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自濤
摘 要:高考地理命題經歷了知識立意向能力立意再向素養立意的轉變,考查學生讀取圖文信息、調用地理知識、描述和闡釋地理事象、論證和探討區域地理問題的四大地理學科能力,強調區域認知、人地協調、綜合思維、實踐能力的綜合表現水平。
關鍵詞:區域地理;核心素養;復習對策
一、區域地理課程新定位
中學地理知識體系由三部分組成: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本文所指的區域地理包括初中地理的區域特征和高中地理必修三的區域資源開發、區域經濟發展、區域生態建設、區域環境差異、區域生產聯系,要求學生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概念、原理、規律、觀點、方法等主干知識,分析區域特征,比較區域差異,解決區域問題。
由表1可知,區域是高考命題的重要載體,選擇題和選考題也常常涉及區域,必考綜合題兩題,給出文字和圖表材料,讓學生描述或推測地形、氣候、河流(水文水系)、植被、農業、工業、城市、人口等地理要素的特征,概括其空間格局,分析、推斷、闡釋區域地理問題的成因、危害、對策,論證和探討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考查的重點是綜合分析思維,強調地理能力。
二、區域地理命題新趨勢
1.測試立意有變化
知識立意強調知識結構,重點考查記憶知識的數量與熟練程度;能力立意強調能力結構,重點考查運用知識的質量與思維品質,注重“讀取信息,調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討問題”四大能力要求;素養立意強調素養要素構成,重點考查地理知識、地理學科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的綜合表現水平。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包括區域認知、人地協調、綜合思維、實踐能力。
2.區域認知高要求
區域認知是基于地理學的區域性特點,從區域的角度探討區域的人地關系(如廣西壯族自治區橫縣集聚眾多茉莉花茶廠的原因,以茉莉種植為基礎的橫縣經濟進一步發展建議),從空間視角探析區域差異(如廣東省佛山市與江西省景德鎮陶瓷產業發展的區域差異,與江蘇省、浙江省相比,說明廣西壯族自治區橫縣有利于茉莉生長的氣候條件),從區域聯系,探析區域協作和交流,從發展視角分析和評價區域變化,既要有全球視野,也要有國家視野、區域視野。高考試題需要不同角度的思維切換,需要空間認知能力(如東北春汛凍土、云貴高原春城喀斯特),關注小尺度區域的非典型性獨特地理現象,有很強的認知沖突(如熱帶雨林氣候的新加坡缺水、干旱地區新疆伊犁的水稻種植業、濕潤半濕潤區的沙丘形成等),區域陌生度高(如說明堪察加半島地形對氣候區域差異的影響、解釋沖積平原地勢較高的旱地有利于茉莉種植的原因)。
3.知地明理重邏輯
綜合思維是基于地理學的綜合性特點,包括要素綜合和時空綜合,圍繞“區域+某一地理要素”模式,小角度、多角度,深切入,鏈式追問,層層遞進,環環相扣,聚焦主題,深度探究。側重時代性(如荷蘭的蘭斯塔德地區城市合理規劃與區域可持續發展判斷)和開放性(如茉莉花茶產業對脫貧致富的啟示)。問題鏈引導思維品質向縱深推進,對地理原理考查更加精細,以因果邏輯思維為主線,以成因分析為設問主旋律,探究區域發展中問題的發生原因、過程、結果和對策,注重“一果多因”“一因多果”, 說明條件、分析成因,解釋“微觀”地理事象,解決實際問題,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
4.聯系實際接地氣
高考試題選材主要基于生產、生活、生態的“三生”主題,情境設計與背景材料源于生活、聯系熱點、切中時弊,多與時代發展、社會實際、學生生活經驗相關聯,如分析古鄉溝夏秋季節冰川泥石流破壞力巨大的原因、渤海灣沿岸某地區貝殼堤的分布狀況分析等,充分體現“時代信息切入、實踐能力考查”的命題要求,注重對學科素養、學科能力和地理基本原理的考查,強調用地理學科語言,把握知識的本質,讓“地理知識生活化,生活知識地理化”,關注現實意義并倡導地理價值觀。
三、區域地理復習新對策
1.一輪復習理論聯系實踐,在講解中輔以練習,完成“在知識傳授中培養能力”
第一輪復習始于高二,要幫助學生構建心理地圖,完善知識體系。心理地圖又稱腦圖,是學生對地表各種地理要素的空間印象,是感知世界、存貯和提取地理信息的載體,是形成地理區域認知的前提和基礎,使學生在腦海中形成清晰的“經線切割、緯線劃塊”的各種地形和政區圖,熟悉輪廓和空間定位。要有學科內容整合意識,注重“知識梳理+方法指導+能力訓練”,高中地理必修三要整合初中地理,以地理要素為核心,以區域為載體,梳理和整合地理基本概念、原理、規律,將教材中主體知識由點連成線、由線織成網,形成多個相關知識點的網絡,形成思維序列,在運用知識的過程中,使學科能力得到培養,思維能力得到提升。
2.二輪復習實踐聯系理論,在練習中輔以講解,完成“在能力要求中運用知識”
第二輪復習應該在省單科質檢后,“思維密度”大于“知識密度”,要把微觀區域如自然交界地區、生態脆弱地區、特色農業地區、特色工業地區等引入地理課堂,充分調用地理思想、地理方法認知現實世界,提高地理核心素養。如2016年7月9日福建省閩清縣坂東鎮發生特大洪澇災害,可以聯系大尺度區域的孟加拉國易發洪澇的主干知識,引導學生分析小尺度坂東鎮水災的原因:受臺風尼伯特影響,暴雨時間長;梅溪上游山區來水快;周邊工業區建設、開礦導致植被少、涵養水源弱;水泥路面下滲少等。
3.嘗試小專題,構建“問題中心”的課堂教學
小專題復習,針對高考易考點和易錯點,以“在哪里”“有什么”“怎么樣”“為什么”“怎么辦”為抓手,圍繞區域要素精細化、區域特征聯系化、區域發展協調化,運用綱要信號圖,搭建因果關系鏈,構建思維導圖,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掌握學科的思想與方法,做到學以致用。
例如,小專題“西西伯利亞的氣溫”,可以通過以下幾個問題鏈展開:氣溫的時空分布特點?形成原因?從氣溫的角度分析鄂必河的水文特征?如何評價鄂必河的綜合開發條件?又如氣候因子分析(太陽輻射、大氣運動、地面狀況);沼澤成因(來水多、蒸發少、流不走、下滲少);河流的水文特征描述(水量大小、水位高低、流速快慢、含沙多少、有無結冰等)。
4.加強應試訓練,構建答題思維模板
高考試題變化最大的是情境,變化最小的是方法,備考的方法有審題要三(審材料、審圖表、審設問)、思維建模、答題規范等。要重視課標行為動詞、綜合題設問指令詞的專項訓練,要對學生進行答題訓練,要多讓學生動眼看地圖、書本、錯題本;動腦想心理地圖、知識結構;動手畫輔助圖、簡圖、知識結構圖;動口說概念、規律、原理、理論、思想等。要求學生“平時講義考試化”“平時考試高考化”,為“高考平時化”打下基礎,要幫助學生構建答題思維模板,如三角洲知識建模(見表2)。
(作者單位:福建省閩清第一中學)