師的整個談話過程中,她都充滿了對自己各方面的不滿意,認為自己什么地方都不如別人,這種心理感受讓她陷入了對學習生活的迷茫。為了幫助該生盡快走出迷茫,成長導師一方面積極與學校心理咨詢室的專業心理咨詢老師溝通,另一方面向工作室領導小組匯報,積極啟動家長聯絡機制,將情況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在專業的心理咨詢老師多次咨詢,加上導師、家長的思想工作和引導后,該生情況有所好轉。成長導師根據學生的情況,在平時的學生活動中積極鼓勵該生參加活動,并給予該生及時的鼓勵和表揚,幫助該生樹立自信。最后在“陽光心語”工作團隊的多方努力下,該生最終成功走出心理陰霾,投入正常的學習生活中,該生在班委的換屆選角中積極參加競選,在成功擔任班委一員后,積極參與班級活動,學習的積極性在不斷提高,該生的成績由剛入學第一學期的下游逐漸提高到中上游,同時獲取了“三好學生”、“優秀班委”等稱號。
自建立成長導師制以來,該類似案例及其他類型的特別關注群體內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常會出現,雖然個案各有不同,解決的方式和方法不一,但是最終通過團隊成員的共同努力,取得積極的成效。
五、成長導師制為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提供了路徑
(一)特別關注群體成長導師制落到實處
定期將排查篩選出的需要特別關注的學生安排成長導師,每月將對關注學生開展有針對性的談心和咨詢活動,學生成長導師也會以影響學生學習生活、班級生活的主要障礙為切入點,確定每個階段對特別關注群體的工作重點,將學生的心理咨詢活動信息記錄為特別關注群體表格,表格每月匯總上交一次備案。
(二)積極完善特別關注群體成長導師的選聘與培訓工作
嚴格按照導師的基本職責選聘、培訓導師,將導師選聘工作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為全面推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具體操作如下:依據“自主、公開”的原則,在學院宣傳發動的基礎上,組織全體教師積極參與成長導師的遴選工作,在“陽光心語”工作領導小組的篩查與審核后最終確定導師名單。團隊負責加強導師工作過程中的指導工作、會診工作、評價工作,注重加強理論培訓學習,針對導師所具體負責的工作特性開展師資培訓。
(三)完善特別關注群體成長導師制工作交流平臺
“陽光心語”工作團隊注重通過理論學習、社會實踐、專題討論、模擬訓練提高導師思想政治教育輔導和咨詢技巧的實際水平。在每學期開學時,工作團隊都會邀請校內外專職從事心理咨詢工作的專家學者和工作經驗豐富的專職輔導員召開特別關注群體心理工作經驗交流會和“成長導師制”研討會等提升理論水平和積累實踐經驗。在學期末,工作團隊會針對特別關注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經驗總結交流活動,及時總結每一階段特別關注群體成長導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功經驗,并在全學院內進行積極的推廣運用。
(四)將特別關注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寓于學生活動中
為了更好地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各種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活動,學院開展專門性的心理教育活動,如:專題心理知識講座、思想政治教育團隊活動、心理演講、心理劇表演、心理電影觀看、思想政治教育班會等活動形式,充分挖掘各類學生活動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尤其是有意識地增加各類活動中的心理教育含量,活動以學生為主體,開展活潑、生動的學生活動,構建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在心靈溝通和心理感悟,讓特別關注的學生在學生活動中潛移默化地解決心理問題。
(五)建立嚴格的特別關注群體檔案管理制度
在新生入學階段,新生入學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安排“陽光心語”工作團隊群體成員全面摸底了解學生情況,篩選特別關注群體,并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全面分析重點關注,制定專門的特別關注學生統計表。在特別關注群體成長導師進行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注意結合學生實際,建立完善的特別關注學生成長檔案。在項目實施階段,各導師負責做好輔導記錄,將上述所有材料建檔存放,并建立健全嚴格的檔案借閱與管理制度,設定特別關注群體的檔案借閱權限,注重保護學生的個人隱私。
(六)建立特別關注群體成長導師制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長效機制
為更好地推進大學生特別關注群體成長導師制,成立“陽光心語”工作指導小組,對特別關注群體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行統籌安排。各年級、各班級要每月就學生的成長情況和特別關注學生成長記錄,及時交流工作開展情況。學生成長導師的工作情況單獨作為成長導師工作考核的部分,納入成長導師工作月度考核表,作為成長導師工作評優的重要考量標準,與其工作薪酬直接掛鉤,形成長效激勵機制。
六、結語
成長導師制總結出針對特別關注群體學生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心理預防與工作措施,在成長導師的共同努力下,營造了合作、開放和互動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環境。特別關注群體學生在成長導師的指導下,掌握了一般的心理保健方法,提高了學生自我調適能力,培養了健康的心理品格。由于它是一種動態機制,各種動態因素間的關系錯綜復雜,項目運作模式在推行過程中還需要進一步豐富和完善,需要得到學校和各級教育者的大力支持,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并且,由于教育效果的后延性,有些做法和效果還有待進一步加以驗證。隨著高校辦學理念的改進和辦學質量的進一步提高,“特別關注群體成長導師制”還有待完善。
注釋:
①李東成.導師制:牛津和劍橋培育創新人才的有效模式[J].中國高等教育,2001(8).
參考文獻:
[1]Martin V. Covington, Karen Manhei M Teel,著.任新春,鄭秋,譯.學習障除策略——促進學生成功、高效地學習[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
[2]湯盛欽,主編.特殊教育概論——普通班中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M].上海:上海出版社,1998.
[3]方俊明,主編.當代特殊教育導論[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4]趙薏.走進“班級導師制”[J].教育探索,2003(8).
[5]郭香玲,司麗華,張金玲.學生成長導師制——特殊學生發展的有效途徑[J].中國校外教育,2012(8).
[6]李建成.試論大學生個人成長導師制[J].河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8(10).
[7]李偉揚,曹文超.本科生成長導師制的探索[J].牡丹江醫學院學報,2010(2).
[8]陳梅香.高校學生骨干成長導師制的實踐與探索[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